蘆 琳,唐 玲,李 野,李蘇茜
(1.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風濕科,北京,100078;2.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方醫(yī)院護理部,北京,100078)
強直性脊柱炎(AS)是一種慢性進行性疾病,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闡明,研究[1]顯示,AS可能與遺傳因素、免疫因素、環(huán)境的影響,其主要侵犯骶髂關節(jié)、脊柱骨突、脊柱旁軟組織及外周關節(jié),臨床表現(xiàn)為腰、背、頸、臀、髖部疼痛和關節(jié)的病變,疾病進展嚴重時可發(fā)生脊柱畸形和關節(jié)強直,引起多系統(tǒng)疾病。AS起病隱匿,早期不易被發(fā)現(xiàn),且病程綿長,誤診率和致殘率高。藥物治療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AS癥狀,但長期服藥,身體臟腑的負荷較大。艾灸、中藥熱奄包作為傳統(tǒng)中醫(yī)護理技術,在疑難雜癥的治療上有很好的療效和優(yōu)勢,且操作簡單、不良反應少,在臨床應用廣泛。本文總結1例AS患者的中醫(yī)護理經(jīng)驗,現(xiàn)報告如下。
患者男性,59歲,20余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腰背部疼痛,未予重視,逐漸出現(xiàn)頸腰椎活動受限,此后腰背痛反復發(fā)作,未與就診。背部、腰骶部疼痛明顯,全脊柱活動明顯受限,平躺、翻身、下蹲困難,夜間加重;伴右肘、左膝關節(jié)疼痛,行走后加重;口干、口苦,時有頭暈,納差,食后腹脹,眠差夢多。2014年3月從高處墜落后受傷,腰背部疼痛加重,活動受限,并出現(xiàn)頸部、雙肩關節(jié)疼痛。出院后未規(guī)律服藥控制,仍反復發(fā)作?,F(xiàn)為進一步治療,收入風濕科。
患者入院時神志清,發(fā)育正常,形體正常,步入病房,即測體溫:36.4℃、脈搏:76次/min、呼吸:18次/min、血壓:140/80 mm Hg。查體合作,應答切題,全身黏膜及皮膚無黃染,周身淺表淋巴結未觸及腫大;頭顱五官對稱,雙瞳孔等大等圓,對光反射靈敏,雙鞏膜無黃染,眼瞼無浮腫,伸舌居中,口唇無紫紺,咽部無充血,耳鼻無異常分泌物,雙扁桃體無腫大;頸軟無抵抗,無頸靜脈怒張及頸動脈異常,氣管居中,雙甲狀腺不大;胸廓對稱,呼吸均勻,雙肺呼吸音正常,胃部壓痛,皮溫低;神經(jīng)系統(tǒng)檢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舌苔脈象:舌質暗紅,苔白黃膩,脈弦細滑。查頸、腰MRI示:椎間盤突出伴椎管狹窄,骶髂CT顯示:雙側骶髂關節(jié)3級改變,骶髂MRI示:多發(fā)骨髓水腫,血沉及C-反應蛋白升高,HLA-B27陽性。入院評估患者疼痛數(shù)字評價量表(NRS)評分7分,屬于重度疼痛,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估量表(Barthel指數(shù))得分35分,屬于重度依賴。遵醫(yī)囑予以治療和護理1周后,患者NRS評分4分,Barthel指數(shù)得分65分;繼續(xù)干預1周后,患者NRS評分降至2分,Barthel指數(shù)得分升高至90分,患者疼痛好轉,活動能力提高。
艾灸主要以艾條或艾絨為主要材料,其原材料為艾葉,通過燃燒而產(chǎn)生的熱量和光輻射效應,溫經(jīng)散寒,活血止痛,從而達到治療的作用。光輻射透過腧穴傳導,且波長越短,其透穴及傳導能力就越強,并可通過經(jīng)脈遠程傳播至其他組織[2]。本科操作使用的艾灸條放置于專門制作的溫灸器中進行操作,所用的器具為木質灸盒。操作時患者一般采取俯臥位,治療取腎俞、命門、腰陽關等穴位。將點燃的艾灸條放入艾灸盒,然后放于患者的腰部對應穴位,詢問患者主觀感受,溫度以患者舒適無灼痛感為宜,患者皮膚出現(xiàn)紅暈即可。治療時間為25 min,2次/d,治療14的、。臨床和實驗研究[3-4]表明,施灸溫度是影響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適宜的溫度是取得最佳灸效的重要前提,保持45~46℃的溫度進行艾灸,降脂、抗氧化、保護血管內皮功能與預防動脈硬化的效果明顯。
中藥熱奄包的熱氣可以促使局部的毛細血管擴,加速血液循環(huán),使熱包內的中藥滲透到病變部位。中藥熱奄包的溫熱效應具有溫經(jīng)通絡、祛濕散寒、止痹痛、活血化瘀的作用[5]。本科熱庵包的制作:千年健、徐長卿、雞血藤、伸筋草、桑枝、艾葉、威靈仙各30 g,附子、防風各20 g,羌活、獨活、桂枝各15 g,紅花、細辛、白芷、麻黃各10 g。將上述中藥裝入特制的布口袋里,放置于蒸鍋加熱,溫度達70℃左右后取出[5],用一次性無紡布包好。操作時患者取俯臥位,治療取腎俞、命門、腰陽關等穴位。操作者用大拇指按揉穴位,使患者腰部肌肉放松,每個穴位按揉≥2 min,以患者感受到酸、麻、脹等感覺為宜,然后將加熱好的熱奄包放到腰部對應穴位上,以患者可以耐受的溫度進行熱敷,避免燙傷,時間為30 min,2次/d,治療14 d。
操作前要清潔操作部位的皮膚,觀察操作處皮膚有無破潰,若有破潰的地方要避開。密切觀察患者用藥后皮膚情況,控制好溫度,避免因為溫度過高引起燙傷。操作過程中要加強巡視,根據(jù)患者可以耐受的溫度進行調節(jié),及時記錄治療過程中患者的反饋,若出現(xiàn)局部腫脹、瘙癢或者丘疹等過敏反應需要立即暫停治療,同時為患者提供健康指導,主要包括避免受寒、飲食禁忌等,避免二次受損。操作完成后要觀察皮膚情況,確保未引起紅腫、破潰、水泡等不良反應。
艾灸和中藥熱庵包干預期間應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生活指導、飲食調護、功能鍛煉、心理干預等護理措施,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
2.4.1 生活護理:注意保暖,避免感冒,不宜勞累,每天通風,保持環(huán)境空氣新鮮,盡量避免去人多的地方,防止交叉感染,禁止直吹電扇和沖涼水澡,預防感冒。鼓勵患者配合醫(yī)生積極治療,指導患者睡硬板床,注意體位(一般取仰臥位,避免促進屈曲畸形的體位),睡覺前可溫水泡腳促進睡眠。
2.4.2 飲食護理:患者宜低鹽低脂優(yōu)質蛋白飲食,以清淡為主,保持營養(yǎng)均衡,忌偏食、暴飲暴食。飲食以易消化吸收的軟食物為主,如米粥、藕粉、青菜等,多吃一些新鮮水果蔬菜,忌食油膩或不易消化的食物。飲食注意健康衛(wèi)生,多喝水,同時要注意色、香、味的搭配,以提高患者食欲。
2.4.3 心理護理:AS患者長期受疾病困擾,會產(chǎn)生焦慮、敏感、多疑、失望抑郁等負性情緒,心理壓力大,心理問題嚴重,不利于病情的恢復。護理人員要給予患者有效地心理疏導,指導其用科學的心態(tài)對待疾病,幫助其了解疾病的特點和轉變,樹立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改善其消極的心態(tài),促使其積極參與治療。
2.4.4 功能鍛煉:患者平時應注意坐、臥、立的姿勢,多練習呼吸運動以維持胸廓擴展度。在體力允許下進行合理的鍛煉,首選有氧鍛煉方式,如散步、太極、八段錦等。陳德菻等[6]認為,太極白鶴亮翅功法對于AS患者的恢復有很好的效果。韋銳斌等[7]研究也表明,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聯(lián)合八段錦鍛煉,可改善AS患者的軀體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功能鍛煉切忌運動過度,要減少或避免引起病變部位持續(xù)性疼痛的體力活動。
AS是一種臨床常見的風濕病,早期的癥狀為腰背疼痛或僵硬,晚期可發(fā)生脊柱的強直、畸形以及嚴重的功能障礙。根據(jù)AS的臨床特點,屬于傳統(tǒng)中醫(yī)學的“大僂”范疇。中醫(yī)認為AS的病因病機主要為筋骨失養(yǎng)、先天氣不足。風寒濕熱乘虛侵入腎督、閉阻經(jīng)絡、化痰成瘀,脊、背、腰、髖失于榮養(yǎng),脊柱僵硬,而經(jīng)脈痹阻貫穿疾病的始終[8]。中醫(yī)治療應當以溫經(jīng)通絡,消腫止痛為原則,基于辨證分型,濕熱阻絡熱證治以清熱利濕、通經(jīng)活絡,陽氣虧虛寒證治以溫陽補腎[9-10]。
艾灸是具有中醫(yī)特色的傳統(tǒng)技術,具有扶正祛邪、消腫止痛等多種作用,可以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有效改善局部肌肉的痙攣,在改善AS癥狀方面有良好的效果[11]。中藥熱奄包,通過加熱可以提高藥物的作用,利于患處局部毛細血管的熱擴張,從而增中藥離子的吸收。中藥離子滲透到血液中起到溫熱通絡、祛濕散寒的效果,有助于緩解疼痛,且患者舒適度高,易于接受[12-13]。值得注意的是,護理人員在點按穴位的過程中.需要嚴格按照要求操作,強調正確的穴位定位和按摩手法,以保證治療的有效性與安全性。
綜上所述,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實施艾灸聯(lián)合中藥熱奄包干預,有助于緩解疼痛,改善腰部功能,提高患者日?;顒幽芰Α?/p>
利益沖突聲明:作者聲明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