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孝勇
摘要:目的:探討256排能譜CT與常規(guī)64排CT對下頜骨骨折檢查中的臨床價值。方法:回顧性選取我院2020年1月至12月收治的90例下頜骨骨折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研究對象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兩種檢查結果與手術結果進行對比。結果:與手術結果比較,實驗組的診斷率為95.2%,對照組的診斷率為86.4%,組間差異顯著(P<0.05)。
關鍵詞:256排能譜CT 64排CT 影像后處理 下頜骨骨折診斷
1 前言
下頜骨是人類面頜骨體積最大、位置較突出的骨骼,是人類面頜骨中唯一可以活動的骨骼,其形狀不規(guī)則,骨質結構較致密,也是面頜骨中最容易因外傷引起骨折的骨骼0。對于引發(fā)下頜骨骨折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外力作用所引起的,如交通事故傷、摔傷、墜落傷、暴力外傷等作為外傷性骨折,也可因為局部病理組織引發(fā)病理性骨折,但較為罕見。如今影像技術飛速發(fā)展,其檢查手段也是多種多樣,如DR、CT和MRI等,而每種檢查方法都有其優(yōu)點和局限性,選擇合適的檢查方法變得尤為重要。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廈門市第五醫(yī)院2020年1月至12月份入院的確診下頜骨骨折90例患者為研究對象,采取簡單隨機抽樣法,分為實驗組45例與對照組45例。實驗組采取256排能譜CT進行掃描,對照組采取常規(guī)64排CT檢查?;颊叩哪挲g為:18-59歲,平均年齡為(29.67±1.39)歲?;颊叩男詣e以男性居多,占79例,女性較少,占11例。根據患者入院的病歷查閱,患者的致傷原因分為:35例車禍致傷、22例摔傷、13例高處墜落、16例暴力外傷和4例病理性損傷,患者和家屬知曉本次研究概況,并表示愿意接受檢查。
1.2 研究方法
實驗組采用GE Revolution 256排512層CT機進行檢查,對照組采用GE Optima CT660 128層螺旋CT機進行檢查,兩種檢查結束后得出的影像診斷結果與手術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得出兩者檢查方法的診斷率。
本研究所得數據采用SPSS21.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3 研究標準
納入標準:
(1)知情且同意配合檢查的患者;
(2)確定下頜骨骨折的患者;
(3)檢查年齡在18-59歲階段的患者人群;
排除標準:
(1)孕婦或者正在備孕的女性;
(2)躁動十分劇烈的患者或無法配合檢查的患者;
(3)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的患者。
診斷標準:
兩種檢查方式所得出的影像資料交由我院影像科兩名副高級別醫(yī)師診斷,在診斷過程中結合入院病歷,通過軟組織窗判斷軟組織有無損傷或壓迫、通過骨窗判斷骨骼有無骨折,確定骨折的數量和部位,從而得出影像診斷結果,當兩名副高級別醫(yī)師對診斷結果產生分歧時,將影像資料交付于上級醫(yī)師做進一步的會診,得出結果作為診斷依據。
2 研究過程
2.1 實驗組:
首先,對實驗組進行檢查,采用GE公司的GE Revolution 256排512層CT機,實驗組患者數量為45人。患者檢查前必須知曉實驗概況及注意事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掃描范圍從眼眶下緣掃描到患者的下頜骨下緣部位結束,選用能譜GSI下頜骨掃描序列,采用單源KVp瞬時切換技術,管電壓:80kV-140kV,管電流:315mA,層厚:3.75mm,螺距:0.938,容積掃描后將層厚拆薄至0.625mm,重建間隔0.625。
2.2 對照組:
其次,對對照組進行檢查,進行常規(guī)64排CT檢查,采用GE公司的GE Optima CT660 128層螺旋CT機一臺,此對照組患者數量為45人?;颊邫z查前必須知曉實驗概況,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掃描范圍從眼眶下緣掃描到患者的下頜骨下緣部位結束,選用常規(guī)下頜骨檢查序列,管電壓:120kV,管電流:500mA,層厚3.75mm,螺距0.938,容積掃描后將層厚拆薄至0.625mm,重建間隔0.625。
3 結果
常規(guī)64排CT在下頜骨的檢查中,對下頜骨體部骨折與下頜骨升支骨折的檢查中,占手術結果骨折總例數的27.2%與15.9%。對下頜角區(qū)骨折與牙槽突骨折的檢查中,占手術結果骨折總例數的13.6%與9.0%。而在髁狀突部位的骨折檢查效果比256排能譜CT稍差,占手術結果骨折總例數的20.5%。常規(guī)64排CT所得出的骨折總例數與手術結果骨折總例數相比較,下頜骨骨折的診斷率為86.4%。
256排能譜CT在下頜骨的檢查中,對下頜骨體部骨折、下頜角區(qū)骨折與下頜骨升支骨折的檢查中,占手術結果骨折總例數的31.0%、16.7%與14.3%。在髁狀突骨折與牙槽突骨折的檢查中,占手術結果骨折總例數的26.2%與7.1%。256能譜CT所得出的骨折總例數與手術結果骨折總例數相比較,下頜骨骨折的診斷率為95.2%。
采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21.0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實驗組診斷下頜骨骨折的診斷率為95.2%,高于對照組86.4%(P=0.002<0.05),其差異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4 討論
4.1 單能量成像技術的應用效果
能譜CT將穿透的X線混合能量分解成40-140KeV連續(xù)不斷的101個單能量,即實現了物體在單色X線源的情況下獲得的圖像0。當常規(guī)CT進行下頜骨的檢查時,圖像的優(yōu)劣性主要以掃描部位的各個組織本身的密度決定的,在自然條件下常規(guī)CT往往會受到射線硬化效應和部分容積效應的影像,使得圖像各個組織間的對比度下降,難以分辨下頜骨與軟組織間細小的病灶。
4.2 雙能量成像技術的應用效果
雙能量技術的應用,單源KVp瞬時切換技術從而實現雙能減影的效果。通過雙能量技術的檢查,以單能量成像技術為基礎,能夠獲得掃描部位的能譜曲線,即不同組織間本身具有特性的X線吸收曲線錯誤!未找到引用源。。通過能譜曲線原理,不同組織結構和病理類型具有不同的能譜曲線,結合能譜曲線,可提升病理性骨折與外傷性骨折的診斷效果,如下頜骨周圍存在腫瘤時,可通過能譜曲線進行腫瘤的分級,也可通過能譜曲線判斷下頜骨骨組織中的有機成分和鈣鹽含量的比例是否正常。
4.3 MAR技術去金屬偽影的效果
MAR技術:是多種去偽影技術的綜合。MAR技術主要用于糾正因高密度金屬衰減而導致的光子饑餓現象,消除低密度偽影0。由于其可以利用周圍組織的正確投射數據,因此可以利用MAR消除金屬偽影。通過使用MAR技術,不僅可以消除檢查過程中金屬產生的偽影,圖像的質量會得到較大的提升,在結合能譜參數的情況下,可提供豐富的術后診斷信息。
5 結論
通過實驗數據的對比,實驗組對下頜骨的診斷率要高于對照組,與手術結果相比較,實驗組所得出的診斷率為95.2%,對照組的診斷率為86.4%。在對病人產生輻射劑量方面,實驗組產生的輻射劑量要比對照組低。在影像診斷信息方面,實驗組所提供的影像診斷信息要比對照組信息豐富。在術后的復查中,實驗組可以提供多功能多方位的影像解剖信息。
6 參考文獻
【1】劉淑莉,徐兵,史俊.49例下頜骨粉碎性骨折臨床回顧分析[J].中國口腔頜面外科雜志,2018,16(05):452-455.
【2】傅文悅,朱廣輝.能譜CT臨床應用進展[J].功能與分子醫(yī)學影像學(電子版),2018,7(01):1404-1408.
指導教師:李曉明 山東協(xié)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