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婧
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它不是生命的反面,而是生命的一部分。一個人如果排斥死亡,就無法全然接受生命本身。當親人離世時,如何幫助孩子面對現(xiàn)實,并給予必要的情感支持,是每個家長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有一天的午休時間,咨詢室的門被用力地敲個不停,還伴隨著很大的哭聲。我打開門一看,幾個六年級的孩子正簇擁著一個男生進來,大家很著急地說:“老師,你快給他做一下心理咨詢吧,他情緒失控了?!蔽覍⒛莻€男生帶進咨詢室,問他是否愿意告訴我發(fā)生了什么。他說,在課堂上一個女生提到外公生病了,他看到對方難過的樣子,突然想起自己去世不到半年的爺爺,于是情緒失控,哭到停不下來。
接著,我從男生斷斷續(xù)續(xù)的描述中拼湊出一些信息:平時他父母工作忙,他是由爺爺帶大的。去年,他爺爺癌癥惡化,在他面前離開了人世。之后,大人們都忙著給爺爺料理后事,沒有人顧得上他。他說,爺爺以前會背著他去釣魚,和他一起做竹蜻蜓,與他親密無間??偸亲o著他的爺爺就這樣突然離世,他感到非常難過。
說著,男生又大哭起來。等他漸漸平靜下來后,我問:“你這么傷心,有沒有和爸爸媽媽說過?”他說:“沒有,爸爸媽媽在家當著我的面不再提爺爺。我當著他們的面也不提。我也怕他們傷心,特別是我爸爸。他的爸爸不在了,肯定比我更傷心。”
死亡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它不是生命的反面,而是生命的一部分。
那些被壓抑的痛苦可能會在某個節(jié)點爆發(fā),也可能演變成一種不安情緒彌漫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
在這個孩子身上,我看到了喪親家庭的一種常見狀態(tài):去世的親人成了整個家庭中諱莫如深的話題。有些家長擔心談?wù)搫傔^世的親人,會增加孩子的難過或恐懼情緒。有些家長則認為,孩子什么都不懂,沒有必要說。然而,不提、不說不等于不存在。如果避而不談,孩子內(nèi)心的喪親之痛就會一直在那里。那些被壓抑的痛苦可能會在某個節(jié)點爆發(fā),也可能演變成一種不安情緒彌漫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比如,有的孩子會因為其他親人的去世而擔心爸爸媽媽也會突然離開自己,具體表現(xiàn)為怕黑、怕鬼等。
親人去世后,和孩子溝通是很有必要的。溝通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點:
盡量避免過于模糊或美化的表述,如“去了天堂”“變成蝴蝶飛走了”等。這樣的表述雖然看上去更易于接受,但容易給孩子造成誤導(dǎo)——死亡是美好的,甚至是可逆的。在一次三年級的死亡教育課堂上,我了解到有一半以上的孩子認為人死是可以復(fù)活的。而這種認識,更多是來自家長的教育或者影視作品。讓孩子正確地理解死亡非常重要。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更加懂得愛惜生命。
家長可以告訴孩子,親人去世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十分傷心、難過的事情。除此之外,有些人可能還會有生氣、不安等其他情緒。同時,家長要詢問孩子的感受,鼓勵孩子表達出來。
孩子需要和逝者進行一些儀式化的告別,但這個過程不能由家長強迫孩子去完成。家長可以這樣對孩子說:“我想你可能有很多話想對去世的爺爺說,如果你愿意的話,我們可以一起想想看,通過什么樣的方式說給爺爺聽。”孩子可能會通過畫畫、折紙、寫信等方式對逝者表達思念,家長應(yīng)該支持這些行為。如果孩子對逝者的思念非常強烈,家長還可以建議孩子找一些特定的方式與逝者保持持續(xù)性聯(lián)結(jié),如保留逝者生前的物件、看看逝者的照片等。借由這些方式,將孩子對逝者的思念凝聚在某一些特定的物品或者方式上,進而幫助孩子正常地生活。
上文提到的男生在咨詢中問我:“老師,這么長時間以來,我覺得自己明明已經(jīng)不傷心了,但今天我還是忍不住大哭。這是怎么回事?”我告訴他:“在親人去世的最初一段時間里,我們會感到明顯的傷心與悲痛,隨后會慢慢緩解。但有時候遇到一些相關(guān)的事情,悲傷情緒又會被觸發(fā)。這些都是很正常的??捱^了,把情緒釋放出來了,還要繼續(xù)帶著對親人的思念好好生活和學(xué)習(xí)。”那一刻,我感到他如釋重負。他平復(fù)了一下,告訴我已經(jīng)調(diào)整好了,然后離開了咨詢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