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蓮君(遼寧省大連市血液中心,遼寧 大連 116000)
近年來,隨著國民素養(yǎng)提升,獻血知識普及,無償獻血隊伍在不斷擴大,血站采血量亦在逐年增加。然而,并非所有獻血者的血液均可用于臨床救治。事實上,血站血液檢測中總有部分血液因多種原因報廢,造成血液這一寶貴資源的浪費。關于血液報廢原因的報道顯示,獻血者年齡、性別、體重、職業(yè)、學歷、飲食習慣、飲酒行為、吸煙行為及獻血次數、時段、季節(jié)、婚姻狀態(tài)等均是影響血液合格率的重要因素[1-2]。采血前初篩行為可有效預防、減少血液報廢率。本研究就采血前健康問詢在預防減少血液報廢率中的應用效果進行觀察分析。
1.1 一般資料 以2018年6月-12月和2019年1月-6月前往大連市某街頭采血點擬獻血的7837例和8122例獻血者分別為對照組和研究組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8-55歲;自愿前來獻血;無暈血/暈針史。排除標準:因聾啞不能正確表達自我情況,或無完全形成能力。兩組獻血者性別及年齡、體重指數、學歷、職業(yè)資料等基線資料間差異不顯著(P>0.05)。
1.2 研究方法 對照組按照常規(guī)填寫登記表、體檢表、詢問病史、血檢、抽血等流程進行獻血。研究組成立健康問詢小組,組員經過查閱文獻、請教專業(yè)人士等,制定完善的健康狀況征詢表。獻血者在小組成員協(xié)助下完成表格填寫。組員閱讀征詢表,判斷其是否存在血液不合格人群風險。建議存在血液不合格風險者延期獻血,或拒絕其獻血,并告知其具體原因,發(fā)放獻血知識宣傳手冊,就其中重點部分進行解說,對其獻血行為表示感謝。無血液不合格風險人群進行血檢,合格者獻血。
1.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健康狀況調查、初篩血檢及采集血報廢情況,其中血檢不合格及采集血報廢原因包括脂肪血、丙氨酸轉氨基酶(ALT)增高(>50U/L)、抗梅毒螺旋體(TP)反應性、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反應性、抗艾滋病病毒(HIV)反應性、抗丙型肝炎病毒(HCV)反應性。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以SPSS20.0軟件處理數據。組間比較進行卡方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顯著意義。
2.1 兩組初篩結果比較 研究組排除存在血液不合格風險者362例(4.46%)。對照組排除獻血者203例(2.59%)。兩組排除獻血者比例間差異不顯著(P>0.05)。初篩結果:與對照組比,研究組脂肪血、ALT增高、抗TP反應性、HBsAg反應性、抗HIV反應性、抗HCV反應性檢出率下降,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初篩結果比較[n(%)]
2.2 兩組血液檢測報廢結果分析 對照組實際完成獻血人數為6372例,研究組實際完成獻血人數為7153例。與對照組比,研究組血液檢測中因脂肪血、ALT增高、抗TP反應性、HBsAg反應性、抗HIV反應性、抗HCV反應性報廢率及總報廢率明顯下降(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液檢測報廢結果[n(%)]
采集儲備足夠量的血液及向用血單位提供優(yōu)質安全血液,確保臨床用血安全是血站職責所在。大連市無償獻血工作一直以來都走在全國前列,2016年我市無償獻血人次約9萬人次,獻血量約27.8噸;2017年新年第一周全市即出現1824人次無償獻血行為,獻血量達647805ml。采集血液需經血站檢測,合格者方可發(fā)送至用血單位。然而,因各類原因存在,我國采供血機構采集血的非標量報廢情況嚴重。鄭井濱等統(tǒng)計數據顯示,2012-2014年,我國354個采供血機構所采集血樣的非標量報廢率分別達0.268%、0.245%、0.256%;不同機構非標量報廢率間差異較大,最大可高達1.322%,而采供血機構規(guī)模越小,非標量報廢率越高[3]。分析原因主要是血液采集整體管理水平所致。
大量研究數據分析顯示,脂肪血、高ALT、TP、HBV、HIV等病毒感染等是導致采集血報廢的重要客觀因素[4-5]。為降低大連市血液報廢率,本研究在分析某血站歷年獻血者血檢不合格及采集血報廢原因,并大量查閱文獻基礎上,發(fā)現獻血者人口學特征、日常飲食習慣、獻血時間段等均是影響血檢結果及采集血檢驗合格率的重要因素。因此,本研究將健康問詢作為血檢初篩前初步排除血液不合格人群的重要工作環(huán)節(jié),通過對比發(fā)現,雖然研究組血檢前排除獻血人群占比高于對照組,但血檢中脂肪血、ALT增高、抗TP反應性、HBsAg反應性、抗HIV反應性、抗HCV反應性檢出率均明顯下降,成功獻血人群因脂肪血、ALT增高、抗TP反應性、HBsAg反應性、抗HIV反應性、抗HCV反應性而報廢血液占比明顯降低。提示,采血前健康問詢是降低血檢工作量、預防減少采集血報廢率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