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露潔 羅秋梅 劉學 黃俞涵 黃健 覃躍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賽恩斯新醫(yī)藥學院,南寧市 530222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以下簡稱新冠肺炎)疫情暴發(fā)已成為全球性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新冠肺炎傳染性強、感染人數(shù)多、病情發(fā)展迅速,積極防控以及對病毒感染者進行有效救治對我國的醫(yī)療系統(tǒng)來說是一個嚴峻的考驗[1]。死亡教育是指如何正確認識和對待死亡的教育,主要目的在于教會人們如何以正確的態(tài)度認識和應對死亡事件[2]。醫(yī)護工作者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是接觸瀕死或死亡患者最多的群體,醫(yī)學生是我國醫(yī)療工作的后備軍,對醫(yī)學生進行死亡教育,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生死觀從而理性認知死亡,對其未來能否順利開展臨床工作意義重大[3]。為了解新冠肺炎疫情下護生對死亡的態(tài)度、焦慮程度、對死亡教育的需求,為開展死亡教育相關課程提供參考,本研究抽取我院2017~2019級護生310名進行了調查分析,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調查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方法隨機抽取我院2017~2019級本科護生310名為調查對象。
1.2 方法
1.2.1 一般情況調查 自行編制一般情況調查問卷,包括性別、年級、宗教信仰、家庭形態(tài)、家庭討論死亡的情形等內容;自行編制新冠肺炎疫情下護生死亡教育認知問卷,包括護生對將來從事臨床工作的情緒、對傳染病的恐懼心理、在校期間經歷死亡知識的相關學習情況、對未來從業(yè)的幫助等內容。向被調查者介紹調查的目的及問卷填寫要求后,發(fā)放問卷進行調查。共發(fā)放310份問卷,回收問卷310份,其中有效問卷300份,有效回收率為96.8%。
1.2.2 死亡認知相關量表調查 量表通過對每個觀點的同意度得分高低量化分析護生死亡態(tài)度的趨向性[4];量化分析護生對死亡教育的需求程度及面對死亡的焦慮程度。采用Likert 5級評分法(1~5分)計分。死亡態(tài)度描繪(DAP-R)量表、死亡焦慮量表(CT-DAS)、死亡教育需求量表相關內容評價賦值標準詳見表1。DAP-R量表共32個條目,五個維度,包括死亡恐懼、死亡逃避、趨近接受、自然接受、逃離接受;死亡教育需求量表共10個條目,得分越高說明被調查者對死亡教育需求程度越高[5];CT-DAS共15個條目,得分越高代表護生面對死亡的焦慮程度越高[6]。
表1 DAP-R量表、CT-DAS、死亡教育需求量表評分賦值標準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Excel和SPSS 25.0軟件對所得數(shù)據(jù)進行頻數(shù)、均分、百分比、標準差的統(tǒng)計分析。
2.1 一般情況 共310名護生接受調查,回收300份有效問卷,其中男58名(19.3%),女242名(80.7%);大學一年級護生58名(19.3%),大學二年級護生121名(40.3%),大學三年級護生101名(33.7%),大學四年級護生14名(4.7%),大學五年級護生6名(2.0%);獨生子女護生66名(22.0%),非獨生子女護生234名(78.0%);來自核心家庭的護生有(核心家庭由一對夫妻和未婚子女,包括領養(yǎng)的子女構成)172名(57.3%),來自大家庭或主干家庭的護生有(由父母、已婚子女及第三代人構成)105名(35.0%),來自單親家庭的護生有23名(7.7%);來自能公開討論死亡話題家庭的護生有136名(45.3%),來自不能公開討論死亡話題家庭的護生有164名(54.7%);經常有人向自己表達對死亡恐懼的護生有33名(11.0%),未曾有人向自己表達過對死亡恐懼的護生有267名(89.0%);主動閱讀過有關死亡內容書籍的護生有98名(32.7%),未曾閱讀過有關死亡內容書籍的護生有202名(67.3%);愿意深入了解死亡概念及死亡相關知識的護生有231名(77.0%),不愿意深入了解的護生有69名(23.0%);通過系統(tǒng)死亡教育,在護理臨終患者時能給予患者更多關懷的護生有279名(93.0%),不能者21名(7.0%)。
2.2 新冠肺炎疫情下護生對開展死亡教育的看法 在新冠肺炎疫情下,很多護生對在未來工作中面對患者死亡尚未做好思想準備,見圖1。通過死亡教育可幫助護生在未來工作中增強應激能力、緩解工作壓力,形成正確職業(yè)價值觀,有效開展工作;同時利于構建穩(wěn)定的醫(yī)療人才隊伍。
圖1 新冠肺炎疫情下300名護生對開展死亡教育的看法
2.3 DAP-R量表評分 護生面對死亡的態(tài)度的DAP-R量表五個維度最高得分的維度為自然接受,表明護生面對死亡的態(tài)度是健康的,能夠自然接受死亡;表現(xiàn)為死亡恐懼、死亡逃避的護生,表示其接受過醫(yī)學知識,能自然接受死亡,但仍然對死亡感到恐懼;表現(xiàn)為趨近接受、逃離接受的護生,表明其會趨向于采取向往或逃避苦難的方式來面對死亡[7]。見圖2。
圖2 300名護生DAP-R量表均值
2.4 CT-DAS評分 被調查的300名護生死亡焦慮量表總分均值為(3.10±0.98)分,各條目得分均值詳見表2。護生各條目得分均值均高于中間值3分,提示護生面對死亡的焦慮程度較高。
表2 300名護生CT-DAS各條目平均得分及總分均值
2.5 死亡教育需求量表評分 被調查的300名護生死亡教育需求量表[8]中每一個條目的評價得分均高于中間值3分,提示護生對死亡教育的需求程度較高,大部分均希望得到相關的死亡教育。見表3。
表3 300名護生的死亡教育需求量表各條目平均得分
調查結果顯示,護生面對死亡態(tài)度中自然接受維度的得分最高,持這種態(tài)度的護生更傾向于認為死亡只是生命過程中一部分,不可避免;趨近接受與逃離接受兩個維度的得分持平,持趨近接受態(tài)度者對死亡持積極的正面態(tài)度,持逃離接受態(tài)度者對死亡恐懼而避免接觸與死亡相關事物[9]。死亡恐懼是指個體在面對死亡或瀕死時所產生的一種憂慮、恐懼的情緒反應;死亡逃避是一種心理防御機制,是指個體通過逃避對死亡的思考來減輕對死亡的恐懼和焦慮[10]。由此可見,護生面對死亡態(tài)度中正向的態(tài)度稍高于負向的態(tài)度。面對死亡護生的自然接受維度均分最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護生已經比較系統(tǒng)地學習了醫(yī)學相關知識,對人體生命過程有了科學的認知,但多數(shù)護生對死亡仍然感到恐懼并盡可能避免與死亡相關的事物接觸。護生對死亡的排斥心理越低,接受度越高、認知水平越高,開展死亡教育相關課程越容易。
死亡是醫(yī)護人員必然面對的話題,對瀕死期患者進行護理是護理工作的基本內容[11]。本調查結果顯示,護生對于死亡的焦慮程度偏高。究其原因在于護生缺乏死亡教育,對死亡的認知不足。死亡教育能增強護生的職業(yè)責任感,建立正向的職業(yè)觀,有利于其轉變照護瀕死患者的態(tài)度,為患者提供更好的臨終照護[12]。因此,對護士開展死亡教育,可幫助他們在未來工作中能更好地調整心態(tài),緩解壓力,更好地為患者服務,提高護理工作質量。
死亡教育興起于美國,在經歷了探索、發(fā)展、興盛階段,目前已經形成較為成熟的全社會性的死亡普及教育體系[13]。我國民眾對死亡的認識和態(tài)度受儒家重生忌死思想文化觀念影響巨大,常主動屏蔽與死亡相關內容,死亡教育普及率極低[14]。本調查結果顯示,死亡教育需求量表中各條目的平均分都高于中間值3分,提示護生對死亡教育的需求程度較高?,F(xiàn)代護理強調生命的質量和價值,突出對患者的身心護理,人文關懷和死亡教育護理均是對嚴重疾病預死亡階段患者的個性化護理措施[15]。護士對死亡的認知會影響其自身的身心狀況和工作狀態(tài),只有建立了正確的生死觀才能更好地呵護患者。但臨床工作中,護士工作繁忙、任務重,對在崗護士進行死亡教育困難重重,預先在護生中開展死亡教育能更好地適應護理行業(yè)現(xiàn)狀[16]。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醫(yī)護人員面對瀕死或死亡患者的概率劇增,心理壓力劇增,對他們進行心理干預尤為重要。因此,對即將走上崗位的護生提前進行系統(tǒng)的死亡教育,更能讓他們體會到生命的珍貴,學會尊重死亡,更好地做好護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