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慧俐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目前尚不清楚病因的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腸病[1],在臨床上可有腹瀉、腹痛、黏液膿血便,個體癥狀表現(xiàn)及輕重程度不一,該病反復發(fā)作,遷延日久則成慢性病程,易提高結腸癌患病風險[2]。西醫(yī)治療上多采用激素、免疫抑制劑、水楊酸類等藥物治療,但因較高不良作用及復發(fā)率、療效差等原因臨床上應用率較低。中醫(yī)藥治療上通過對不同個體的辨證施治,針對性強,不良作用低,廣為大眾接受[3]。本研究予自擬愈潰湯聯(lián)合溫針灸治療脾腎陽虛型 UC,研究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所收集的病患均來源于九江市中醫(yī)院2019年9月—2020年9月肛腸科門診及住院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共80例,中醫(yī)辨證均符合脾腎陽虛型,每組40例,分為自擬愈潰湯聯(lián)合溫針灸組(治療組)和美沙拉嗪腸溶片組(對照組),該研究已經(jīng)過倫理委員會批準。治療組性別分類: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最小23歲,最大67歲,平均年齡(49.83±3.65)歲;病程1~6年,平均(4.83±0.65)年。對照組性別分類: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最小25歲,最大65歲,平均年齡(48.57±3.77)歲;病程1.2~7年,平均(4.79±0.78)年。以上2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存在臨床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2003年制定的《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診斷標準[4]。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2003年制定的《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yī)結合診治方案》[5],自擬。中醫(yī)辨證為脾腎陽虛者。
1.3 納入標準①輕中度潰瘍性結腸炎(脾腎陽虛癥);②病程1~6個月;③男女不限,年齡18~70歲;④1周前未使用該疾病相關治療藥物治療;⑤生命體征正常,對本次研究所有相關操作均能積極配合。
1.4 排除標準①其他系統(tǒng)疾病引起的腹瀉、腹痛、黏液膿血便等不適;②存在認知、視聽及精神疾患,不能配合研究者;③存在嚴重的心、肺等臟器疾病患者;④不能參與并完成整個完整療程者。
1.5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西藥美沙拉嗪腸溶片(佳木斯葵花藥業(yè)集團鹿靈制藥有限公司出品,國藥準字H19980149,規(guī)格:0.25 g×12×2板) 0.5 g/次,每天3次,三餐前0.5 h溫水送服。療程持續(xù)30 d。治療組分2次進行治療:先取仰臥位,取中脘、天樞(雙側)、關元、足三里(雙側)、上巨虛(雙側),對局部皮膚進行消毒,均予垂直進針,進針可根據(jù)體型進針0.8~1.2寸,之后將每個針柄上放上長約2 cm的艾炷(每個艾炷在放之前先在下端中心戳約1.5 cm的洞,并點燃),艾炷離皮膚2~3 cm,為了避免燙傷皮膚可在穴位上方放置紙殼片隔熱。共燃盡2次艾炷,灸后起針。再取俯臥位,取脾俞、腎俞、大腸俞,采取45°斜刺快速進針得氣即可,余操作同前。每周6次,周日休息。在此基礎上加自擬愈潰湯治療。方藥劑量如下:黃芪20 g,黨參15 g,茯苓15 g,白術10 g,干姜10 g,吳茱萸6 g,補骨脂15 g,黃連3 g,白頭翁15 g,炒薏苡仁10 g,五味子10 g,甘草6 g。顆粒制劑,溫水沖服,早晚各服用1次,2袋/d,療程持續(xù)30 d。
1.6 觀察指標①中醫(yī)主癥(包括腹瀉、黏液膿血便、腰酸、膝軟、形寒肢冷、食少納差)分4個程度進行積分,無、輕、中、重分別對應0、2、4、6分,次癥(包括腹痛、腹脹、神疲懶言)分4個程度進行積分,無、輕、中、重分別對應0、1、2、3,計算出治療前后積分,并比較。②療程后進行結腸鏡檢查,以結腸黏膜Baron內(nèi)鏡分級進行評判。顯效:黏膜病變恢復程度達2級以上(提示既往黏膜病變恢復正?;驖儾≡罴盒纬神:?;有效:黏膜病變恢復程度達1級以上;無效:黏膜病變改善未達到以上標準或嚴重者。③進行2組臨床綜合療效評定,具體如下。顯效:無臨床癥狀,結腸鏡復查見黏膜大致正?;驘o活動性炎癥;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結腸鏡復查黏膜輕度炎癥或假息肉形成;無效:治療后臨床指標無改善。
2.1 2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對比治療后,治療組中醫(y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對比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后結腸鏡分級對比治療后,治療組結腸鏡鏡下分級程度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后結腸鏡分級對比 (例,%)
2.3 2組患者臨床綜合療效對比治療后,治療組臨床綜合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臨床綜合療效對比 (例,%)
潰瘍性結腸炎在中醫(yī)學中一般屬于“腸風”“痢疾”“泄瀉”“滯下”“腸僻”“臟毒”等疾病,該疾病遷延難愈,發(fā)作反復,發(fā)病于脾,日久則累及于腎臟,最終致脾腎虧虛。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脾臟虧虛,則水濕運化無力,氣血化生無源,無力滋養(yǎng)腎陽,腎陽虛弱,命門火衰,無力溫煦脾陽,而出現(xiàn)五更泄瀉[6]。目前,中醫(yī)藥對該病的相關研究有了一定的深入,在本病的治療加用安全性高、毒副作用少的中醫(yī)藥治療普遍可見[7]。本研究采用自擬愈潰湯聯(lián)合溫針灸治療本病從以下方面進行考慮:針刺選取足三里,本穴是胃的合穴及下合穴,有扶正培元、調(diào)理胃腸、理氣活血的作用,在胃、腸病治療上有特效。關元穴為足三陰、任脈兩經(jīng)交會穴,有補腎培元、溫陽固脫功效,也是小腸經(jīng)的募穴,有腹部疾患取募穴,可調(diào)暢腸道。上巨虛具有理氣活血、調(diào)暢胃腑之效,對胃腸道疾病包括腹痛、腸癰、腹泄等有療效甚佳[8]。氣海為十二經(jīng)脈之氣匯聚之地,可補脾氣、暢通全身氣機;天樞與上巨虛同時選取,可起到補虛瀉實的作用,又能化瘀活血、通調(diào)經(jīng)絡,讓大腸氣機通暢,促進腸道局部炎癥的吸收、消退,促血行,使瘍面好轉。配伍腎、脾、大腸之背俞穴,來增強健脾溫腎之功用。配合使用艾灸,一方面讓針下溫熱,加強諸穴針刺之功;另一方面將艾葉藥效透入皮下,起到溫經(jīng)通絡、活血化瘀之效。
方藥上主要由黃芪、炒白術、黨參、茯苓、干姜、吳茱萸、補骨脂、白頭翁、黃連、五味子、炒薏苡仁、甘草組成。其中黃芪、炒白術、黨參、茯苓為君藥,有四君子之意,起到補益脾腎、滲濕止瀉之效;干姜、吳茱英、補骨脂為臣,可暖脾溫腎,命門之火旺盛,而見脾陽健運;黃連、白頭翁性苦、寒,為佐藥,可燥濕止痢、解毒清熱,有止痢燥濕之效。五味子、薏苡仁則為使藥,增強滲濕止瀉之功效。甘草調(diào)和藥性。全方脾腎兼顧,補氣化血,寒熱、虛實全方位、多角度施治,最終疾病可愈也[9]。
自擬愈潰湯聯(lián)合溫針灸治療幫助患者恢復或者改善腸道功能,為臨床該病提供借鑒,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