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玉婷子
(江蘇省靖江市中醫(yī)院治未病科,江蘇 靖江 214500)
周圍性面癱是臨床常見疾病,主要是發(fā)生于面神經(jīng)管內的非特異性炎癥,引起周圍面部組織肌肉癱瘓,出現(xiàn)閉眼、鼓嘴、抬唇困難以及口眼歪斜等癥[1]。中醫(yī)治療周圍性面癱具有療效好、安全性高等優(yōu)勢,溫針灸有祛除風寒、疏經(jīng)通絡、活血通經(jīng)等功效[2]。本研究用溫針灸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臨床效果較好,總結如下。
共60例,均為我院2018年8月至2020年7月收治患者,隨機分為兩組各30例。對照組女14例,男16例;年齡最大57歲,最小20歲,平均(44.87±3.15)歲;病程最長6天,最短1天,平均(4.35±1.08)天。觀察組女13例,男17例;年齡最大56歲,最小22歲,平均(45.02±3.46)歲;病程最長7天,最短1天,平均(4.58±1.27)天。兩組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西醫(yī)診斷標準:符合《中國特發(fā)性面神經(jīng)麻痹診療指南》中面神經(jīng)麻痹相關診斷標準[3]。急性起病,病情多在3天左右達到高峰,單側周圍性面癱表現(xiàn),如受累側閉目、皺眉、鼓腮、示齒和閉唇無力,以及口角向對側歪斜,可伴有同側耳后疼痛或乳突壓痛。
中醫(yī)診斷標準:符合《針灸學》[4]面癱相關診斷標準。突然起病,伴有受寒史或一側耳后、耳內疼痛或者發(fā)熱。晨起時發(fā)現(xiàn)一側面部麻木、板滯或松弛,不能完成露齒、皺眉、閉眼、鼓腮等動作,口角向健側歪斜,患側額紋消失、鼻唇溝變平。
納入標準: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年齡16~75歲;病程7天內,屬于面癱急性期,無語言障礙、智力障礙等,理解能力正常,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不符合中、西醫(yī)診斷標準,病程半年以上,屬面癱后遺癥期,中樞性面癱或其他腦血管病原因所致的周圍性面癱,周圍性面癱繼發(fā)于其他疾病,患有嚴重心腦血管、肝、腎、脾胃、血液、內分泌等系統(tǒng)疾病或凝血功能異常,體質虛弱、有暈針史或不愿接受針刺治療,妊娠期或哺乳期。
對照組用阿昔洛韋針(國藥集團容生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034034)0.5g,加入生理鹽水500mL中靜脈滴注,1日1次,連續(xù)5天。甲鈷胺片(衛(wèi)材藥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20143107)0.5mg,口服,1日3次,持續(xù)治療3周。
觀察組取風池、風府、合谷,針刺0.8~1寸,均用瀉法,留針30min;溫針灸患側的翳風穴和健側的合谷穴、足三里穴,取艾條置于針柄上,與皮膚距離1~3cm,點燃艾條,針灸30min。1周6次,持續(xù)治療3周。
FDI評分:對面部殘疾情況進行評價,用面部殘疾指數(shù)量表(FDI)[5]進行評估,內容包括軀體功能(單項分值1~6分)、社會生活功能(單項分值0~5分),總分范圍1~55分,分值越高表明面部殘疾情況越低。
滿意度通過自制滿意度評分量表進行評估,用百分制評分,得分小于60分表明不滿意,分值60~80分表明基本滿意,分值大于80分表示非常滿意。
用SPSS23.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顯效:額紋恢復正常,閉眼困難、鼓嘴困難、口眼歪斜等癥消失,面部表情恢復常態(tài),F(xiàn)DI評分大于20分。有效:額紋基本恢復,口眼歪斜等癥明顯改善,面部表情極大改善,F(xiàn)DI評分大于15分。無效:FDI評分小于10分。
兩組療效見表1。
表1 兩組療效比較 例(%)
兩組滿意度見表2。
表2 兩組滿意度比較 例(%)
兩組治療前后FDI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FDI評分比較 (分,±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FDI評分比較 (分,±s)
組別 例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30 12.14±2.31 19.22±3.15觀察組 30 12.35±2.48 23.07±1.64 t 0.3393 5.9378 P 0.7355 0.0000
急性期周圍性面癱為正氣虧損,病邪趁虛而入,導致面部氣血失和,面部血液循環(huán)不暢,導致面部肌肉癱瘓[7]。早期通過溫針灸治療能夠有效緩解病癥,疏通經(jīng)絡,促進筋脈收放自如,有效控制病情進展。針刺合谷穴可瀉熱、行氣血,針刺翳風穴可益氣補陽、聰耳通竅、疏導氣機,針刺足三里穴祛風清熱、通絡止痛、消腫解痙。
溫針灸治療急性期周圍性面癱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