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勤 孫映紅 梁亞鵬 周凡 楊潔 金勝利
(江蘇大學附屬醫(yī)院1.兒科;2.急診科,江蘇鎮(zhèn)江212001)
孤獨癥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種神經(jīng)發(fā)育廣泛障礙性疾病,其主要臨床特點包括言語及社交障礙、興趣狹窄、重復刻板行為等[1]。目前,ASD具體病因仍不十分明確,多認為由遺傳和環(huán)境兩方面因素共同作用引發(fā)[2],其較高致殘率和較差預后造成了家庭及社會的沉重負擔[3]。
ASD患兒多在醫(yī)院康復訓練中心或特殊教育培訓機構接受應用行為分析法(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ABA)干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其行為表現(xiàn)[4]。較多ASD患兒伴有消化道癥狀,包括腹瀉、便秘、腹痛、嘔吐等[5]。研究證實,益生菌可通過改善ASD患者腸道微生態(tài)失衡減輕消化道癥狀[6]。作者前期研究已證實ASD患兒消化道癥狀與行為表現(xiàn)有一定的相關性[7]。作者推測,益生菌聯(lián)合ABA干預兒童ASD有可能比傳統(tǒng)ABA干預更好地改善其行為表現(xiàn)。
為論證以上推測,本研究對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經(jīng)江蘇大學附屬醫(yī)院兒童康復中心明確診斷為ASD的41例患兒進行隨機分組干預,觀察療效,以便為臨床治療兒童ASD提供參考。
本研究是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選取2019年5月至2020年12月在江蘇大學附屬醫(yī)院兒童康復中心明確診斷為ASD的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年齡3~6歲;(2)符合《精神疾病診斷及統(tǒng)計手冊》第5版中關于ASD的診斷標準[8];(3)監(jiān)護人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上。排除標準:(1)伴有其他發(fā)育障礙性疾??;(2)患有其他急慢性疾??;(3)監(jiān)護人不能配合完成相應評估。本研究已通過江蘇大學附屬醫(yī)院生物醫(yī)學研究倫理委員會審查(SWYXLL20200121-19),患兒監(jiān)護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最終有41例ASD患兒納入本研究,隨機分為觀察組(n=21)和對照組(n=20),分組人員不參與ASD患兒的評估和治療。
所有納入本研究的觀察組和對照組ASD患兒均在江蘇大學附屬醫(yī)院兒童康復中心由專業(yè)康復治療師運用ABA進行訓練干預3個月,每周訓練28~35 h,包括語言、模仿、社交、自理、認知、大運動和精細動作等7個方面能力的訓練。觀察組除ABA干預治療外,同時給予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散(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0970105;產品 批號:08120200712-1;2 g/包,含長型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糞腸球菌活菌數(shù)分別應不低于2.0×107CFU)口服,每次0.5包,每天3次,連續(xù)服藥3個月。
在干預前、干預后3個月分別依據(jù)孤獨癥治療評估量表(Autism Treatment Evaluation Checklist,ATEC)對兩組患兒行為癥狀的嚴重程度進行評分。ATEC評分旨在對ASD患兒的治療效果進行動態(tài)評估,包括表達/語言溝通(14個項目)、社交能力(20個項目)、感知/認知能力(18個項目)和健康/生理/行為(25個項目)等4個部分總計77個項目評分[9]。在干預前、干預后3個月分別留取患兒的糞便標本,基于16s rRNA高通量測序分析兩組患兒的腸道菌群差異。
在干預前、干預后3個月分別采集觀察組和對照組ASD患兒的糞便,立即-80℃保存?zhèn)溆?。囑患兒先排空小便,防止尿液污染,影響檢測結果,使用專用無菌糞便采集盒留取糞便。取樣前洗手、戴口罩及無菌手套,取便棒深入糞便,取大約2 g糞便保存。同時,標記好標號、姓名、日期,經(jīng)核對確認無誤后建立數(shù)據(jù)庫。
腸道菌群檢測采用16s rRNA高通量測序技術,流程包括以下步驟:(1)基因組DNA提?。哼x用德國QIAGEN公司QIAamp?DNA Stool Mini Kit試劑盒對糞便標本的基因組DNA進行提取,之后采用Onedrop儀器和瓊脂糖凝膠電泳檢測DNA的純度和濃度。(2)PCR擴增:取2.5 ng稀釋后的基因組DNA,以此作為模板,使用帶有條形碼的16s V4通用引物(515F-806R)和美國Promega公司的GoTaq?Hot Start Colorless Master Mix高效高保真酶進行PCR,確保擴增效率和準確性。(3)PCR產物的均一化和純化:PCR產物使用Pico Green熒光定量檢測DNA濃度;根據(jù)PCR產物濃度進行等濃度混樣,充分混勻后使用德國Qiagen公司的QIAquick?PCR Purification Kit試劑盒純化回收產物。(4)文庫構建和上機測序:回收產物后進行第二輪擴增,引入美國Illumina公司的橋式PCR兼容引物,擴增產物使用Pico Green熒光定量及Agilent 2200 TapeStation電泳工作平臺檢測,合格后使用MiSeq臺式測序儀進行上機測序。(5)測序結果處理:采用Illumina MiSeq測序平臺得到的下機數(shù)據(jù)存在一定的低質量數(shù)據(jù),會干擾分析的結果,因此在進一步分析前,需要對下機數(shù)據(jù)進行預處理,具體處理步驟如下:①對高通量測序的原始數(shù)據(jù)首先根據(jù)樣品條形碼的信息,將單個樣品數(shù)據(jù)拆分出來,取出引物序列,進行測序序列質量控制;②通過質量檢查的序列,應用Ribosomal Database Project數(shù) 據(jù) 庫Classifier 2.3,使 用Silva數(shù)據(jù)庫進行序列比對,確定每條序列的分類等級(界、門、綱、目、科、屬、種);③應用Mothur軟件進行分類操作單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劃分,以序列相似性97%為標準,將這些序列劃分為OTUs,并按照序列數(shù)量生成OTUs豐度譜。獲取每個糞便標本的OTUs和分類譜系的基本分析結果后,再進行OTUs豐度分析。屬水平某菌群相對豐度=某菌群基因拷貝數(shù)/總拷貝數(shù)。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兩樣本t檢驗或配對t檢驗。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shù)(四分位數(shù)間距)[M(P25,P75)]表示,兩組間比較行Mann-WhitneyU檢驗。兩組間腸道菌群構成差異的比較采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ASD患兒21例,年齡3~6歲,男16例,女5例。對照組ASD患兒20例,年齡3~6歲,男15例,女5例。觀察組與對照組性別、年齡、身高/體重/體重指數(shù)Z評分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一般資料的比較(ˉx±s)
干預前,觀察組與對照組ATEC總評分及各部分評分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3個月,觀察組與對照組ATEC總評分及各部分評分均較干預前明顯下降(P<0.05),且觀察組ATEC總評分及各部分評分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5。
表2 干預前觀察組與對照組ATEC評分的比較(±s)
表2 干預前觀察組與對照組ATEC評分的比較(±s)
?
表3 干預后3個月觀察組與對照組ATEC評分的比較(±s)
表3 干預后3個月觀察組與對照組ATEC評分的比較(±s)
?
表4 干預前、干預后3個月對照組ATEC評分的比較(±s)
表4 干預前、干預后3個月對照組ATEC評分的比較(±s)
?
表5 干預前、干預后3個月觀察組ATEC評分的比較(±s)
表5 干預前、干預后3個月觀察組ATEC評分的比較(±s)
?
干預前,觀察組與對照組腸道菌群構成情況無明顯差異,第一主成分對樣品差異的貢獻值為14.98%;第二主成分對樣品差異的貢獻值為12.67%。干預后3個月,觀察組與對照組腸道菌群構成情況存在明顯差異,第一主成分對樣品差異的貢獻值為13.78%;第二主成分對樣品差異的貢獻值為12.19%。見圖1。
圖1 干預前后觀察組和對照組腸道菌群的PCA分析 圖中1個點代表1個標本,不同組標本點間離散程度越大,提示腸道菌群構成差異越大,點間離散程度越小,提示腸道菌群構成差異越小。干預前,觀察組與對照組腸道菌群構成無明顯差異,PC1=14.98%,表示第一主成分對樣品差異的貢獻值;PC2=12.67%,表示第二主成分對樣品差異的貢獻值。干預后3個月,觀察組與對照組腸道菌群構成存在明顯差異;PC1=13.78%,表示第一主成分對樣品差異的貢獻值;PC2=12.19%,表示第二主成分對樣品差異的貢獻值。
干預后3個月,在腸道菌群門水平上顯示,觀察組和對照組腸道菌群均主要由厚壁菌門、擬桿菌門、變形菌門、放線菌門及疣微菌門這5個菌門構成,包含了所有樣本豐度98.54%的菌群,兩組之間優(yōu)勢菌門的相對豐度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干預后3個月觀察組與對照組在腸道菌群門水平上相對豐度的比較(±s,%)
表6 干預后3個月觀察組與對照組在腸道菌群門水平上相對豐度的比較(±s,%)
?
干預后3個月,在腸道菌群屬水平上顯示,觀察組雙歧桿菌屬、乳桿菌屬、糞桿菌屬、瘤胃菌屬、普雷沃菌屬、布勞特菌屬的相對豐度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志賀氏菌屬、梭狀菌屬的相對豐度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7。
表7 干預后3個月觀察組與對照組在腸道菌群屬水平上相對豐度的比較[M(P25,P75),%]
ABA主要針對ASD患兒在語言、交流和感知運動等方面的缺陷,進行針對性教育訓練,以正強化技術加強其對訓練內容的理解和服從,改善語言交流,糾正不當情緒及行為,有效改善其社會功能,提高生存、發(fā)展能力[10]。多數(shù)學者證實ABA是治療ASD兒童的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11]。有學者證實ATEC評分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以反映ASD患兒癥狀的嚴重程度,且對于ASD患兒治療后的癥狀變化比較敏感,對治療效果的評估明顯優(yōu)于孤獨癥兒童行為檢查量表和兒童孤獨癥評定量表[12-13]??诜嫔筛纳艫SD患兒便秘、腹痛、嘔吐、腹瀉等消化道癥狀[6],而ASD患兒消化道癥狀與行為表現(xiàn)有一定的相關性[7-1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口服益生菌聯(lián)合ABA干預ASD患兒3個月后,ATEC評分明顯低于僅采用ABA干預的對照組。這說明聯(lián)合益生菌治療可進一步改善傳統(tǒng)ABA干預兒童ASD的療效。
益生菌是可實現(xiàn)工業(yè)化生產的活的微生物,適量口服對宿主健康有益,其所含微生物組分本身就是宿主腸道菌群的一部分,較多用于糾正腸道菌群失衡,改善腸道功能[15]。本研究中采用益生菌為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散,包含長型雙歧桿菌、嗜酸乳桿菌和糞腸球菌。3種活菌定植部位不同,雙歧桿菌在結腸,乳桿菌在回盲部,腸球菌范圍廣泛,對人體腸道起到全面的保護作用[16]。腸道的正常功能維持由中樞神經(jīng)、腸神經(jīng)、自主神經(jīng)及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共同支配,大腦先將傳入信息整合,后通過神經(jīng)內分泌系統(tǒng)及自主神經(jīng)將調控信息傳出到腸神經(jīng)叢及腸道平滑肌細胞,產生一系列相關效應[17]。這種雙向神經(jīng)傳導通路被稱為腸-腦軸,而介導腦、腸發(fā)揮雙向作用的橋梁被認為是腸道菌群,因此又被稱為微生物-腸-腦軸[18]。研究表明,ASD的發(fā)生、發(fā)展極可能與腸道菌群失衡有關[19],糾正腸道菌群失調則很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ASD的發(fā)生、發(fā)展。雙歧桿菌和嗜酸乳桿菌可以產生乙酸、丙酸、丁酸及乳酸等有機酸,競爭性抑制人體腸道有害細菌的生長,并促進腸蠕動防止便秘。雙歧桿菌還可以部分阻斷致病菌和毒素的結合位點,作用機制可能是通過胞外酶降解腸上皮細胞表面的多糖結構[20]。嗜酸乳桿菌還能合成嗜酸乳菌素、嗜酸桿菌素及乳酸菌素,對腸道致病菌有拮抗作用。糞腸球菌可產生細菌素,有效抑制志賀氏菌和沙門氏菌等病原菌過度生長,對維持腸道微環(huán)境穩(wěn)定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中,干預前觀察組與對照組腸道菌群PCA分析無明顯差異,干預后3個月觀察組與對照組腸道菌群PCA分析存在明顯差異,提示口服益生菌可有效糾正ASD患兒的腸道菌群失調,從而明顯改善其相關癥狀。
本研究中,干預后3個月,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ASD患兒腸道菌群在門水平上均主要由厚壁菌門、擬桿菌門、變形菌門、放線菌門及疣微菌門這5個菌門構成,兩組之間優(yōu)勢菌門的相對豐度均無顯著性差異。既往有研究發(fā)現(xiàn),與正常對照組兒童相比,ASD患兒腸道菌群中擬桿菌門比例升高,厚壁菌門比例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其他菌門比例無明顯改變[21]。另一項研究表明,ASD患兒糞便中僅厚壁菌門比例顯著降低,其他菌門比例變化不明顯[22]。但也有研究顯示,ASD患兒與健康兒童在擬桿菌門、厚壁菌門、變形菌門等8個主要菌門上的比例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23],甚至有學者發(fā)現(xiàn)ASD患兒厚壁菌門比例升高而擬桿菌門比例降低的研究結果[24]。目前,國內外研究主要集中在比較ASD患兒與正常兒童腸道菌群構成的差異,而口服益生菌能否在菌門水平上改變ASD患兒的腸道菌群構成還尚未見公開報道,有待更多的研究去證實。
本研究中,干預后3個月,在菌群屬水平上觀察組與對照組ASD患兒相比,雙歧桿菌屬、乳桿菌屬、糞桿菌屬、瘤胃菌屬、普雷沃菌屬、布勞特菌屬的相對豐度明顯升高,而志賀氏菌屬、梭狀菌屬的相對豐度明顯降低。
雙歧桿菌屬、乳桿菌屬、糞桿菌屬和瘤胃菌屬均可產生丁酸。丁酸屬短鏈脂肪酸,是腸道菌群無氧發(fā)酵的重要代謝產物,與腸道黏膜通透性、血腦屏障功能維持、大腦功能及行為密切相關[25]。丁酸是組蛋白脫乙酰酶-1抑制劑,可調節(jié)pH值高敏感雙孔鉀離子通道-1,促進腸道上皮黏膜屏障的功能恢復[26]。丁酸還可改善細胞氧化應激反應,增強線粒體功能[27]。ASD動物模型研究發(fā)現(xiàn),丁酸還可以通過調控額葉腦皮質興奮性/抑制性基因的轉錄過程從而改善其行為癥狀[28]。研究發(fā)現(xiàn),丁酸在ASD患兒腸道中的水平較正常兒童明顯降低[29]。糞桿菌屬主要定植在結腸,既可合成丁酸,又可抑制腸道上皮細胞NF-κB活化及IL-8生成,從而阻止炎癥反應,維護結腸黏膜屏障功能,減少有害物質進入血循環(huán)和大腦[30]。普雷沃菌屬的主要發(fā)酵產物是乙酸和琥珀酸,可抑制腸道有害菌過度生長,而布勞特菌屬可以幫助清除腸道中的氣體,可能與腸易激綜合征相關[31]。調節(jié)腸道菌群,尤其是可產生丁酸鹽的細菌,可能是治療ASD的一個有效策略。以丁酸為代表的短鏈脂肪酸可能通過多種機制參與ASD的發(fā)生、發(fā)展,包括:(1)通過促進Ca2+依賴的5-羥色胺、谷氨酸及多巴胺的釋放,促進合成兒茶酚胺;(2)通過抑制γ-氨基丁酸受體活化短鏈脂肪酸-G蛋白偶聯(lián)受體,增加谷氨酸受體敏感性;(3)通過細胞內酸化引起縫隙連接關閉及線粒體功能障礙[32]。志賀氏菌屬即痢疾桿菌,痢疾志賀氏菌群是導致典型細菌性痢疾的病原菌,在敏感人群中少數(shù)的細菌載量就可以發(fā)病。梭狀菌屬和脫硫弧菌是引起ASD患兒胃腸道癥狀及孤獨癥行為的常見細菌。有學者發(fā)現(xiàn),ASD患兒糞便中梭狀菌屬比正常對照組高10倍,且用抗生素治療梭狀菌屬所致慢性腹瀉后,ASD患兒的行為評分顯著改善[33]。3-羥基苯基-3羥基丙酸是梭狀菌屬的一種代謝產物,可耗竭腦內兒茶酚胺,產生ASD癥狀,提示梭狀菌屬與ASD病因具有相關性,梭狀菌屬還可產生對甲酚和神經(jīng)毒素,促進合成丙酸,誘發(fā)炎癥反應[34]。在腸道代謝過程中,腸道菌群產生5-羥色胺、兒茶酚胺、γ-氨基丁酸等神經(jīng)遞質和短鏈脂肪酸等脂肪及氨基酸代謝產物,可通過腸上皮細胞及腸嗜鉻細胞的表面受體激活腸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傳入神經(jīng)影響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35-36]。如果腸道菌群發(fā)生明顯異常,相關神經(jīng)遞質和代謝產物的種類、數(shù)量也將發(fā)生異常,從而導致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功能異常及行為異常。本研究證實,口服益生菌可通過在屬水平上上調有益菌群并抑制有害菌群,糾正ASD患兒菌群失調,改善其臨床癥狀。
綜上所述,本研究發(fā)現(xiàn)益生菌可能通過調節(jié)腸道菌群微生態(tài)進一步改善傳統(tǒng)ABA干預兒童ASD的療效,但其具體機制尚需腸道代謝組學等進一步研究證實。另外,本研究為單中心研究,并且樣本數(shù)較少,研究結論還需多中心大樣本研究進一步證實,為以后臨床廣泛應用益生菌聯(lián)合ABA干預兒童ASD提供更可靠的理論依據(jù)。
利益沖突聲明: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