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征,?;郏瑒⑶锵?,曹秀珍
(山東省巨野縣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山東 菏澤 274900)
缺鐵性貧血(IDA)是兒科常見的營養(yǎng)缺乏性疾病,不但影響兒童的生長發(fā)育,而且是部分感染性疾病的誘因,臨床多采用口服鐵劑治療,對胃黏膜刺激較大,口感差,嬰幼兒拒服,家長及患兒依從性均較低。本研究采用小劑量鐵劑聯(lián)合益生菌治療缺鐵性貧血96例,探討其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1月本院兒科診斷為缺鐵性貧血(IDA)的192例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每組96例。對照組男45例,女51例;年齡1個月~2歲,平均年齡(5±4.65)個月;病程12~25 d,平均(16±5.20)d;貧血程度:輕度35例,中度50例,重度11例。治療組男44例,女52例;年齡2個月~1.5歲,平均年齡(4.5±4.82)個月;病程12~26 d,平均(16±5.24)d;貧血程度:輕度33例,中度51例,重度12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等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純杭议L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排除標準:失血性、溶血性貧血和非缺鐵性貧血患兒;近1個月服用過益生菌、鐵劑患兒;合并心、肝、脾、腎等原發(fā)性疾病。
1.2 診斷標準 依據《褚福棠實用兒科學》[1]貧血的診斷標準:6歲以下,Hb在90~110 g/L,RBC(3~4)×1012/L為輕度貧血;Hb在60~90 g/L,RBC(2~3)×1012/L為中度貧血;Hb在30~60 g/L,RBC(1~2)×1012/L為重度貧血。
1.3 方法 對照組患兒采用小劑量鐵劑,選擇蛋白琥珀酸鐵口服溶液(濟川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43055),每次2 mg/kg,每天1次,餐間口服,避免藥物與牛奶、茶、咖啡同時服用。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應用益生菌治療,選用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腸溶膠囊(晉城海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9993065,每粒膠囊含藥粉210 mg,含活菌數應不低于1.0×107CFU),據不同年齡段給予210~420 mg,每天1次,用溫開水或溫牛奶沖服,兩組均治療4周。
1.4 觀察指標 ①治療前后,采血檢測紅細胞(RBC)數、血紅蛋白(Hb)、平均紅細胞體積(MCV)、紅細胞壓積(HCT)及血清鐵蛋白(SF)。②比較兩組患兒臨床療效。痊愈:服用鐵劑4周后,食欲不振、精神不佳、面色蒼白等貧血癥狀完全消失,血紅蛋白指標正常;顯效:服用鐵劑4周后,貧血癥狀明顯緩解,血紅蛋白指標未達正常水平,但上升≥20 g/L;無效:服用鐵劑4周后,貧血癥狀未得到改善,血紅蛋白上升<20 g/L??傆行?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③比較兩組患兒治療期間食欲下降、腹瀉、惡心嘔吐等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3.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治療前后RBC、Hb、MCV、HCT及SF比較治療前,兩組患兒RBC、Hb、MCV、HCT及SF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后,兩組患兒RBC、Hb、MCV、HCT及SF均明顯優(yōu)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兒RBC、Hb、MCV、HCT及SF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RBC、Hb、MCV、HCT及SF比較(x±s)Table 1 Comparison of RBC,Hb,MCV,HTC and SF between two groups(x±s)
2.2 兩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高于對照組的93.7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Table 2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between two groups
2.3 兩組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治療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08%,低于對照組的18.7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adverse reaction rates between two groups
缺鐵性貧血是我國重點防治的兒童常見病,是常見的全球性營養(yǎng)缺乏癥,農村兒童貧血率顯著高于城市兒童,男童發(fā)病率低于女童[2],6~12個月的幼兒為兒童缺鐵性貧血的主要人群[3],嚴重影響兒童的智力發(fā)育及身體健康[4],常伴有心慌、眼花、疲乏無力、耳鳴、氣短、易感染等癥狀,嬰幼兒癥狀不典型,表現為食欲不振,精神不佳,易煩躁,情緒易于波動,結膜、面色、指甲蒼白,生長發(fā)育緩慢,發(fā)病原因為飲食不均衡導致鐵攝入不足、鐵吸收障礙、鐵丟失過多等,早產、雙胎、低出生體質量兒及孕母嚴重缺鐵,患兒均因從母體吸收鐵少,體內儲存鐵不足,易發(fā)生缺鐵,出生體質量越低,體內鐵含量越少,貧血發(fā)生率越高。
缺鐵性貧血對兒童危害較大,引起注意力、記憶能力差,體格發(fā)育遲緩,損傷細胞免疫功能[5],降低免疫力,患病率和死亡率升高,神經心理發(fā)育異常;遠期有認知能力的損害,工作能力和勞動效率降低,成年慢性病危險增高等,對患兒生長發(fā)育和智力發(fā)育均產生不良影響[6-8],然而越來越多的研究發(fā)現缺鐵還會引起腸道菌群結構發(fā)生改變,也會對腸道菌群的代謝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主張對缺鐵性貧血實施積極治療[5,9]。補充鐵劑是治療缺鐵性貧血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一般每天3次口服鐵劑治療,鐵劑使用過多,既影響吸收,又易引起胃腸功能紊亂,出現食欲下降、惡心嘔吐、腹瀉等不良反應,部分患兒難以堅持治療[10-11]。目前,臨床上對缺鐵性貧血多主張采用小劑量鐵劑或隔日服用鐵劑治療,不僅可快速糾正貧血,不良反應小,且依從性高,節(jié)約醫(yī)藥資源,減少開支。
綜合臨床報道[12-15],小劑量鐵劑或隔日服用鐵劑與常規(guī)方法補充鐵劑治療缺鐵性貧血均有顯著療效,臨床效果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患兒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本研究采用小劑量鐵劑聯(lián)合益生菌治療缺鐵性貧血療效顯著,鐵劑選用蛋白琥珀酸鐵口服溶液,為液體劑型,口感好,無金屬異味,小兒易服用,易吸收,蛋白琥珀酸鐵可在胃酸環(huán)境中釋放琥珠,琥珠能參與血紅蛋白的合成,從而提高鐵離子的吸收,快速提升血紅蛋白的含量。益生菌選用雙歧桿菌三聯(lián)活菌,服用后定植于腸黏膜表面,對腸黏膜屏障的保護和腸道微生態(tài)的調節(jié)有重要作用[16],有效阻止致病菌的入侵和定植;直接補充腸道正常生理作用的有益菌,調節(jié)腸道內微生態(tài)系統(tǒng),通過發(fā)酵作用產生短鏈脂肪酸和多種維生素,促進腸蠕動,促進營養(yǎng)消化及吸收,同時,能促進鐵、鎂、鋅等礦物元素的吸收;在代謝過程中產生的乳酸和乙酸降低腸道pH值,從而抑制致病菌的生長,減少腸內毒素的產生和吸收,激活機體吞噬細胞的活性,增強機體免疫力。因此,雙岐桿菌三聯(lián)活菌不僅保護消化道黏膜,促進營養(yǎng)素及鐵劑吸收,而且能增強機體抗感染能力。
缺鐵性貧血系紅細胞內鐵缺乏從而引起貧血[17]。以小細胞低色素性貧血、血清鐵蛋白減少和鐵劑治療有效為特點,本研究采用RBC、Hb、MCV、HCT及SF為觀察指標,判斷貧血的程度及機體鐵儲備情況,治療后,治療組患兒RBC、Hb、MCV、HCT及SF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為10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93.75%(P<0.01);治療組不良反應率發(fā)生率為2.08%,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8.7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過程中,患兒情緒、精神、面色等貧血癥狀得到改善的同時,患兒食欲好轉,食量增加,明顯促進生長發(fā)育和智力發(fā)育,促進免疫功能恢復,減少感染機會。
小劑量鐵劑和益生菌聯(lián)用,調節(jié)腸道內微生物菌群,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鐵劑吸收利用,減輕胃腸道不良反應,進一步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與鄔文偉等[18-19]應用右旋糖酐鐵聯(lián)合合生元益生菌治療小兒營養(yǎng)性缺鐵性貧血的結果基本一致。兩藥可發(fā)揮協(xié)同作用,生物利用度高,不良反應少,依從性高,尤其適用于腸道發(fā)育未成熟或有消化道疾病患兒,值得基層醫(yī)院兒科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