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自19世紀末傳入中國,在20世紀初期得到傳播。最初,中國人從歐洲的各派社會主義學說中知道了馬克思的名字和馬克思主義學說的零星片斷。1899年由廣學會主辦的《萬國公報》分期刊登了英國進化論者頡德所著《社會進化論》前三章的中文譯文,其中提到了馬克思及其《資本論》,這是中國最早涉及馬克思主義和出現(xiàn)“馬克思”譯名的中文出版物。1902年梁啟超在《新民叢報》上提到“麥喀士(馬克思),日耳曼人,社會主義之泰斗也”。其后,《近世社會主義》一書摘譯了《共產(chǎn)黨宣言》的片斷。1906年朱執(zhí)信在《民報》上發(fā)表《德意志社會革命家小傳》部分地介紹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平和《共產(chǎn)黨宣言》《資本論》的一些要點。1912年孫中山在《社會主義派別及其批評》中,稱贊馬克思“發(fā)闡真理,不遺余力”。但在當時的中國人中知道上述內(nèi)容的人很少,即使是先進者也不能區(qū)別馬克思主義同其他社會主義派別。
辛亥革命失敗后,革命黨人為了實現(xiàn)真正的民主共和,發(fā)動了反對袁世凱的“二次革命”和護法運動等,換來的卻是反動軍閥無情的鎮(zhèn)壓。為了救國,為了找到新的出路,中國的先進分子從消沉、苦悶和彷徨中走出來,再次點燃了心中熱切的期待,他們認識到必須先進行思想革命才能真正救國,一場巨大的革命風暴正在孕育之中。1915年,為了反對袁世凱“尊孔復古”的逆流,全國范圍內(nèi)掀起了空前的新文化運動。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青年》(后改為《新青年》)雜志,像一道閃電掀起了新文化運動的狂飆。
新文化運動高舉“民主”和“科學”的大旗,提倡科學與民主,反對愚昧與專制;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初期的新文化運動,是資產(chǎn)階級新文化反對封建階級舊文化的斗爭。但此時的歐美,資本主義文明的缺陷已經(jīng)在實際生活中明顯暴露出來。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即是資本主義制度固有矛盾尖銳化的結(jié)果。這就引起了新文化運動左翼人士對西方文明價值的懷疑和批判。正是這種懷疑和批判,為他們?nèi)蘸蠼邮荞R克思主義奠定了思想基礎。
1917年,列寧領(lǐng)導的俄國十月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十月革命第一次把社會主義從書本上的學說變成活生生的現(xiàn)實。它所取得的歷史性勝利不僅喚醒了西方的無產(chǎn)階級,而且也喚醒了東方的被壓迫民族。這場以馬克思主義先進理論為指導進行的革命,對中國革命產(chǎn)生了劃時代的影響。由于十月革命發(fā)生在情況和中國相同或近似的北方鄰國,因而對中國人民具有特殊的吸引力。一個工人、農(nóng)民當家作主的新國家的誕生,使正處在苦悶和黑暗中的中國人民看到了新的出路和光明前景,給中國先進分子正在苦思焦慮地探索著的種種問題提供合理的解答,更給予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而苦斗的仁人志士以新的革命方法的啟示。
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正式傳播,中國出現(xiàn)了一批贊成俄國十月革命、具有初步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李大釗是中國頌揚俄國十月革命的第一人。1918年下半年,李大釗先后發(fā)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新紀元》等文章,用馬克思主義觀點分析和歌頌俄國十月革命。他指出,俄國革命與法國大革命的性質(zhì)不同,是“不可同日而語”的偉大革命,“是立于社會主義上之革命”。他滿懷信心地指出:“試看將來的環(huán)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1919年爆發(fā)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的先進分子從巴黎和會失敗的實際教訓中,進一步認識到帝國主義列強聯(lián)合壓迫中國人民的實質(zhì),對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喪失信心,轉(zhuǎn)而頌揚社會主義。五四運動以后新文化運動的突出特點,是宣傳和研究社會主義逐漸成為進步思想界的主流。在各種社會主義觀點紛然雜陳的情況下,馬克思主義以其先進性、科學性和革命性最終使中國先進分子選擇了它,許多仁人志士先后確立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念。這是五四運動以后新文化運動發(fā)展的基本特征。
在五四運動以后的馬克思主義傳播中,李大釗起了主要作用。1919年5月李大釗為《新青年》主編《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發(fā)表自己撰寫的《我的馬克思主義觀》,闡述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科學社會主義和政治經(jīng)濟學。指出這三個部分“都有不可分割關(guān)系,而階級競爭恰如一條金線,把這三大原理從根本上聯(lián)絡起來”。這是對馬克思主義較系統(tǒng)、完整的介紹,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1920年9月,陳獨秀發(fā)表《談政治》一文,明確宣布承認用革命的手段建設勞動階級的國家,表明他已從激進民主主義者轉(zhuǎn)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同時,孫中山和國民黨指導、支持下創(chuàng)辦的《建設》和《星期評論》雜志,也刊登介紹馬克思主義和十月革命的文章
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大大增強了工人階級斗爭的信心,推動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的結(jié)合,促使中國工人階級迅速登上了政治舞臺,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為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誕生準備了思想和組織基礎。有了先進的理論,有了新的社會力量,到這時,在中國建立一個新型的工人階級政黨,已成為呼之欲出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