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貴
有位朋友旅行到鄉(xiāng)間,見一老農正把喂牛的草鏟到牛欄屋檐上,不免奇怪,就上前問道,老人家,你為何不把草放在地上給牛吃?老農說,這種草料不夠可口,放在地上,它會不屑一顧;放到勉強夠得著的地方,它就會努力去吃,直到吃光。
這不過是個簡單的小把戲,但卻蘊含著一個富有哲理的常識:誘惑不僅來自目標本身,有時還會受到相關因素的影響,即距離的遠近與獲取程度的難易。
近距離就能得手的東西當然好,但也正因為手到擒來,獲取的興趣會衰減。反之,難以企及的東西則會令人心馳神往,激活獵取的欲望。因此說,距離產生美,也能產生誘惑。或者說,距離所以產生美,是因距離產生誘惑。越是有距離、不易得手的東西,吸引力越強,隔岸花影是興趣的磁石;越是沒有距離、唾手可得的東西珍惜度越低,占有是對欲望的消解。
人與人的感情,往往會受制于一種奇特的心理。這種現象,與距離的遠近成反比:近之易疏離,遠之反倒親。戀人別離后的相思就是明證,所謂“小別勝新婚,久離賽初戀”。其實,這種現象并不僅僅限于戀人,親友之間的感情也會遠親近疏,所謂“久住令人賤,頻來親也疏”。拓展開來說,人們對身邊的人物,哪怕再有名氣,也不當一回事,卻會產生諸如“外來的和尚會念經”等錯覺。詩和遠方為何要放在一起相提并論,個中意味,只有反復咂摸,方能深得其中三昧。
(編輯? 余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