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鳳
(廣州民航職業(yè)技術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0)
《規(guī)范》將航空器維修人員執(zhí)照培訓內容分為航空器維修基礎知識和實作兩大部分,有M1~M8共8個模塊,其中實作對應的是M7和M8兩個模塊,這兩個模塊是各執(zhí)照類別的申請人都要學習并通過考試的。在實作培訓中,工卡是教員上課的依據(jù),是學員練習的依據(jù)。那么,如何設計出符合《規(guī)范》要求的實作培訓工卡呢?以下以《規(guī)范》附錄2《維修實作培訓模塊知識點、要素等級和學時》中“M7.1 維修基本技能”的知識點“M7 7.1.3硬軟管路施工”為例,介紹培訓實作工卡設計的一般方法與步驟。
《規(guī)范》中,與實作培訓工卡設計相關的要求有兩大方面,一方面是關于培訓知識點、培訓要素、培訓等級、最低學時方面的要求,另一方面是關于培訓實作器材、設備和文件的要求。查閱《規(guī)范》可知,設計“M7 7.1.3硬軟管路施工”工卡,這兩方面的具體要求如圖1、圖2、圖3。
圖1
圖2
圖3
根據(jù)上述匯總的要求,首先,將《硬軟管路施工》這個知識點初步設計成3個工卡,內容與學時分配分別為“硬軟管路施工基礎知識”4課時、“常見硬管的檢查及拆裝”4課時、“常見軟管的檢查及拆裝”4課時。其次,從實際工作出發(fā),篩選出與這3個內容相符、涵蓋培訓要素內容、操作總時長合適,在飛機上可操作、安全系數(shù)相對較高、工作任務相對完整、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工作任務。如將“硬軟管路施工基礎知識”設計成工卡《飛機管路檢查與識別》,工作情境設計可以是從注冊號為B-2596飛機(以下舉例均以該注冊號飛機為例)的電子設備艙艙門、起落架、前貨艙艙門、空調設備艙艙門等位置進入或接近某些管子,檢查管子外觀,識別管子件號,查閱配套AMM、IPC手冊,認識管子的種類、工作用途、識別方法、尺寸標注等管路施工基礎內容,并記錄在工卡的空格中,該工卡設計成填空題形式,如圖4。將“常見硬管的檢查及拆裝”設計成工卡《前輪艙液壓硬管檢查與拆裝》,指定拆卸件號為P/N∶65-44541-3010的管子,手冊中沒有針對該管子的拆裝程序,這時可用該液壓回路中與之相連的下游航線可更換件Nose Gear Transfer Cylinder的拆裝程序作為該管子的拆裝程序進行工卡編寫,如圖5?!俺R娷浌艿臋z查及拆裝”可設計成工卡《前輪艙液壓軟管檢查與拆裝》,編寫思路、方法與《前輪艙液壓硬管檢查與拆裝》相同。
圖4
圖5
在自查完善階段,首先,按照《規(guī)范》要求,對工卡初稿從培訓知識點、培訓要素、培訓等級、最低學時、培訓實作器材、設備和文件的要求,進行符合性驗證;其次,反復實踐操作,確認操作步驟的準確性,操作時長是否合適,是否有潛在的安全隱患,操作人員的勞動保護措施、工具型號、尺寸、數(shù)量是否齊全,工位是否充足,是否所有的練習操作都在飛機上進行等問題。最后,根據(jù)檢查結果確定,是否需要對工卡進行修改、編號,對工具進行編號、打包、裝箱,是否需要增加模擬培訓器材工位,如需增加,可根據(jù)拆裝位置的在機狀態(tài),在拆裝位置使用同樣的航材,在非拆裝位置用示意圖板代替,按1∶1的比例進行設計制作,這樣的工位既符合《規(guī)范》要求,又能解決人多操作需等待,在航空器上頻繁地實作練習,造成設備維護成本高、周期長、安全風險大等問題。在局方審核階段,即根據(jù)局方提出的問題,逐項整改,直至審核通過。
實施培訓前,應組織授課教員、教輔人員進行培訓。在實際培訓過程中,工卡、工具、工位的使用,一般都還會出現(xiàn)一些小或突發(fā)的問題,如工位擺放間隔是否合理,工具、工位、配套設備正常損壞或丟失,工卡錯字、漏字等,這就需要項目負責人、授課教員、教輔人員之間多溝通,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解決問題,不斷地總結、完善、改進,才能使各個實作培訓項目良好地運轉起來。
CCAR-66R3的培訓相較于CCAR-66R2的培訓,在實作培訓內容方面變化較大,實作培訓課時在總培訓課時中占比也較高,在考點建設中是最為繁瑣、最為核心的部分,各R3考點的申請機構可按照上述工卡設計的要求匯總,并在工卡設計與編寫、檢查與完善、實施培訓與反饋改進四個步驟進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