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建華
(江西省石城縣文化館,江西 贛州 342700)
石城是贛江源頭,位于江西省東南,贛州市東北部,東鄰福建寧化,南抵福建長汀及本省瑞金,西毗寧都,北靠廣昌。南北同經長71.8 公里,東西緯寬53.7 公里,象一個翡翠啞鈴,鑲嵌在閩贛邊巍峨蒼翠的武夷山脈西側。
橫江鎮(zhèn)位于江西省贛州市石城縣東南部,東鄰福建寧化,東南抵福建長汀,西南與本省瑞金接壤,西毗本縣龍崗,西北與該縣屏山交界,北靠本縣珠坑。坐落于閩贛交界之武夷山西麓,地勢東高西低,東部武夷山脈,山勢逶迤,群巒疊嶂,自然資源豐富,交通發(fā)達,全縣森林覆蓋率75%,竹林面積有10 多萬畝,為我縣造紙業(yè)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保障了我縣造紙業(yè)的長足業(yè)的發(fā)展。
橫江重紙造紙術自北宋傳入,在清乾隆時期,還被列為“天然國寶”進貢宮廷。清道光四年《石城縣志》記載:去城六十里,禮上里有橫江紙,煮竹絲為之,制造甚精潔,省會山左通行,每商賈貿販,歲不下累萬金。至明代已具相當規(guī)模。分布于橫江洋地、珠璣、張坑等地。明未清初,全縣有紙寮六百余家,年出口重紙不下百萬刀(一刀為200 張)之數;至民國34年(1954年)尚有紙寮360余家,年產土紙6.6萬擔(一擔十刀)。其制作之精美,質地之上乘,銷量之大,在省內名列前矛。所產重紙除銷大江南北諸省之外,還銷往日本,緬甸、印度、南洋一帶。清乾隆年間,石城重紙就聞名中外,被譽為天然國寶,列為宮廷貢品。至清未民初,全縣還有紙寮103 家,產紙約3 萬擔。
解放后,全縣造紙業(yè)均由個體經營轉為集體或國家經營。1951 年成立了國營橫江造紙廠,逕口紙業(yè)社,塘勝嶺紙業(yè)社。到1963 年起,先后辦起了珠璣造紙廠,桐江造紙廠,共大(洋地三坑)造紙廠。1982 年開始,全國實行土地承包合同制,土地、山林由集體轉包給農戶,大多山場分給農戶,到90 年代未幾乎是私營紙業(yè)生產加工,全縣有個體紙業(yè)加工戶160 余家,年產重紙3 萬擔以上。到20 世紀末,由于打工潮的影響,加之贛江源頭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橫江造紙業(yè)開始末落,所剩無幾。
(一)石城橫江重紙古法造紙的技藝特點。石城橫江重紙古法造紙技藝以嫩竹為原料,紙張中竹質纖維素豐富。每年谷雨前后,東家選一個吉日,殺雞祭祀山神土地,然后上山砍竹麻,再溜到山腳,工人將它分筒、削皮、開竹、扎把、挑麻,再進湖塘;放進湖塘時,每放一層竹麻,就在其上撒一層石灰,直到竹麻與石灰填滿后,再灌滿清水并壓上石頭。一個月后,將洗凈的竹麻片再次放入水中浸泡,四個月后就可以下湖剝竹麻了;剝麻時,先剝去竹黃,然后榨干,再挑到紙寮中,放到用竹制的搓鼓中,用腳在搓鼓中踏麻,直到踏成竹漿狀為止。做紙時,都會先制備好藍水(毛冬青汁)。將竹漿倒入槽坊中,加入適量的清水,用竹爪撈掉竹絲,再倒入藍水。之后用木耙攪成無粒狀漿水即可。接下來就是操紙,先把紙漿中的水漏去,再將紙漿反扣到榨板上,榨干水份,最后抬到紙桌上進行開紙;第二天,將分開的紙坯刷于墻上,刷平整后,焙干撕下,放在鋪板上,由師傅進行裁切,最后扎上青竹皮條,重紙即告制成。
(二)石城橫江重紙古法造紙的制作流程。其主要工序分為:砍竹麻,削竹麻、腌麻、剝竹麻、踏麻、加藍打漿、操紙、干紙(焙紙)等。
1.砍竹麻:每年谷雨前后,東家選一個吉日,殺雞祭祀山神土地,然后上山砍竹麻,再溜到山腳。
2.削竹麻:竹麻砍倒后,溜下橫排路上或山腳下,叫溜麻;再由砍竹麻師傅進行分筒,架馬削青皮、開竹片、扎把、挑麻落湖塘。
3.腌麻:落湖塘后,底下一層竹麻,再在上面撒一層石灰(每層竹片上約40 公斤石灰),竹片與石灰填滿后,灌滿清水,上面壓石頭,約30 天左右,把竹片清洗一次,湖底架木樁、竹笪,再放回洗凈的竹麻片,又放滿清水,浸泡四個月后,可干水下湖剝竹麻。
4.剝麻:用手工剝去竹黃(石城人叫篾屎)后,進行榨干,再挑到紙寮中做紙。
5.踏麻:將挑回的竹麻絲放到用竹片編成的搓鼓中(搓鼓長2.5 米,寬1 米,木板三邊框高1.8 尺左右)然后兩人用腳在搓鼓中踏麻,要踏成竹漿狀為止。
6.加藍打漿:首先是備制好藍水(用山上的一種植物,叫“毛芷籽”,拿到木甑中蒸熟后榨汁,叫“藍水”)。將踏好的竹絲漿放入槽坊中后,加入適量的清水,邊用竹爪撈掉竹絲,再倒入藍水,然后用木耙邊攪漿,要攪到槽坊中的水成無粒狀稀紙漿水即可。(一般是十擔紙用5 斤藍水)
7.操紙:槽內紙漿無絲粒后,由兩個師傅扛絲竹簾操紙,水從簾隙低處漏去,操起后把紙漿反撲到榨板上,疊至6—7 寸高時,用杠桿式木制榨壓桿榨干水份,水干后,抬到紙桌上,由扛尾師傅夾角開紙,由扛頭簾的師傅牽紙(放到另一個木板上,夾角師傅按焙寮的紙張數分放好分開的紙坯)。
8.干紙(焙紙):刷紙工人將分開的紙坯刷于焙墻壁上,刷平整后,焙干撕下,放在鋪坨板上,再裁紙邊,最后成刀扎青竹皮條,即成重紙。
石城橫江重紙成品紙張一般分為細紙、粗紙兩大類,長行、長行加重、重紙、加重、加計為細紙類,竹麻皮做成的赤背紙和竹麻粗料做成的包紙則為粗紙類。細紙出售時分為一至六為一至六等,每一等級又分“邊把、心把、靠把”即每簍五刀,中心一刀紙質量最優(yōu)中心把,靠著心把的兩刀質量次之叫靠把,最外面的兩刀質量較差叫邊把,改做重紙后僅重紙分等級,毛邊紙則列等外。細紙多作繕寫、印刷等文化用紙,粗紙多作工商業(yè)、衛(wèi)生及其它用紙。有的國家壁虎為害,影響人民的健康。他們?yōu)榱朔乐蛊浜Γ壹覒魬裘磕杲砸徺I相當數量的長行紙糊墻壁。唯橫江紙即桃花標、七嶺、珠璣的長行紙,獨具此功能,尚且久耐,較用期長。故此長行紙一經上市,大不上外商爭相購買,供不應求。長行紙最宜作史籍用紙,可以防止蟲蝕,存放二三百年,現(xiàn)在還有些地方保存著明清時期長行紙印制的姓氏族譜,如洋地鄉(xiāng)劉氏一修譜,七嶺范氏一修譜,橫江陳良水濃保存的乾隆三十三年(1758 年)印制的田山契。
紙張質量的優(yōu)劣與竹林生長和紙槽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關系。竹林生長既要充足的光照,又喜歡深山老林。而紙槽唯一條件是:深山多石,水源清澈。如桃花千工山的中槽的盡懸崖深漳,泉水清澈,為全縣最好的紙槽之一。這里生產的紙張色澤好,軟韌細嫩。橫江重紙曾在廣州的一次展銷會上進行了紙質檢驗,即取紙張置入水中浸濕,后用竹竿撈起,任人搖晃不做絲紋,觀眾贊不絕口,十分佩服。
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天然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優(yōu)質的水資源。一是造紙所用水都是的山泉水,清澈、甘甜,富含礦物質。二是橫江重紙的原料是當地盛產的純毛竹嫩筍竹,其質嫩、肉厚、纖維密、吸水性強,不被蟲蛀。三是把握技藝核心技術。從砍竹麻到成紙,要經過20 多道繁雜的工序才能完成,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嚴格的技術要求,所有藍水具有獨特的配方。四是橫江重紙紙張具有潔凈、細嫩、光滑、韌度強、耐水性好、能抗蟲蝕,保持數百年不變質的特點。
石城橫江重紙古法造紙技藝最早可追溯到北宋初,傳承延續(xù)到今天,已有近千年的歷史。長期以來,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化載體,為中華文明的發(fā)展發(fā)揮了很大的作用。橫江重紙古法造紙術工藝流程復雜,縣含有獨特配方,具有很高的工藝價值。橫江重紙因物美價廉,遠近聞名,銷量很好,在當地的經濟發(fā)展中發(fā)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它解決了當地勞工的就業(yè),增加了農民的收入。
石城是贛江源頭,位于江西省贛州市的東北部,素有“閩粵通衢”之稱,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石城橫江重紙古法造紙技藝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是一種古老而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于石城縣橫江鎮(zhèn)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