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瑤
“女漢子”一詞的走紅源于互聯(lián)網。2013年4月30日,著名節(jié)目主持人李艾在新浪微博發(fā)起了“女漢子的自我修養(yǎng)”的話題,調侃自己的工作、生活壓力,以“女漢子”自居。這種詼諧幽默的說法很快引發(fā)了網民的熱烈討論,“女漢子”一詞由此走紅。
標簽的原意是指貼在或系在物品上標明品名、用途、價格等的紙片,社會學家在上世紀50年代將“標簽”的概念引入社會學,提出了“標簽理論”。該理論認為,在社會生活中,一個人有了“初級越軌”的行為后,周圍的人就會以貼標簽的形式描述他的所作所為,并對他以及他的行為進行定義或劃定,貼上某個標簽。
互聯(lián)網時代,“標簽”作為互聯(lián)網內容組織的普遍方式和目標查找的基本工具,主要通過具有關聯(lián)性的關鍵字(詞)來識記目標的分類或內容。在網絡新聞傳播中,“標簽”被用作新聞標題、內容的關鍵詞,表達著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以此來吸引受眾閱讀。在網絡新聞報道中,熱點事件本身會被貼上標簽,事件的主角也更容易被貼上刻板成見的標簽,甚至被擴大成某個特定群體的集體標簽。
標簽理論對于個體行為和社會反應作了一種有機結合,認為社會會對個人的“越軌行為”進行貼標簽,這為人們提供了一個解讀網絡標簽的視角。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越軌行為都是外部貼標簽所致,互聯(lián)網中的各種“標簽”,也并不都是網民對相關群體的單一消極認知和負面評價,而是多角度、多維度地呈現(xiàn)出社會各群體豐富多彩的形象,“女漢子”就是其中一個被網民用來廣泛貼在別人或者自己身上的包含諸多含義的網絡標簽。
派生詞是網絡標簽的創(chuàng)制方式中較為常見的一種,如“大叔控”“平平無奇做飯小天才”等。“女漢子”一詞則不同,“女”是指女性,“漢子”則是指男性,兩者在傳統(tǒng)的漢語語境中是一對反義詞,網民將兩者結合碰撞出了一個具有強烈沖突又有明確指向的符號?!芭疂h子”一詞沒有具體判定的標準,主觀性較強,同時所表達的意義狀態(tài)是浮動的,與之類似的還有“萌妹子”“屌絲”等。這類網絡標簽的所指是不確定的,這使得網絡標簽總體生態(tài)上存在多樣性,讓貼上這些網絡標簽的群體呈現(xiàn)了多元化的特點。
“人們對新異的詞語和表達方式有著極強的心理需求,傾向于不斷創(chuàng)造新形式或新意義的詞語來滿足語言交際日益精細化的需求?!毖ι钸@樣解釋說。“女漢子”是現(xiàn)在的網絡熱詞,它指代的是那些具有男孩子氣概、比較獨立的女性。這樣的女性群體在歷史長河中早已存在,并不是近幾年才出現(xiàn)的。引發(fā)人們關注的是,當代女性有著積極的能動性,她們樂于調侃自己,不拘小節(jié)的行為舉止、開朗直爽的性格、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借助“女漢子”這一符號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風格,并用一種幽默詼諧的自嘲口吻,在互聯(lián)網上與群體形成互動和聚合。除了“女漢子”一詞,“白富美”“御姐”“女屌絲”等網絡標簽也反映出了時代變化中的女性身份特征。這些稀奇古怪的網絡熱詞的生成結合了所指群體的主要特征,表達了他們的文化內涵,隨著時代的變遷與發(fā)展群體不斷壯大,標簽的內容也在不斷被積累擴充、賦予新意,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商品經濟成了推波助瀾的不竭動力。為迎合消費市場,大眾文化產品將“女漢子”炒得越來越熱,電視電影塑造了各種各樣的“女漢子”形象,微博、抖音等社交平臺不斷推崇和鞏固“女漢子”形象。經過消費的層層誘導,“女漢子”從一開始的自嘲調侃式的網絡亞文化現(xiàn)象轉變成商品市場不斷炒作的文化產品,成為大眾的消費對象。
一種風格探索和身份認同。通過拼貼與同構,網民形成了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網絡標簽,透過網絡標簽表達著自身的風格并形成一種身份的區(qū)分。從這個角度看,“女漢子”網絡標簽行為背后的邏輯仍然是一種亞文化的風格展演。成長時期的青年人無法立刻明確自己的身份和定位,于是不斷地構建著心目中的“理想的自我”,并通過自我呈現(xiàn)將“理想的自我”進行外化。青年人希望自己能夠在他人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在互聯(lián)網時代,青年人寄希望于網絡,通過網絡標簽來展示自我的風格并找著同類壯大所屬的群體。在這個過程中身份區(qū)分得以實現(xiàn),逐漸形成不同的亞文化群體和圈層。
網絡標簽既是一種技術又是風格展演的途徑,它的風靡離不開新興的媒體技術和大數據功能的進步。網絡標簽呈現(xiàn)出的碎片化、無厘頭、去中心化、怪異感和趣味性在青年群體當中迅速流行起來,在這個過程當中,新興媒介技術成為基石和前提,扮演了一個核心的角色。
女性意識的覺醒。“女漢子”這個不符合語用習慣的拼貼詞是多種網絡文化的混合產物?!芭疂h子”的走紅源于女性的自我意識,追求自我表達和自我角色認同,它表達了這個時代的特定群體的某種社會訴求,借助“女漢子”的包裝現(xiàn)代女性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風格。在城市化、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當她們面臨學業(yè)、愛情、就業(yè)帶來的壓力和問題時,當外部的條件不能解決問題時便開始自己動手解決。在反復的嘗試和反思之后,當問題能夠被自己較好地解決時,她們逐漸形成依靠自己的生活習慣和思維自覺。長此以往,在這些女性的自我意識中,她們不再被禁錮在“弱小”“無助”的定勢思維中,對自我角色的看法逐漸改變,而對自身“女漢子”的角色更加認同。
當代女性的社會地位已有顯著提高,然而在諸多方面女性仍面臨不小的挑戰(zhàn)和壓力。女性在職場上存在更加艱辛的求職和升職道路,福利問題經過層層分配無法得到確切的保障;而隨著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女性青年對人生伴侶、婚姻的態(tài)度發(fā)生改變,不再愿意隨波逐流,于是一改柔弱的形象變得獨立、堅強、全能。在新自由主義開啟的時代里,女性把自己打造成“女漢子”形象,這種身份的改造表達了她們的社會訴求,也跟隨時代的變遷意外地為她們贏得了一定的社會地位。
除此之外,人們還從“女漢子”一詞的走紅看到了在商業(yè)與日益白熱化的女性運動的影響下不斷被賦予新的逐步走向主流的意義,“女漢子”一詞的原有意義在不斷削弱,與此同時,其合乎主流文化的新的意義在潛移默化中被不斷組織和重塑。
“女漢子”一詞被《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7版)收入,顯示出其豐富的內涵。網絡標簽“女漢子”的走紅折射出女性青年的一種身份焦慮,以及渴望尋找一種身份認同的現(xiàn)實訴求。這一網絡標簽行為實質上是“女漢子”們在成長過程中對自我認同的一種探索,即從自我呈現(xiàn)到社群共識的形成和鞏固的過程,它與“污名化”有著很大的區(qū)別。通過拼貼與同構,“女漢子”們在網絡標簽中表達了自身所屬群體的風格,乘著商品經濟的東風群體不斷擴大,其內涵也在不斷被積累擴充、賦予新的意義,從中人們還窺見了“碎片化”時代人們的心理世界、價值觀念的嬗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