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芮寧
(遼寧師范大學 遼寧 大連 116029)
鋼琴是高雅且富有挑戰(zhàn)性的藝術。學習鋼琴可以使演奏者的音樂素養(yǎng)獲得提升,眼界更加開闊。演奏者只有將視覺、聽覺、觸覺三者協(xié)調統(tǒng)一,才能提高個人的鋼琴演奏水平。目前,關于鋼琴演奏中視覺、聽覺、觸覺相互協(xié)調的研究較少。本文將從視覺、聽覺、觸覺入手,探究鋼琴演奏過程中如何實現(xiàn)視覺、聽覺、觸覺三者的協(xié)調與配合。
在鋼琴演奏中,演奏者需要實現(xiàn)視覺、聽覺、觸覺協(xié)調統(tǒng)一。鋼琴演奏不是單純的手部運動。協(xié)同理論認為,視覺、聽覺、觸覺這三個感官系統(tǒng)存在著一定的協(xié)調統(tǒng)一關系。在演奏鋼琴時,演奏者的身體屬于一個整體系統(tǒng),演奏者通過大腦控制眼、耳、手等器官,形成視覺、聽覺與觸覺,三者協(xié)調配合,才能完成鋼琴演奏。
在鋼琴演奏中,“視”是最基礎的。“視”即看琴譜進行鋼琴演奏的能力。演奏者將看到的琴譜轉化成大腦記憶,從而精準地演奏鋼琴。演奏者在學習一首新曲子時,首先,應該用“視覺”熟記樂譜中出現(xiàn)的調號、指法、表情符號等,全面地了解樂譜中的音符所對應的琴鍵。其次,通過分析曲譜中的調式、調性等更好地掌握樂曲的節(jié)奏節(jié)拍與強弱。對練習者來說,“視”是學習樂譜的出發(fā)點。在練習過程中,演奏者首先應注重“視譜彈奏”,形成眼睛不離開琴譜的習慣,且將琴譜熟記于心,清楚掌握強弱記號、速度的快慢和音樂表情記號,體會各個音符在鋼琴中的具體位置,逐步做到各方面協(xié)調同步。
“聽”即在鋼琴演奏的過程中通過聽覺鑒賞音樂。演奏者通過“聽”可以更加直觀地感受鋼琴的魅力,從而提高音樂賞析能力。在鋼琴演奏中,聽覺其實可以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外在的聽覺,即人的耳朵實際可以聽到的音樂的響度、音色、音高等;另一部分則是內在的聽覺,即可以想象的未出現(xiàn)的聲音。內在聽覺可以讓演奏者在下一個音來臨前做好準備。聽覺訓練可以使演奏者更深入地體會音樂作品中蘊含的情感,深入領會創(chuàng)作者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時的激情,從而大幅度提升演奏者的音樂鑒賞能力。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偉大的鋼琴家、作曲家、指揮家貝多芬,將內在聽覺發(fā)揮到極致。他在雙耳失聰后,依舊創(chuàng)作出了優(yōu)秀的音樂作品。
鋼琴通過鍵盤的杠桿作用,將演奏者手指觸鍵的力量傳送給聯(lián)動杠桿,再由聯(lián)動杠桿推動小錘借慣性沖力擊弦,琴弦在小錘的力的作用下振動而發(fā)音?!坝|”就是彈奏時的指法。在鋼琴演奏中,演奏者通過“觸”控制力量,有感情地彈出每一個音符,并體現(xiàn)出音樂的層次感,使聽眾感受到動聽的旋律。演奏者觸鍵的大小幅度、靈活程度、輕重強弱等都會影響演奏效果。這就要求演奏者的手指、手腕、手臂、肩膀、腰部等協(xié)調配合?!坝|”并非演奏者手指按下琴鍵這么簡單。演奏者要以腰部的力量帶動肩膀、手臂進而將力量傳到手腕、手指,才能演奏出完美的音色效果。當然,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演奏者手指觸鍵的感受。演奏者只有將視覺、聽覺、觸覺三者有機結合,才能提高鋼琴演奏水平。演奏者在觸鍵時也要進行情感互動。音樂結束時,演奏者觸鍵不能生硬,要抬高手腕,使音樂漂浮在舞臺上,讓聽眾意猶未盡。深刻挖掘樂曲中隱藏的情感體驗,才能引發(fā)演奏者與作者之間的情感共鳴,幫助演奏者深入理解作品的內涵,使鋼琴演奏達到更好的效果。
在鋼琴演奏過程中,視覺、聽覺、觸覺的協(xié)調與配合非常重要,演奏者演奏的過程其實就是三者協(xié)調統(tǒng)一的結果,把握好三者的協(xié)同,演奏的音樂才會打動聽眾。筆者認為,在鋼琴演奏中,三者應各自協(xié)同,再實現(xiàn)三者相互協(xié)調統(tǒng)一。
視覺方面的配合,即演奏者要把看譜子的視覺與注視鋼琴琴鍵的視覺結合起來,形成記憶視覺。具體來講,在平時練習過程中或者學習一首新曲子時,演奏者要注重讀樂譜,形成讀譜彈奏的習慣。無論遇到多么熟悉的曲調,演奏者都要養(yǎng)成讀譜、邊彈邊唱的習慣,這樣便于加深記憶視覺。在讀譜的基礎上,演奏者要認識并熟記樂曲中的各種表情符號與音樂術語,了解樂曲中蘊含的情感特點,再對應到琴鍵上,做到讀譜和按鍵相統(tǒng)一,從而在視覺方面達到配合的效果。
聽覺在鋼琴演奏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練習過程中,演奏者應注重把控曲譜中的音高、音色、強弱等,仔細聆聽和鉆研每一小節(jié)中的音色變化,從而感受作者賦予樂曲的情感。例如,李斯特在鋼琴曲《夜鶯》的開頭部分,用鋼琴的聲音模仿夜鶯的叫聲。演奏者要用心體會強弱規(guī)律、自由延長記號等,才能了解李斯特創(chuàng)作時賦予夜鶯這個美麗生物的鮮活生命力和對夜鶯的美好向往之情。每部作品的情感都需要通過聽覺來喚醒,沒有聽覺的鋼琴演奏是不完整的。所以,聽覺是連接演奏者與作品的橋梁,它很大程度上決定了鋼琴演奏水平的高低。
在觸覺方面,最重要的是演奏者手指、手腕、手臂、肩膀、腰部的協(xié)調性。觸鍵不是手指放在琴鍵上彈出音符那么簡單。演奏者要把腰部的力量傳到肩膀、手臂、手腕、指尖,從而奏出音符。比如,李斯特在彈奏《安慰曲》(第三首)時,右手主旋律部分悠長婉轉。演奏者在觸鍵時,要用肩膀帶動手臂進而帶動手腕,將力推到指尖,才能奏出悠揚的音符,達到樂曲的意境。所以,在觸覺方面要確保手指和手腕的靈活性。手指的協(xié)調性也尤為重要,演奏者要長久練習《哈農》《什密特鋼琴五指練習曲》等基礎曲目,才能達到觸覺方面的完美配合。
這三者的協(xié)同要特別注意關鍵樂句、結構、旋律、力度、速度、和聲等方面。這些是決定演奏成敗的關鍵因素。視覺、聽覺、觸覺各有特點,然而當三者結合到一起時,演奏者要身心一體,在視覺上將樂譜過濾為音符,在聽覺上把握音符的情感,在觸覺上思考彈奏的旋律。只有將三者有機結合到一起,演奏者才能演奏出樂譜上每一個音符的正確含義,才能使聽眾沉浸在樂曲中,深刻體會樂曲包含的思想感情以及音樂的奧秘。
使聽眾獲得聽覺上的享受,才是真正意義上的鋼琴演奏。在鋼琴演奏中,演奏者的視覺、聽覺、觸覺三者協(xié)調統(tǒng)一,相互配合,才能達到理想的演奏效果。
鋼琴演奏者運用具體的演奏技巧演繹不同的音樂作品。筆者認為,演奏者如果只利用觸鍵技巧,沒有結合聽覺上的聆聽和視覺上的識譜,這樣演繹出來的作品就是單調的,無法體現(xiàn)音樂的真情實感。在鋼琴演奏的過程中,音樂信息都來自樂譜,演奏者要從音樂的整體性出發(fā)進行鋼琴演奏,不能將音符分裂成獨立的個體。只有融合聽覺的批判性聆聽與視覺的精確讀譜,再結合觸覺的練習,才能讓演奏者逐漸提高演奏水平,體現(xiàn)高超的演奏技巧。
鋼琴通過琴弦的震動發(fā)聲。演奏者選擇不同的觸鍵方位與不同的力度會改變音樂的強弱,從而使鋼琴產生或清脆或低沉的音色效果。筆者認為,每一首樂曲都有不同的主題與情感。視覺傳遞精準的樂曲信息,聽覺傳遞完整的音樂連接性,再加上演奏者靈活觸鍵,才會形成完整和諧的音樂。鋼琴家在表演過程中,更注重身心與樂曲的融合,通過自己的聽覺對音樂進行分析,將表面的音色效果與內心的聽覺預設進行對比,在練習過程中逐漸形成聽覺上的統(tǒng)一,進而演奏出理想的音色。
演奏鋼琴不僅需要精湛的技巧,還需要演繹作品的情感。演奏者在演奏過程中,需要通過視覺進行精確讀譜,通過觸覺體現(xiàn)演奏技巧,運用聽覺進行判斷。這三者共同作用,才會讓演奏者理解音樂作品表現(xiàn)力和情感。這種協(xié)同配合可以加強表演者的表演意識,使表演者從整體的角度演繹音樂作品,進而為聽眾帶來聽覺盛宴。
綜上所述,只有將鋼琴演奏中視覺、聽覺、觸覺這三者協(xié)調統(tǒng)一起來,才能充分表現(xiàn)音樂的情感,有效提高演奏者的鋼琴演奏水平。表演者演奏鋼琴是對作品進行的二次創(chuàng)作。協(xié)調好視覺、聽覺、觸覺,演奏者才會對作品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從而在表演過程中用心體會音樂的意境。這也會使演奏者更深刻地理解作品,更清楚地了解作品中蘊含的人文精神,體會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世界,從而更好地演繹音樂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