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9年6月開始,在國外反華勢力的鼓噪下,香港的反中亂港勢力不斷發(fā)起破壞活動,使香港的局勢持續(xù)動蕩,造成當地社會嚴重撕裂、經濟發(fā)展遇阻。尤其是一些反對派媒體顛覆事實,造謠中傷,大肆宣揚和鼓動,對當地不明真相的青少年產生了極壞的影響。
要發(fā)出愛國愛港的最強音,需要加大中央媒體在香港的傳播力度,擴大傳播范圍,加強輿論引領。關鍵時刻,新聞評論的作用就凸顯了出來。新聞評論是我們與那些反對派媒體進行較量的制高點,是不可或缺的聲音力量,更是新聞媒體的核心競爭力,其深刻的思想內涵會持續(xù)影響受眾對相關問題的看法。用好新聞評論,是在此時動蕩的局勢中發(fā)出愛國愛港聲音的定海神針。
在回歸祖國后的二十多年時間里,香港與內地的聯系不斷加強,日益融入祖國發(fā)展大局,愛國愛港成為香港社會的主流意識。但是,香港一直沒有完成徹底的去殖民化過程,導致殖民思想在香港社會時不時還會有所抬頭。而且,香港教育界始終沒有反思教育當中的殖民傾向,一味崇尚所謂的西式民主,導致香港回歸后長大的一代在思想意識上受到了港獨分子的毒害,貽害頗深。“在當下香港,青年的地域認同要強于國家認同,且香港特殊的地域認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國家認同”。
2019年下半年,“黑暴”“攬炒”分子占據反對派媒體,對中央政府大肆抹黑,暴力針對香港警察,不斷煽動港獨,恐怖烏云籠罩,香港社會發(fā)展全方位受創(chuàng)。
動蕩的時候,媒介是極為重要的工具。在當時香港的一片亂局中,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粵港澳大灣區(qū)之聲于2019年9月1日正式開播,其“大灣區(qū)之聲熱評”不斷發(fā)力,持續(xù)對香港當地輿情進行撥亂反正,發(fā)出正義之聲,傳達中央精神。
在彼時及其后的復雜語境中,新聞評論作為表達觀點的新聞體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來自中央媒體的新聞評論在新聞表達、價值傳遞和輿論引導中的作用顯得尤為必要。
曾歷經長期殖民歷史的香港,其實從來不缺乏愛國基因,深植于不同時期香港青年心中的愛國情懷也從未泯滅。但是,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香港的愛國愛港傳統(tǒng)遭受著多方面的沖擊:首先,英國在香港殖民期間對于香港民眾的愛國行動進行長期打壓,讓愛國力量的發(fā)展舉步維艱;其次,臺灣臺獨勢力長期對香港民眾進行思想滲透、造謠生事,污蔑中國中央政府,鼓動香港謀求所謂的獨立,誤導香港青年對祖國的認知;再次,國外反華勢力一直向香港青年灌輸所謂的西方民主和自由,鼓動香港青年仇視內地、破壞香港的法制和社會秩序。香港回歸二十多年的現實證明,香港人心的回歸尤其是香港青年學生的人心回歸始終沒有得到根本解決。要想徹底扭轉這種局面,需要長時間深入細致地做好溝通和教育工作,這也是對香港傳播的中央媒體所肩負的首要任務。
2019年下半年,在香港修例風波所引發(fā)的社會動蕩中,香港社會管理失矩,各種力量博弈,外國反華勢力的介入更是令輿論環(huán)境迅速惡化,此前在香港社會形成并取得廣泛共識的愛國愛港精神遭到了擠壓,輿論引導與價值觀凝聚方式亟待優(yōu)化。
技術進步導致的社會變革發(fā)生在世界每個角落,信息接收方式的改變有目共睹。香港的年輕人已經習慣了在互聯網上的生活,也習慣了網絡中通行的價值傳遞模式和話語表達方法,由此形成了對自我及社會的認知和認同。對香港傳播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價值觀傳遞與輿論引導方式方法。
香港的問題,實際上是國外反華勢力企圖搞亂中國的一個重要步驟。伴隨著綜合國力的大幅提升,中國在世界格局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的對外傳播目標是向世界展現豐富多彩、立體多元的國家和社會形象,但是西方的反華輿論不斷向世界傳播不符合中國發(fā)展事實的虛假內容,并利用新媒體不斷強化國際受眾對中國固化、片面的認知,這也反映到被西方長期滲透的香港輿論場中,嚴重影響了香港民眾對于祖國的認知。
在香港的社會輿論場里,多種力量角逐交織,各方都在全力傳播自己的理念,影響香港民眾的思維和價值觀。尤其是在2019年下半年出現的修例風波所引發(fā)的社會動蕩中,熱點事件頻出,各種評論隨之呈現,與此相伴而生的則是價值沖突所帶來的社會撕裂。作為中央媒體,面對這樣的局面,在充滿爭議的話題出現后不能回避,而是要直面現實和難點,運用合理的話語方式對輿論進行正向積極的引導,以勇敢和睿智的聲音來凝聚香港民眾的共識。
2020年7月,香港出現了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核酸檢測能力不足則加重了疫情擴散的危險。在危急時刻,內地醫(yī)療隊緊急援助香港,受到了香港同胞的熱烈歡迎,但是香港的反對派又跳出來制造各種謠言,污蔑內地援港醫(yī)療隊。8月4日,大灣區(qū)之聲發(fā)表熱評《內地醫(yī)護援港抗疫不容抹黑!》,沒有回避香港市民對內地醫(yī)療支援存疑這個問題,正面進行解釋:
中央的支援是協(xié)助加強病毒檢測能力,所有檢測都只會在香港進行,不會將樣本送往內地。香港醫(yī)務化驗所總會主席李偉振明確指出,核酸檢測所提取的唾液量根本不足以排序整個基因圖譜。更有專業(yè)醫(yī)生表示,用DNA 去監(jiān)測一個人的活動是不可能在現實中發(fā)生的事情。反對派散布謠言、抹黑援港醫(yī)護人員的卑劣行徑昭然若揭,令人憤慨!
評論進一步闡明此次疫情反彈的原因與反對派組織多場非法集結脫不了干系,要求反對派反省道歉,向全體港人謝罪。評論指出,中央派出醫(yī)療隊是對香港同胞的真心愛護,反對派上躥下跳的伎倆不會有人相信。
關鍵時刻,來自中央媒體的聲音沒有缺席,中央媒體及時發(fā)聲,針對香港民眾關注的熱點話題和焦點事件充分解疑釋惑,幫助大家了解事件真相,有效阻擊了反對派發(fā)起的輿論襲擊。
新媒體的發(fā)展給新聞評論的發(fā)布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網絡中的觀點來得快、交互性強,很多時候這種速度上的優(yōu)勢能夠占得先機,搶先影響受眾對事件的判斷。為了消除反對派在輿論宣傳中利用“首因效應”造成的負面影響,中央媒體必須在速度、深度和角度上加大力量,與反對派媒體進行競爭。如果不能及時對敏感和熱點問題進行正面回應,展現中央政府對香港一以貫之的關心和愛護,反對派帶來的負面輿論就會占據輿論場的空間,并為修復輿論損傷增加難度。
香港特區(qū)政府針對新冠肺炎疫情,經過慎重考慮,于2020年7月31日做出將香港特別行政區(qū)第七屆立法會選舉推遲一年的決定,以減少因人群聚集造成的疫情傳播風險。此舉一出,一度引發(fā)國外及香港“民主派”激烈反對。香港反對派污蔑特區(qū)政府用疫情破壞憲制、剝奪港人的選舉權。8月1日,大灣區(qū)之聲發(fā)表熱評《香港立法會延期選舉是合理合法合情的必要舉措》,解釋了立法會選舉延期進行的必要性和法理所在:
快速阻斷疫情蔓延,保障公眾健康是香港全社會的當務之急。若選舉如期舉行,必然造成大規(guī)模人群聚集,香港市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將面臨極大風險,經濟民生、社會運作更難以恢復正常秩序。
香港特區(qū)政府推遲立法會選舉符合當前抗疫形勢需要,符合相關法律法理。香港《緊急情況規(guī)例條例》及《預防及控制疾病條例》均規(guī)定,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可在緊急情況下訂立認為合乎公眾利益的規(guī)例。對于選舉推遲情況下如何處理立法機關空缺的問題,中央政府將依法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做出決定。
評論從香港選民的角度出發(fā),指出推遲選舉更有利于香港市民政治權利得到保障:
依法推遲香港立法會選舉,更是確保選舉公平公正、合乎公眾利益的有力舉措。目前,數十萬居于內地或海外的港人因強制隔離措施,不便返港投票;大量年長人士面臨感染風險,不愿外出投票;基于現行法例,香港不容許分日投票、境外投票、電子投票、郵遞投票等。香港多家研究機構的民調顯示,多數受訪者贊成推遲立法會選舉。只有待疫情穩(wěn)定后重啟選舉,香港市民的合法政治權利才能得到切實保障,選舉結果才能更真實地反映香港社會主流民意。
這篇評論的推出速度非常快,7月3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qū)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宣布消息后,8月1日大灣區(qū)之聲熱評就對這個話題進行了闡釋,為香港民眾進行解讀,消除了大家的疑慮,在和香港反對派及國外反華輿論搶占時間點時占據了主動。
由于歷史原因,香港社會局勢復雜,輿論來源多樣,要穩(wěn)固愛國愛港力量、爭取中間力量,就需要中央媒體在評論當中更多地去與香港受眾尋找彼此之間的共鳴點,追求良性的傳播效果。實際上,對于中央媒體來說,由多年對香港廣播經驗所積累的對香港公眾情緒的準確判斷是非常珍貴的,要以此為基礎,進行適當的引導。大灣區(qū)之聲在2020年9月2日發(fā)表評論《普及社區(qū)檢測是香港遏制疫情的治本之策》,呼吁香港市民接受病毒檢測,及早發(fā)現傳染源,遏制疫情。評論以香港市民的福祉為出發(fā)點,簡單明確地講明了普及社區(qū)檢測的必要性:
近期,香港新增確診病例數有所回落,但疫情仍未完全受控。源頭不明的本地病例維持在四成左右,社區(qū)隱性傳播鏈仍然存在。根據過往抗疫經驗,大規(guī)模普及檢測是切斷病毒傳播鏈最科學、最有效的手段。
評論還對反對派政客反對普及檢測的險惡用心進行了揭露:
他們一而再、再而三地以“檢測無用”“內地醫(yī)護不專業(yè)”“竊取港人基因資料”等謠言大肆抹黑檢測計劃。甚至還有醫(yī)護工會團體和反對派政客沆瀣一氣,鼓動市民抵制檢測計劃。這些干擾抗疫的惡劣行徑,徹底暴露了反對派為政治算計漠視香港市民生命健康福祉的丑惡面目。
評論對香港市民支持普及檢測的實際行動進行了高度評價:
廣大香港市民用實際行動表達了對普及檢測的支持。截至2日早8點,全港已有71.6萬名市民在網上登記預約檢測。超過6000名香港醫(yī)護報名協(xié)助采樣工作,近4000名政府人員為社區(qū)檢測中心提供支援。他們和220多名內地核酸檢測支援隊隊員一起,形成了香港社會齊心抗疫的強大合力。
“大灣區(qū)之聲熱評”都是為了幫助香港市民認清反中亂港分子的真面目,明白香港是中國的香港,祖國對香港的關愛從未改變。
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更新,讓不同載體的新聞評論出現在受眾視野中的可能性越來越大,導致輿論場中的多種評論互相較量,而受眾最終能夠接受的還是那些重內容、高質量、觀點中肯、說理透徹的新聞評論。內容的高質量是基礎,融媒體傳播則是必要手段。目前,網民接收信息的特點呈移動化和視頻化的發(fā)展趨勢,新聞評論也要充分研究受眾的接收特點,擴大新聞評論的傳播范圍,增強新聞評論的傳播效果。
“大灣區(qū)之聲熱評”就是在廣播、電視、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上同步進行傳播,同時將評論視頻化,占據了聲音、文字和視覺這三條渠道,方便受眾選擇自己習慣的信息接收方式。
香港回歸二十多年來,愛國愛港雖是主流民意,但香港民眾尤其是青年學生對國家的認識并不深入,對“一國兩制”于香港意義的了解也不夠透徹。就當前的香港輿論環(huán)境而言,中央媒體提升自身的話語引導力必要且急迫,而新聞評論則是打造媒體影響力的關鍵一環(huán)。對香港傳播的新聞評論要適應香港輿論環(huán)境的特點,適時調整,不斷進行話語模式和傳播模式的創(chuàng)新,才能得到香港市民的認同,也才能在與反中亂港分子進行的輿論戰(zhàn)中取得最終的勝利。
注釋
①陳章喜、林劼、楊曉群:《香港青年國家認同研究》,《青年探索》,2017年第3期,第96~10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