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如錢
胃穿孔是由消化性潰瘍不斷加深,穿透肌層、漿膜層,最后穿透胃或十二指腸壁而發(fā)生穿孔,其主要是由胃部疾病,如:胃潰瘍、胃癌、過飽及長期應用糖皮質激素等導致,除此之外還有外傷原因,疾病初期患者會感到疼痛,隨后全腹劇痛,隨著時間推移疼痛擴散到肩部,嚴重情況下會發(fā)生休克[1,2]。臨床上對于該病的治療方法有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手術治療主要包括穿孔修補術、胃切除術(大部分、部分)。本次研究對腹腔鏡下穿孔修補術治療胃穿孔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 年4 月~2020 年6 月收治的60 例胃穿孔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胃鏡檢查結果確認患者胃穿孔;②相關疾病的病例資料完整;③患者精神狀態(tài)良好,意識清晰;④自愿參與實驗,主動簽署協議,能服從實驗期間的安排。排除標準:①患者病情嚴重,已經進行安寧護理;②合并感染,而且有藥物使用過敏史;③病例資料殘缺,或無參考價值;④參與實驗前使用過對胃腸動力有影響的藥物;⑤參與實驗前上腹部進行過其他手術;⑥手術不耐受。本次研究已經醫(yī)學倫理會同意。將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 例。觀察組患者男17 例,女13 例;年齡5~65 歲,平均年齡(46.78±14.91)歲;平均胃穿孔直徑(0.82±0.52)cm。對照組患者男19 例,女11 例;年齡6~67 歲,平均年齡(47.43±14.64)歲;平均胃穿孔直徑(0.81±0.47)cm。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兩組患者進行相同的手術準備,麻醉方式選用硬膜外全身麻醉,手術體位取仰臥位,頭高腳低。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開放性穿孔修補術治療,切口位置選在腹部正上方,切口長度8~10 cm,開腹后確定穿孔部位,將已經壞死的組織清除干凈,縫合切口,術后為放置引流管引流。觀察組采用腹腔鏡下穿孔修補術治療,切口位置在患者臍下緣,切口長度為1 cm,切口形狀為弧型,確定穿孔位置后建立壓力12~14 mm Hg(1 mm Hg=0.133 kPa)的二氧化碳氣腹,然后放入腹腔鏡,探查腹腔,并將腹腔內所有壞死組織和內容物清除干凈,同時吸出胃液,并選取穿刺部位組織做活檢,然后縫合傷口,并在穿孔部位與下腹部接近的位置留置引流管。術后使用生理鹽水對手術部位進行清潔,并根據患者情況給予相應的輔助治療。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治療效果,判定標準:治愈:患者臨狀癥狀消失,恢復良好,未發(fā)生并發(fā)癥;有效:患者臨狀癥狀明顯好轉,有感染、梗阻等并發(fā)癥發(fā)生,但未發(fā)生穿孔瘺道等;無效:術后再次發(fā)生穿孔或發(fā)生嚴重并發(fā)癥需要再次手術。治療總有效率=(治愈+顯效)/總例數×100%。②手術相關指標,主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下床活動時間和術后住院時間。③術后恢復情況,主要以首次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便時間、胃管拔出時間和胃液引流量進行評定。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高于對照組的76.6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n(%)]
2.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觀察組與對照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下床活動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表2 兩組患者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2.3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觀察組首次排氣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首次排便時間及胃管拔出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胃液引流量少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胃穿孔傳統(tǒng)開腹手術會花費大量的時間用于病灶的探查,其手術切口長,而且暴露在空氣中的時間較長,極易感染病原菌,易誘發(fā)術后感染和炎性疾病,這種手術模式對于老年和兒童為代表的體質差、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效果不佳[3]。腹腔鏡微創(chuàng)手術傷口小,術中應激反應小、出血量處于可控范圍,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而且能降低機體對炎癥因子的刺激,維持機體內的炎癥因子相對穩(wěn)定狀態(tài)[4,5]。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與對照組手術時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中出血量(87.14±10.52)ml 少于對照組的(126.48±15.32)ml,下床活動時間(16.34±6.87)h 及住院時間(4.17±2.61)d 均短于對照組的(26.25±6.54)h、(8.26±1.85)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與Ullah[6]、張賢坤等[7]、羅卿等[8]的觀點一致。利用腹腔鏡進行微創(chuàng)手術時醫(yī)生在腔鏡光源及成像系統(tǒng)的輔助下能夠獲得滿意術野,探查的范圍擴大,不涉及電刀、電凝,對于手術部位周圍的臟器安全性高,術中切口較小,出血容易控制。本次研究結果還顯示,觀察組患者首次排氣時間(26.72±3.23)h、腸鳴音恢復時間(12.14±2.56)h、首次排便時間(87.76±9.49)h 均短于對照組的(40.64±2.45)、(15.03±2.89)、(102.78±10.57)h,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這與吳世樂等[9]、楊河等[10]的研究結果一致。腹腔鏡修補術用于胃穿孔治療,可以有效緩解疼痛、降低腸鳴音等發(fā)生率;觀察組患者胃管拔出時間(78.82±6.03)h、胃液引流量(932.58±121.14)ml,均優(yōu)于對照組的(98.57±4.82)h、(1503.49±91.67) ml,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與劉雷[11]、陳炳勛等[12]的觀點一致。腹腔鏡下穿孔修補術治療胃穿孔效果顯著,可減少患者引流管留置時間,降低胃液置管引流量,減輕患者的痛苦,幫助患者盡快下床運動,促進傷口愈合速度。本次研究結果中,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高于對照組的76.6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與何瑞龍等[13]、秦士博[14]的觀點一致。腹腔鏡可以提高胃穿孔患者治療的有效率,而且術中操作得當,會降低患者術中以及術后感染的風險,對于患者而言是一種安全有效的術式。
綜上所述,腹腔鏡下穿孔修補術治療胃穿孔可以優(yōu)化手術相關指標,加快胃穿孔患者術后恢復進度,提升治療效果,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