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姣
小兒急性闌尾炎是小兒外科常見的急腹癥之一,其發(fā)病急、穿孔率高,炎癥不易局限,病情變化快且重,如不及時診斷和治療,常危及患兒生命[1],在醫(yī)療技術水平不斷提升的背景下,腹腔鏡在小兒外科臨床上的應用越來越廣且效果顯著[2,3]。小兒腹腔鏡技術亦不斷進步與發(fā)展,因優(yōu)勢明顯突出已在臨床小兒外科廣泛推廣,本研究回顧性分析2018 年1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89 例小兒急性闌尾炎患兒分別行不同術式治療的效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1 月~2019 年5 月收治的89 例小兒急性闌尾炎患兒為研究對象,均符合小兒急性闌尾炎的診斷標準。其中,男45 例,女44 例;年齡2~14 歲,平均年齡(6.50±4.24)歲。按照隨機分配的原則將患兒分成觀察組(51 例)和對照組(38 例)。觀察組,男29 例,女22 例;體重9~55 kg;疾病類型:化膿性闌尾炎26 例,壞疽性闌尾炎12 例,急性單純性闌尾炎11 例,慢性闌尾炎急性發(fā)作2 例。對照組,男16 例,女22 例;體重10~60 kg;疾病類型:化膿性闌尾炎18 例,壞疽性闌尾炎8 例,急性單純性闌尾炎9例,慢性闌尾炎急性發(fā)作3例。兩組患兒的性別、體重、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術前患兒家長知情認可所選擇實施的手術及可能的并發(fā)癥。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行傳統(tǒng)開腹闌尾切除術(open appendectomy,OA)治療。全身麻醉后,取右下腹經麥氏點斜行切口,行常規(guī)闌尾切除術,闌尾單純結扎,荷包包埋,根據盆腔積液和感染程度確定是否放置腹腔引流管。
1.2.2 觀察組 行腹腔鏡闌尾切除術(laparoscopic appendectomy,LA)治療,患兒全身麻醉后,采用三孔法(左右下腹、肚臍)或兩孔法(右下腹、肚臍)開展手術,建立CO2氣腹,氣腹壓力6~12 mm Hg(1 mm Hg=0.133 kPa),≤12 mm Hg,臍部開放法,10 mm trocar 作為觀察孔并建立氣腹,兩孔法:右下腹穿置另一枚5 mm trocar 為操作孔,探查腹腔,如闌尾炎癥較輕,且局部與周圍組織無明顯粘連,回盲部活動度好,可牽拉闌尾尖部使之于右下腹操作孔處提出腹腔,于腹腔外行闌尾切除術,結扎闌尾系膜血管,闌尾單純結扎,凝固闌尾殘端黏膜。還納腹腔后,如無活動性出血,拭凈腹腔滲出,結束手術。三孔法:分別于左下腹及右下腹穿置另2 枚5 mm trocar 為操作孔,導入無損傷抓鉗探查腹腔,吸凈腹腔滲出液,分離闌尾周圍的粘連組織并固定闌尾尖端,暴露闌尾系膜,超聲刀分束切斷闌尾系膜,7 號絲線雙重結扎闌尾根部,切除并取出闌尾,闌尾根部超聲刀灼燒電凝,若腹腔滲液稀薄且局限,吸凈腹腔滲出可不放置引流,若闌尾壞疽、穿孔、腹腔炎癥較重則吸盡膿液及沖洗液后需放置引流,縫合消毒切口。術后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禁食補液,排氣后進食水,半臥位,鼓勵離床活動,依據個人情況,體溫正常>48 h,血常規(guī)白細胞計數及C-反應蛋白結果恢復正常時停用抗生素。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兒的手術效果,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肛門排氣時間、恢復進食時間,切口感染發(fā)生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無中轉開放,兩組均順利完成手術。觀察組患兒的手術時間、肛門排氣時間、恢復進食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切口感染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的手術效果比較[,n(%)]
表1 兩組患兒的手術效果比較[,n(%)]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闌尾炎是小兒外科常見急腹癥,小兒盲腸處于相對游離狀態(tài),闌尾壁淋巴濾泡和淋巴網豐富,闌尾壁相對成人薄,且網膜組織發(fā)育差,不能覆蓋闌尾,以致病情發(fā)展較快,易致闌尾壞疽、穿孔,且穿孔后炎癥難以局限。手術治療是臨床治療闌尾炎的主要方式,也是小兒闌尾炎的主要治療方式[4,5]。傳統(tǒng)手術技術成熟,操作簡單易行,但術中視野局限,且因腸管粘連固定等因素不能全面探查腹腔,切口與腹腔炎癥接觸面積大,術后切口感染率較高,尤其肥胖患兒,術后切口感染、脂肪液化幾率更高,開腹闌尾炎手術后患兒需臥床休息,由于患兒切口疼痛明顯,不能配合治療,影響離床活動,術后腸功能恢復差,術后及遠期腸粘連、梗阻幾率增大,住院時間延長,腹腔鏡闌尾切除手術視野廣,術中能較詳細探查腹腔病灶,充分估計病情,兒童特別是幼兒急腹癥,患兒多病史敘述不清,腹腔鏡手術不僅具有治療作用,而且有探查診斷作用,屏幕顯示設備查看小兒闌尾部位的實際情況,以全面掌控手術流程和細部操作[6]。手術切口小,切口與炎性病灶闌尾不接觸,減少了創(chuàng)口污染幾率。術中手術出血量亦明顯減少。術中對闌尾周圍臟器的干擾小、損傷小、術后疼痛明顯減輕,下床活動早,胃腸功能恢復快,進食時間早,整體恢復較快,住院時間縮短[7]?;純和纯嘈。亻T排氣時間及恢復進食時間明顯縮短。尤其兩孔法腹腔鏡闌尾切除術,創(chuàng)傷更小,進一步減少手術中對腸管的牽拉和翻轉,降低遠期腸管粘連幾率。且減少體表切口,更適合回盲部移動度較好的兒童單純性闌尾炎。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無中轉開放,兩組均順利完成手術。觀察組患兒的手術時間(50.12±2.33)min、肛門排氣時間(1.0±0.5)d、恢復進食時間(1.0±0.6)d 短于對照組的(60.23±10.36)min、(2.0±0.5)d、(2.0±0.6)d,術中出血量(12.17±6.23)ml 少于對照組的(20.23±1.31)ml,切口感染發(fā)生率1.96%低于對照組的13.1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與相關研究報道數據吻合[8,9]。分析觀察組腹腔鏡闌尾切除術,主要體會:①術前體位右下腹適度墊高,術中可適當調整患兒頭低足高體位,充分顯露術野及空間。對于粘連及質脆炎性組織仔細分離,必要時可打開部分側腹膜,避免腸管損傷。②術中闌尾根部確切處理,一般絲線單純雙重結扎,黏膜超聲刀電凝,減少闌尾殘株炎發(fā)生率。③對于單純性回盲部移動度較好的闌尾炎,兩孔法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更為適合。
綜上所述,腹腔鏡闌尾切除術治療小兒急性闌尾炎手術創(chuàng)傷小,術中出血量少,術后并發(fā)癥少,患兒胃腸功能恢復快,切口感染率明顯降低,患兒痛苦明顯減輕,且術后體表外形美觀,為臨床手術治療小兒急性闌尾炎的首選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