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瑩
(宜春學院醫(yī)學院,江西 宜春 336000)
急危重癥護理是一門綜合性應用學科,實踐性較強,護理教育者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融合,加強學生綜合能力培養(yǎng)。案例教學以真實的臨床病例為引導,通過案例中的各種信息、知識、經驗、觀點,使學生的理論知識得到進一步升華[1],啟迪臨床思維,提高臨床決策能力。工作坊教學通過體驗、參與、互動、交流、合作等學習方式,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是一種既注重過程又重視結果的學習方式[2]。案例結合工作坊教學模式對于培養(yǎng)應用型護理人才具有重要意義。
選擇我院2017級72名護理本科生為目標群體,采用整群抽樣方法,隨機抽取一個班為實驗組,另一個班為對照組。兩組生源、性別、年齡、專業(yè)基礎課成績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采用常規(guī)教學方法,根據實踐教學安排,由任課教師負責講解各項常用的急救技術,包括操作流程、步驟及細節(jié)要點。組織學生觀看教學視頻,教師示教,學生回示教,并分組單項操作練習。教師巡查,反饋指導,總結評價,最后考核。
1.2.2 實驗組 先組建工作坊學習小組,每組由4~5名學生組成,組內推薦一名成員擔任組長。在工作坊教學實施前,課題組教師結合臨床實際設計急救案例,編寫實踐教案。初步設計3個急救案例,分別為心搏驟停急救、嚴重創(chuàng)傷急救及急性中毒急救,涉及心肺復蘇、簡易呼吸器的使用、除顫儀的使用、洗胃術、靜脈輸液、心電監(jiān)護儀的使用、止血、包扎、固定、搬運等操作項目。教學前一周,任課教師將設計好的急救案例及相關急救模擬演練教學視頻上傳至網絡教學平臺,供學生提前自主學習。
課上,結合急救案例開展工作坊教學。根據案例設置工作場景,由各組組長組成3個急救團隊,組建工作坊教學示范組,分配角色任務,實施模擬演練,將案例中所涉及的各項急救技術有選擇地貫穿其中[3]。其他學生觀摩演練過程,現(xiàn)場互動提問,教師解答疑惑并給予指導點評。觀摩演練結束后,各組組長組織本組成員進行討論分析,可參照教學組的演練過程及網絡教學平臺的模擬演練視頻,確定搶救方案及實施過程,分配角色任務,分工合作,按照小組制訂的搶救方案進行現(xiàn)場模擬練習,任課教師巡回指導。護理實驗室實行開放式管理,各小組還可利用課余時間組織演練。在練習過程中,可借助超星學習通平臺進行直播或錄播,任課教師在線觀看,給予指導反饋。各小組之間通過學習通平臺分享錄播視頻或現(xiàn)場觀摩演練情況,進行互評,找出問題。小組成員共同探討,集思廣益,完善搶救方案,提高演練效果。
(1)制定考核標準,在教學結束后進行操作技能考核。抽取其中一個案例作為考核項目,以團隊或小組形式進行考核。由4位專業(yè)教師擔任評委,按照統(tǒng)一的評分標準進行現(xiàn)場評分。急救案例中涉及的各操作項目總分均為100分,其中≥90分為優(yōu)秀、80~89分為良好、60~79分為及格、<60分為不及格。
(2)采用薛晶晶等[4]設計的護理本科生臨床急救能力測評表,在技能考核結束后組織學生進行自我測評。該測評表包括5個一級指標24個二級指標,采用Likert 5級計分法,得分范圍為24~120分,總分越高表明急救能力越強。評價指標信效度較高,測評表 Cronbach’s α 系數(shù)為 0.953。
采用SPSS 20.0軟件進行數(shù)據錄入與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人數(shù)、百分比表示,計量資料采用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與對照組操作技能考核成績優(yōu)秀率分別為80.6%、58.3%,差異顯著(見表1)。
表1 兩組操作技能考核成績比較[n(%)]
表2 兩組臨床急救能力測評得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臨床急救能力測評得分比較(±s,分)
知識儲備(15分)對照組實驗組t值P值組別 應急處置能力(50分)40.78±2.63 43.31±2.46-4.230 0.000 11.36±1.31 12.28±1.37-2.904 0.005溝通協(xié)調能力(15分)10.64±1.29 11.86±1.25-4.088 0.000急救管理能力(15分)10.22±1.25 10.94±1.45-2.265 0.027個人素質(25分)18.64±1.96 20.22±2.17-3.253 0.002
工作坊是一種體驗式、參與式、互動式教學模式,主題鮮明、形式靈活、效果顯著[5]。結合急救案例,確定工作坊主題,進行情景設計,分配角色任務,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以急救案例為引導,以工作坊為組織載體,開展主題培訓。工作坊教學模式以小組或團隊形式開展實踐教學,在搶救過程中需要小組成員積極參與其中,團結協(xié)作,共同完成目標任務[6]。組建工作坊教學示范組,進行示范演練。各小組觀摩演練后,圍繞案例展開討論,并利用網絡教學平臺的資源,共同確定搶救方案與流程。在演練過程中,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密切配合,根據制訂的搶救方案進行現(xiàn)場模擬急救。案例結合工作坊教學模式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有機結合,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顯著提高了教學效果,實驗組操作技能考核成績優(yōu)秀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工作坊教學模式以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為目標,涵蓋知識、能力和職業(yè)素養(yǎng)3方面,以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為主線,強調合作學習,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7]。結合急救案例進行模擬練習,將分散的知識融會貫通,注重理論與臨床實踐相結合。在實踐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自主學習,教師起引導和支持作用,引導學生綜合、靈活運用知識,主動探索、分析判斷、合作設計、動手操作、解決問題。學生在互動互助的良好氛圍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同學之間相互交流、分享感受、團結協(xié)作、共同思考,分析每次演練中出現(xiàn)的問題,不斷加以改進,通過反復多次練習,達到最佳演練效果。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在知識儲備、應急處置能力、溝通協(xié)調能力、急救管理能力及個人素質方面自評得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梢哉f該教學模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效促進了綜合能力的提升,得到了學生的普遍認可[8]。
綜上所述,急救案例結合工作坊教學模式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組織形式[9],能夠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從理論、實踐到模擬臨床應用,逐步提升了學生的臨床急救能力。但是,該教學模式需要學生自主學習,增加了學習壓力。在今后的教學改革過程中,我們將進一步優(yōu)化課程設置,完善教學設計,做到課堂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相結合,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注重高素質應用型護理人才培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