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德花,董曉燕
(蘭州大學第一醫(yī)院,甘肅 蘭州 730000)
當災害發(fā)生時,不可避免地會造成人員傷亡,需要緊急出動衛(wèi)生應急救援隊伍,以降低災害對受災人群生命、心理造成的損害。護士作為災害衛(wèi)生應急救援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災害應對能力對災害衛(wèi)生緊急救援效果具有巨大影響。由于我國高校災害護理教育體系和在職護士災害護理繼續(xù)教育體制均不完善,加之災害護理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導致臨床護士災害準備度不高,應急處置能力不強[1]。骨科護士在地震、安全生產事故、重大交通事故等易造成以骨損傷為主的災害事件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是此類災害事件中衛(wèi)生應急救援隊伍的主要抽調對象[2]。因此,加強骨科護士災害護理能力培養(yǎng),提高災害準備度迫在眉睫。在職護士由于受時間限制,參加長期脫產培訓存在一定難度。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將傳統(tǒng)課堂教學模式從時間和空間兩方面進行延展,而且能夠提高學員的學習積極性[3]?;诖耍以航M織專家設計骨科護士災害護理培訓課程,實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以蘭州大學第一醫(yī)院院本部、東崗院區(qū)、西站院區(qū)的40名骨科護士為研究對象,其中主管護師11名(27.50%),護師14名(35.00%),護士15名(37.50%)。所有參與研究的護士均熟悉本研究的目的、方法并自愿參加。
1.2.1 成立培訓小組 培訓小組由院本部骨科護士長(系省護理學會災害護理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任組長,成員包括1名骨科主任醫(yī)師、2名急診科副主任職稱以上護士、2名骨科參加過大型災害救援的主管護師,并邀請?zhí)m州大學護理學院災害護理學課程帶教教師為顧問。
1.2.2 制訂培訓方案 參考楊曉媛編撰的《災害護理學》[4],結合相關文獻[5-8]制訂培訓方案,包括培訓主題、培訓內容、學時、授課方式(見表1)。
表1 骨科護士災害護理能力培訓方案
1.2.3 培訓實施 培訓為期6個月,時間為2019年4—9月,累計45學時,其中線上教學12學時,線下教學33學時。每月初將本月授課內容大綱發(fā)布到微信群,鼓勵護士積極查閱相關文獻資料提前預習。每節(jié)課后將講義和PPT上傳至微信群,供參訓護士復習鞏固,同時便于無法參與線下面授的護士自學。
1.3.1 災害護理理論知識 培訓前和培訓后,向護士推送問卷星鏈接進行考核,試卷內容包含災害護理基礎知識、災害現場急救知識、特殊人群護理知識和災害護理管理知識,共50題,均為選擇題,每題2分,滿分100分。
1.3.2 災害護理技能 以某地發(fā)生一起多人傷亡的重大安全事故為背景進行多站式考核,滿分100分,由3名培訓小組教師根據考核細則打分,取平均分為考核成績。
1.3.3 災害準備度 培訓前和培訓后,向護士發(fā)放朱愛群等[9]編制的護士災害護理核心能力量表,對其災害準備度進行評價。該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967,分為災害護理基礎知識(條目1~6)、災害現場護理(條目7~24)、特殊人群護理(條目25~31)、災害護理管理(條目32~36)、災害護理專業(yè)發(fā)展(條目37~38)5個維度38個條目,每個條目選項從完全具備到完全不具備分別賦分5、4、3、2、1分,得分越高說明護士災害準備度越高。
1.3.4 災害救援態(tài)度 參考馬衣努爾·托合提等[10]的護士對突發(fā)公共事件的救護態(tài)度量表,自制骨科護士災害救援態(tài)度測評問卷,包括災害護理的關注度、參加災害護理培訓必要性、參加災害護理培訓積極性、參加災害現場救援積極性4個條目。每個條目分為非常、比較、一般、很少、幾乎不5個選項,依次賦分5、4、3、2、1分,得分越高說明骨科護士對災害救援的態(tài)度越正向。
應用SPSS 18.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比描述,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t檢驗。統(tǒng)計分析以α=0.05為檢驗水準。
培訓后,骨科護士理論和技能考核成績均高于培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培訓前后骨科護士理論和技能考核成績比較(±s,分)
表2 培訓前后骨科護士理論和技能考核成績比較(±s,分)
t值P項目 培訓后76.78±11.28 80.04±7.42理論考核(n=40)技能考核(n=10)培訓前56.48±12.39 61.39±9.02-7.662-10.099<0.05<0.05
培訓后骨科護士災害護理核心能力量表各維度得分及總分均高于培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培訓前后骨科護士災害護理核心能力量表得分比較(±s,分)
表3 培訓前后骨科護士災害護理核心能力量表得分比較(±s,分)
t值P維度 培訓后22.28±3.01 75.87±17.12 27.22±9.21 20.87±4.98 6.88±1.28 153.12±35.60災害護理基礎知識災害現場護理特殊人群護理災害護理管理災害護理專業(yè)發(fā)展總均分培訓前18.20±2.34 61.86±15.75 22.24±7.21 15.93±5.19 5.57±1.17 123.80±31.66-6.768 3.809-2.693-4.344-4.788-3.9892<0.05<0.05<0.05<0.05<0.05<0.05
培訓后骨科護士災害救援態(tài)度測評問卷各條目得分及總分均高于培訓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培訓前后骨科護士災害救援態(tài)度測評問卷得分比較(±s,分)
表4 培訓前后骨科護士災害救援態(tài)度測評問卷得分比較(±s,分)
t值P條目 培訓后4.12±0.64 4.24±0.49 4.04±0.69 4.37±0.51 16.77±2.33災害護理的關注參加災害護理培訓必要性參加災害護理培訓積極性參加災害現場救援積極性總均分培訓前2.34±0.73 3.12±0.64 3.03±0.92 3.62±0.96 12.11±3.25-3.892-8.788-5.555-4.364-7.370<0.05<0.05<0.05<0.05<0.05
由于我國尚未建立災害護士專業(yè)化培養(yǎng)機制,導致災害??谱o士缺乏[11],在災害來臨時就需要抽調臨床護士參加應急救援。骨科護士在急性創(chuàng)傷、復合傷傷員救治中具有優(yōu)勢,是災害應急救援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多個研究[1,12-14]表明,臨床護士災害護理知識和技能不足,災害護理能力不高,難以滿足災害應急救援需求,因此將災害護理培訓納入臨床護士繼續(xù)教育項目勢在必行。
由于災害護理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傳統(tǒng)灌輸式理論教學并不能充分調動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還容易造成理論與實踐脫節(jié),陷入“理論知識強、實踐能力弱”的窘境[7]。本研究實施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把傳統(tǒng)教學與網絡教學有機融合,對傳統(tǒng)線下教學模式從時間和空間兩方面進行延展。(1)每月初將當月講授內容發(fā)布到微信群,鼓勵護士積極查閱文獻資料,進行預習;每節(jié)課授課后將PPT發(fā)布到微信群,便于護士復習鞏固,實現了教學過程由單一課堂教學向課前、課后的延展[15]。(2)授課過程中進行模擬操作、小組討論,實現了“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提高教學質量[3,16]。(3)情景演練和仿真模擬基于災害現場,具有較強的針對性,護士在真實情景中進行實戰(zhàn),利于發(fā)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同時提高應急應變能力和心理素質[17]。結果表明,骨科護士培訓后災害護理基礎知識和技能考核成績均明顯高于培訓前(P<0.05),說明該模式效果較好。
災害準備度是護士有效應對災害的能力和知識儲備,良好的災害準備度是護士能夠科學、高效應對災害的基礎,研究表明護士的災害護理知識與技能水平和災害準備度呈正相關關系[18]。本研究在骨科護士災害護理繼續(xù)教育培訓中開展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以護士災害準備度為導向,培訓內容涵蓋護士災害護理核心能力中的防災、備災、災害應對、災后重建等方面,注重護士災害護理知識儲備和災害應對能力培養(yǎng)。結果表明,培訓后骨科護士災害護理基礎知識、災害現場護理、特殊人群護理、災害護理管理、災害護理專業(yè)發(fā)展5個維度得分及總分均高于培訓前(均P<0.05),災害準備度更高。
本研究中培訓后骨科護士災害救援態(tài)度測評問卷各條目得分及總分均高于培訓前(均P<0.05),說明其對災害護理的關注度更高,參與災害護理培訓的愿望變得更加強烈,愿意參與災害救援,對災害救援的態(tài)度較培訓前更加正向。分析認為,通過線下授課、小組討論、仿真模擬、情景演練和多站式考核,骨科護士充分認識到自己災害救護知識和技能的不足,以及自身對災害應急救援的重要性,從而激發(fā)了學習自覺性和參加救援的積極性。同時也說明經過培訓,骨科護士對自身災害護理能力充滿自信,有利于災害救援質量的提升。
綜上所述,在骨科護士災害護理繼續(xù)教育培訓中實行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能夠激發(fā)其參與災害護理培訓和災害救援的積極性,提高災害護理知識水平和技能,提升災害準備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