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翠
(煙臺大學 人文學院,山東 煙臺 264005)
《閑情賦》是《陶淵明集》中比較獨特的辭賦,受到陳沆這樣的評價:“晉無文,唯淵明《閑情》一賦而已”?!堕e情賦》塑造了一位曠世獨秀、品德高尚的絕色美人形象,用“十愿十悲”的手法抒發(fā)了主人公對美人的熱烈愛慕以及無法追求的苦楚,最后主人公內心惆悵并到南林排解心中之憂,進而匡正情欲、抑制企慕美人的情思。本文以文本解讀為基礎,通過與《定情賦》《靜情賦》的對比研究來挖掘《閑情賦》中美人形象塑造的獨特之處,以及通過“比興寄托說”來闡釋美人形象的象征意義,力圖從新的角度來闡釋和展現(xiàn)陶淵明《閑情賦》的研究價值與文學意義。
《閑情賦》是陶淵明讀張衡的《定情賦》與蔡邕的《靜情賦》后有感而發(fā)的模擬之作。《定情賦》與《靜情賦》的原文已佚,殘句存于《藝文類聚·美婦人》《文選·洛神賦》《北堂書鈔》。對比解讀這三篇賦,從美人形象的表現(xiàn)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等方面,可見陶淵明對《定情賦》《靜情賦》的繼承與發(fā)展。一方面,《閑情賦》中的美人形象更加豐滿立體,更為重視對其品德的描寫;另一方面,刻畫美人形象的表現(xiàn)方法,也呈現(xiàn)出多樣化的特征。
在《定情賦》《靜情賦》中,開頭都描寫女子容貌絕美,表達對美人的喜愛與追慕,如“夫何妖女之淑麗,光華艷而秀容。斷當時而呈美,冠朋匹而無雙”“夫何姝妖之媛女,顏煒燁而含榮。普天壤其無儷,曠千載而特生”?!堕e情賦》首句的“瑰逸”就繼承了前邊二賦在開頭就用“妖女”“姝妖”等詞來總括美人的絕美,雖措辭不同,但都是贊美女子之美;而“獨曠世”“秀群”又繼承了前邊二賦用“斷當時”“冠朋匹”“普天壤”“曠千載”等詞來突出表現(xiàn)美人的舉世無雙。
然《閑情賦》在沿襲前人的基礎上,用更繁復的文辭和更長的篇幅來描寫美人動人的風姿與高尚的品德,不僅有傾城之絕艷姿色,更具有美好的德行,令人心生神往。首先,陶淵明筆下的美人“佩鳴玉以比潔,齊幽蘭以爭芬。淡柔情于俗內,負雅志于高云”,用“鳴玉”“幽蘭”和“高云”意象來比興美人的品性高潔和超世脫俗的情懷。其次,美人發(fā)出“悲晨曦之易夕,感人生之長勤。同一盡于百年,何歡寡而愁殷”的感嘆,感慨時光易逝、人生歡樂少而憂愁多,有著一顆敏感而細膩的內心。最后,美人還會鼓清瑟、操清音來自娛,極富才情:“褰朱幃而正坐,泛清瑟以自欣。送纖指之余好,攘皓袖之繽紛”“神儀嫵媚,舉止詳妍”,陶淵明通過對美人彈瑟的動作與神態(tài)的描寫,反映出她高雅的志趣和美好的情操。
總而言之,陶淵明筆下的美人不僅僅以美貌吸引人,更憑德行與才情獲得贊譽,塑造了一個外貌明艷、風姿綽約、品性高潔、舉止優(yōu)雅的美人形象。
1.環(huán)境渲染,情景交融
《定情賦》前四句夸贊美人姿容秀美、天下無雙,后四句則通過景物描寫“大火流兮草蟲鳴,繁霜降兮草木零。秋為期兮時已征,思美人兮愁屏營”來渲染心悅美人的情意,通過對美人的愛慕側面豐滿美人形象?!堕e情賦》使用這一手法更加多樣,不僅是直接對美人所處的環(huán)境進行渲染,而且還對主人公所處的環(huán)境也進行了描寫。如陶淵明對美人彈瑟的自然環(huán)境進行了渲染:“曲調將半,景落西軒。悲商叩林,白云依山”,可看出美人彈奏的曲調與自然融會互動,美妙的樂曲在寂靜的自然中營造出一個優(yōu)美的音樂境界,更曲折地表現(xiàn)出美人高雅的情志。又如陶淵明對主人公求美人不得之后,獨行在林間的自然環(huán)境進行了渲染:“斂輕裾以復路,瞻夕陽而流嘆?!B凄聲以孤歸,獸索偶而不還”,通過對落葉飄然、日沒月現(xiàn)、悲鳥還巢、孤獸尋伴等意象的描寫,將主人公惆悵與悲傷的思緒融入景物之中,足以看出其對美人的愛慕之情和“求之不得”的心境,從側面表現(xiàn)出美人之迷人。
2.情感模式更為曲折
《靜情賦》在首句中直接表達對美人的喜愛,大膽而熱烈:“余心悅於淑麗,愛獨結而未并”;接著寫求美人而不得時的失魂落魄:“情罔象而無主,意徙倚而左傾”;最后只能“晝騁情”“夜托夢”來表達自己的深厚情感,追隨心中之美人:“晝騁情以舒愛,夜讬夢以交靈”。總而言之,《靜情賦》通過“對美人的傾慕——求而不得的悵然無奈——托夢追隨”這一情感模式,來直接或間接地抒發(fā)主人公對美人的愛慕之情,進而表現(xiàn)美人的姿容秀美與超凡脫俗。
陶淵明在沿襲這一情感模式時多有變化,不僅筆墨大量增加,而且主人公對美人的情感有了更大的起伏變化。首先也是直接表達對美人的愛慕:“激清音以感余,愿接膝以交言”。其次是想要親近美人卻又心懷彷徨,因害怕不能求得美人而產生大量幻想,情感表達到達高潮:“欲自往以結誓,懼冒禮之為諐?!冈谀径鵀橥?,作膝上之鳴琴”,這一部分彷徨、憂懼的內心活動,是《靜情賦》中沒有提及到的。接著主人公因心中愿望難以實現(xiàn),便去南林排解心中悲傷:“考所愿而必違,徒契契以苦心。……悼當年之晚暮,恨茲歲之欲殫”。最后是主人公希望能與美人夢中相見卻難以入睡,清晨獨處想到沒有人可托音信,最終感到絕望:“思宵夢以從之,神飄颻而不安。……徒勤思以自悲,終阻山而帶河”。陶淵明通過“悅慕佳人——求女前的彷徨憂懼——求之不得的悵然懷愁——欲托夢追隨,然終夜不能入睡”這一情感模式,真實生動地表現(xiàn)了主人公對美人的追索和愛慕與膽怯退避,進而突出表現(xiàn)出了美人的魅力?!堕e情賦》相比于《靜情賦》,多了求女前的彷徨憂懼心理的描寫,從主人公對于追求美人的不自信,進而可看出美人之魅力。第四部分則是對“欲托夢追隨”這一行動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表現(xiàn)主人公追求不得的絕望。
3.“十愿十悲”手法鮮明
《定情賦》云:“思在面而為鉛華兮,恨離塵而無光?!薄鹅o情賦》云:“思在口而為簧,鳴哀聲獨而不敢聆?!贝祟惢梦锲芬郧笈惆槊廊说碾x奇而大膽的設想,在《閑情賦》中得以繼承,將其鋪陳為“十愿十悲”,“愿在衣而為領,承華首之余芳……悲樂極以哀來,終推我而輟音”,一愿是四句,共四十句,占全部篇幅的三分之一,在表現(xiàn)主人公復雜的心理時,極盡曲折委婉,想變成美人的衣領、裙帶、竹扇等身邊之物陪伴其左右,這些物品則是寄托了對美人的追慕之情,同時也將求美人不得的悲傷苦悶在賦中鋪揚開來。主人公對美人的情感如此熱烈,不難看出美人之魅力。
歷代學者都對《閑情賦》的主旨進行了闡釋,但從古到今一直存在很多爭議??偟膩碚f,《閑情賦》的主旨可分為三大類。一是“愛情說”,認為《閑情賦》是大膽表現(xiàn)男女之間愛情的作品,以魯迅為代表。二是“守禮說”,認為《閑情賦》是陶淵明抑制自己情感的作品,以宋代俞文豹為代表。三是“寄托比興說”,指出《閑情賦》是繼承了《國風》《離騷》的“比興寄托”手法,以蘇軾為代表。以上三種主要觀點,筆者認為都具有其合理性,《閑情賦》作為一篇內涵豐富、有所寄托的作品,其主旨必然會呈現(xiàn)多義性。但筆者更贊同第三點,值得一提的是,前人只提出了“寄托比興說”這種論點,對于《閑情賦》是如何寄托陶淵明的情志以及具體寄托了什么樣的情志,則沒有展開說明,本文在前人的基礎上,從《閑情賦》中的美人形象出發(fā),立足于文本進行解讀,試著去分析美人形象的象征意義以及如何體現(xiàn)出來陶淵明的情志。筆者認為,《閑情賦》中的美人形象蘊含了多重旨意,即托言美人以喻圣明君主和有德之人,體現(xiàn)陶淵明的政治理想與對高潔人格的追尋,這比純粹的愛情更隱微。
“比興寄托”中的“比”與“興”是《詩經》中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本手法,主要借某些事物來表達言近旨遠、意蘊無盡的情感;楚辭中主要創(chuàng)作模式就是借“香草美人”表達政治情懷或人生理想,正如王逸所說:“《離騷》之文,依《詩》取興,引類譬諭,故善鳥香草以配忠貞……虬龍鸞鳳以托君子,飄風云霓以為小人”?!叭诵娜饲橛兄T內必發(fā)諸外,以文辭發(fā)諸外的表現(xiàn)形式不同,就會出現(xiàn)不同的文章體式,這些文章體式多種多樣,但都可以在五經中找到源頭”,而《閑情賦》就是繼承《詩經》、楚辭等創(chuàng)作的,托言美人香草,通過“求女”及“失意”的情境,來抒發(fā)自己的情志。一方面,《閑情賦》中的美人不僅風姿絕美,更是德行兼?zhèn)渲?,這正是陶淵明心中圣明君主和有德之人的化身,借美人來表現(xiàn)對其追慕之情。另一方面,《詩經》中的“企慕情境”和《離騷》中的求女情節(jié)為《閑情賦》創(chuàng)造了特定的情感模式:思慕美人——求美人——失意悵惘。很顯然《閑情賦》中的美人形象已經沒有了實體意義,而是融入了陶淵明的政治理想與高潔人格,從而成為隱寓、寄托的意象符號,也就是說,陶淵明借這一情感模式來寄托情志。
《閑情賦》中的美人形象,在繼承《定情賦》和《靜情賦》的基礎上,無論是美人形象的豐滿度還是表現(xiàn)方式,都呈現(xiàn)出獨特的藝術價值。此外,從“比興寄托法”出發(fā),結合文本對比,我們挖掘到美人形象的深層文化內涵,具有象征意義。
注釋:
①(清)陳沆撰.詩比興箋4 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第68 頁.
②(唐)歐陽詢撰,汪紹楹校.藝文類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331 頁.
③(唐)歐陽詢撰,汪紹搖校.藝文類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332 頁.
④(晉)陶淵明著,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第154 頁.
⑤同④.
⑥同④.
⑦同④.
⑧(唐)歐陽詢撰,汪紹搖校.藝文類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第332 頁.
⑨同④.
⑩(晉)陶淵明著,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第155 頁.
?同⑧.
?同⑧.
?同⑧.
?同④.
?同④.
?同⑩.
?同⑩.
?(梁)蕭統(tǒng)編;(唐)李善注.文選[M].北京:中華書局,1977,第267 頁.
?(隋)虞世南撰.北堂書鈔[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第595 頁.
?同⑩.
?(宋)洪興祖撰,黃靈庚點校.楚辭補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第2 頁.
?孫晶:《黃承吉“雕蟲篆刻”與揚雄之微意論》,《文學評論》,2021 年第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