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亞楠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信息傳播學院院長張明新說:“一個國家的‘像’,是關于這個國家的認知、評判和表達、描繪。”國家形象的競爭產(chǎn)生于國與國之間“像”的身份博弈,且國家形象是處在不斷變化和塑造的動態(tài)之中,在變動的過程中,文化作為不變量顯得尤為重要。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水稻產(chǎn)量連續(xù)幾年位居世界第一,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的飲食文化也逐漸在國際社會中嶄露頭角。食物作為塑造國家形象的媒介也逐漸被重視,美味的中國食物在國外也是好評不斷,有效扭轉(zhuǎn)了國外民眾對中國的印象和看法。目前的中國在世界話語體系中仍沒有太大優(yōu)勢,借助飲食這一特色文化符號開展對外傳播,講好中國故事,對建構中國國家形象具有重要意義。
飲食文化的意義。符號是認知事物的載體,它代表交流雙方輸出的信息。國家形象的建構也是本國被賦予符號意義的行為過程,是由方方面面的符號聚合而成,通過感知這些符號形成對一國形象的認知。趙毅衡在《符號學原理與推演》中講道:“當今時代我們目睹了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文化巨變,社會的各種符號空前活躍,當代文化迅速沖進一個‘高度符號化時代’,甚至出現(xiàn)了‘符號溢滿’”。在這符號多元化的時代,選出一個適合建構國家形象的符號就顯得很重要。
食物發(fā)展至今早已超越了飽腹的功能,在對外傳播塑造國家形象過程中有著顯而易見的優(yōu)勢:一是民族色彩。中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每一個民族的食物都帶有獨特的民族印記和地域?qū)傩浴_@些食物是民族文化的凝結(jié)和民族特色的傳承,都帶著深深的民族烙印。二是情感共鳴。每個人都會對本國或是本民族的食物有著深厚的感情,家鄉(xiāng)食物的味道已經(jīng)深深刻在心里成為想念,內(nèi)化成為一種情感,更易形成相同磁場的情感場域。三是傳播門檻低。飲食符號在傳播過程中的門檻較低,所受阻礙小,更易被接受。飲食文化的跨文化傳播不需要考慮太多的話術、理念,只要做出來的食物色、香、味、形俱全,讓品嘗的人能享受到味覺、嗅覺、觸覺、視覺的完美體驗,就能達到一個良好的傳播效果。
飲食文化的功能。亞當斯密說:“富裕和發(fā)達的現(xiàn)代化國家,必須支付維護其‘尊嚴’的必要費用”。當日益增長的塑造良好國家形象的愿望和需求與當下全球新聞流中所呈現(xiàn)的扭曲的中國國家形象之間存在巨大的反差時,我們就更應該考慮好如何讓維護尊嚴的費用花的物有所值,不然想要建構一個清晰正確的國家形象就會更加困難。飲食文化作為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符號,在增強身份認同、文化認同、情感認同、國家認同方面能發(fā)揮積極作用。
一、增強身份認同。在印度人的文化中,一個人就等同于他吃什么,人的性情也是由食物造就的。法國大美食家布里亞·薩瓦蘭也曾說過:“告訴我你吃什么,我就告訴你你是誰?!本唧w的食物與飲食偏好成為一個國家(地區(qū))與民族自我認同的重要方式。食物作為身份認同的載體,以最傳統(tǒng)的方式區(qū)別對方識別自己。飲食文化的千差萬別在日積月累中塑造了人們對自己所在社會群體的認同,因食物所共有的記憶塑造了他們身份認同的共識。社會中的個體或群體將食物當作與人交往的一個媒介,食物中融入對社會和其他個體的認識,使其成為身份認同的標識。
二、增強文化認同。所謂“食色性也”,飲食是人類的本能,它所蘊含的文化與社會發(fā)展緊密相連。食物所承載的文化特色能在潛移默化間影響人們的價值和理念,這比任何形式的宣講都更加直接有效。比如美國漢堡所帶來的快餐文化,不知不覺間影響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
在影視劇中出現(xiàn)的飲食符號對于增強文化認同也發(fā)揮著很大的作用。例如,日本電視劇《深夜食堂》的熱播助推了日本飲食文化的傳播;我國美食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也以細膩溫情的畫面展現(xiàn)了中餐的獨特魅力,引起了海內(nèi)外觀眾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
三、增強情感認同??鬃釉凇抖Y記》中指出“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他認為人的生命離不開兩件事:一件是飲食,一件是婚姻。在中國,飲食幾乎是上升到了超越物質(zhì)和精神形態(tài)的地位。食物在人們生活中通過特殊場合的參與,被賦予了特別的情感色彩和意義特征。在重要的節(jié)日中飲食總是無處不在:端午節(jié)吃粽子、春節(jié)吃餃子、元宵節(jié)吃湯圓等,每一種食物都被賦予了文化和情感價值。通過這種儀式和節(jié)日的互動,飲食文化不斷被重新解構建構,內(nèi)化為群體所特有的文化特征。在這種飲食文化氛圍中,個體在獲得情感共識的同時也擁有了維系歸屬感的集體記憶,飲食符號也被賦予濃厚的情感意義。
四、增強國家認同。從政治角度考慮,食物經(jīng)常被認為是增進各國往來的橋梁?!懊朗惩饨弧痹谕饨活I域發(fā)揮的重要作用絲毫不亞于“乒乓外交”“熊貓外交”。加拿大《舉世郵報》中有一篇文章講到“20年前,中國美食集中在高收入社區(qū)。現(xiàn)在,中國餐館開到城市的各個角落,甚至中低收入地區(qū)都有”。中國美食在國外的大范圍傳播,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播和國家形象的詮釋,提高國際社會中的國家認同感。
從公眾角度考慮,普通百姓是美食的品嘗者和消費者。在第七次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diào)查報告中,高達80%的海外受訪者體驗過中國飲食文化,超過八成的受訪者對中國美食贊不絕口。國內(nèi)外的民眾對中國飲食和飲食文化有較好的體驗感受,也會提高民間對國家形象的認同感。
塑造多層次飲食文化傳播體系。媒介構筑的符號世界是公眾感知范疇之外事物的載體。媒體是國家形象建構的主要輿論場,無論國際國內(nèi)都需要占據(jù)主流地位的媒體發(fā)聲,傳播正面的國家形象的聲音,加強“自塑”減少“他塑”。這樣在國際社會中傳播的國家形象才會更加客觀真實,我國在國際話語場的地位才會提升。
隨著我國美食外交的推進,我國也開展了類似于“全球泰國菜”的活動,派遣頂級大廚去多個國家培訓中餐館廚師,開更多的中國餐館傳播中國飲食文化。除去實地推廣之外,國內(nèi)也出現(xiàn)了多檔以飲食為切入口的綜藝節(jié)目,以及《舌尖上的中國》《味道云南》等大型美食紀錄片。同時,像“李子柒”這樣擁有大量海內(nèi)外粉絲的美食自媒體創(chuàng)作者,也助推了中華飲食文化走向世界,為文化輸出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方式。
保護飲食文化多樣性。電視劇《大長今》的熱播,推進了韓國文化尤其是韓餐的風靡,運用現(xiàn)代化的媒介傳播方式,韓餐這個飲食文化符號在世界范圍內(nèi)樹立了其代表國家形象的先覺記憶。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豐厚精深,且有數(shù)不清的特色美食,比如北京烤鴨、東坡肉等,這些美食雖有美名,但尚未在國際社會中形成強烈的先覺記憶和美食品牌。一旦面臨和“漢堡”“披薩”等這些文化符號搶奪的局面,容易處于被動地位。保護飲食文化的多樣性也是為了加強中國飲食文化符號的競爭力,建構正向的國家形象。
打造飲食文化品牌。打造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對于塑造國家形象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系禄?、迪士尼等有影響力的文化符號,在全球化背景下強有力地推進了美國價值觀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傳播。對比中國而言,即使是擁有豐厚的飲食文化資源,但是缺少國際化的飲食文化品牌,在國際話語體系中仍處于下風。打造識別度高、知名度高的強有力的飲食文化品牌,推動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符號“走出去”。以這種營銷方式推動中國文化面向世界,可以拉近與普通百姓的距離,增強民間信息流的通暢,減少對中國形象的誤解,自下而上地扭轉(zhuǎn)對中國錯誤的看法。
國家形象處于一個不斷被建構的動態(tài)過程之中,想要在國際社會中講好中國故事,塑造良性的國家形象離不開軟實力文化的作用。將食物作為增進國家間的文化交流和認同、傳播中國價值理念、增強“自塑”話語權的媒介,是值得考慮的一個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