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遼寧大學
近年來,我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飛速發(fā)展,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加。因此,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也成為時代之需?!墩ぷ鲌蟾妗纷鳛槲覈匾恼瓮庑募溆⒆g就顯得尤為重要。但翻譯過程中“中式英語”現(xiàn)象普遍,加之許多政黨文件中存在的成語、古詩詞及四字詞很難通過直譯讓外界理解,這就對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及其英譯本為研究對象,探討在奈達“功能對等”視角下《政府工作報告》英譯時的一些策略、技巧,從文本特征中的四字詞語、無主句句型、語義重復三方面著手,使譯文既保持我國特有的語言特色,又能讓外界接受和理解。
奈達最初在《翻譯科學探索》中提出“動態(tài)對等”這一概念,指譯語接受者與源語接受者能獲得大致相同的反應,是和源語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的對等。這就要求即便語言不同,但應向讀者傳遞相同的信息,使譯語讀者與源語讀者的閱讀效果相同。后在《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一書中,奈達將“動態(tài)對等”改為“功能對等”,旨在強調(diào)“功能對等”不是語言的單純對等,而是語言功能的對等,是讀者心理反應的對等。譯文在譯文讀者心中的反應是否和原文在原文讀者心中的反應相似,才是奈達所關(guān)注的。奈達認為,翻譯就是要在目的語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現(xiàn)原文的信息,首先是重現(xiàn)意義,然后是風格。最好的翻譯應讓譯文和原文對等,擺脫原文語言結(jié)構(gòu)對譯文的束縛,擺脫“翻譯腔”。
動態(tài)對等包括四個方面:詞匯對等、句法對等、篇章對等和文體對等。(1)詞匯對等。英語中一個詞的意義在于它在語言中的用法及特定的語境。兩種語言之間,很少有兩個詞的意義是完全對等的,但可以使用不同的語言形式來表達相同的意義。(2)句法對等。英語重邏輯而漢語重意義,所以表達同一信息時在形式上是不同的。因此在翻譯時,需要考慮句子的順序和組合。(3)篇章對等。包括上下文語境,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三個方面。其中對文化語境的把握尤為重要,奈達曾說過:“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4)文體對等。奈達頗為提倡“內(nèi)容第一,形式第二”,但并不是讓譯者只顧內(nèi)容不顧形式,而應優(yōu)先考慮內(nèi)容對等,首先將內(nèi)容中的信息對等,同時盡可能在形式上也達到對等。
《政府工作報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一種公文形式,主要內(nèi)容包括回顧并總結(jié)過去一年以來政府工作及取得的成績,公布當年政府工作計劃和預期目標,詳細闡述將要施行的工作舉措和工作計劃。
《政府工作報告》用詞平實精確、條理清晰、貼近民生,內(nèi)容涉及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常包含大量具有中國特色的詞匯、專業(yè)術(shù)語,這些詞語表達力強既能夠體現(xiàn)中國的國情,讀起來也朗朗上口。
同時,與之前相比,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四字格的使用尤為頻繁,這是中文寫作的一大特點,可以增強文章氣勢,使表述更加嚴謹,但這些在中文中司空見慣的詞匯卻難以從英文中找到現(xiàn)成的對應詞。
《政府工作報告》行文中常會出現(xiàn)多個并列成分或修飾成分的長句、句型結(jié)構(gòu)單一、句間邏輯結(jié)構(gòu)不明顯,而且為了形式對仗表述客觀,文中會多次使用排比句和無主句,這也是這類文章的共同點。
《政府工作報告》中語篇和語義的層次和邏輯關(guān)系不明顯,而英文要求行文層次分明、邏輯嚴謹、結(jié)構(gòu)緊湊、主謂明確。在翻譯時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好上述關(guān)系,就容易造成外界理解困難甚至誤解。這就對譯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僅僅逐句翻譯,而應理解原文邏輯關(guān)系后,在進行翻譯。
詞匯對等是功能對等中最基礎(chǔ)的層面,也是句法對等和篇章對等的基礎(chǔ)。這便需要譯文詞匯與原文詞匯在意義上保持一致。
1、四字詞的翻譯
在公文寫作中習以為常,英文中卻沒這種形式,功能對等中的詞的對等,讓譯入語讀者理解意思。政府公文中會出現(xiàn)許多四字結(jié)構(gòu),這種四字格言簡意賅,形式整齊,感召力強,但英文中卻沒有這種表達形式。所以在“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下,譯者在處理這類詞語時應先理解原文含義,并采用合適的方法進行翻譯,讓譯入語讀者理解其含義,從而實現(xiàn)譯文的對外宣傳交流目的。
2、詞義重復
有時漢語中使用兩個意思重復或相近的詞共同組成一個四字詞,以達到加強語氣的作用,也會使行文更正式、對仗更工整。這時我們便可以將這個四字詞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可在避免重復的同時做到詞的對等。
例:我們將堅定不移走和平發(fā)展道路。
譯文:China will remain on the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在這個句子中“堅定不移”屬于語義重復,二者都表示了堅持、堅定的意思,因此應將其作為一個整體來處理,而不是分別翻譯“堅定”和“不移”。直接將翻譯為“remain”即可,這樣即精確簡練,又不傳達了原文中“堅定不移”的含義,使英文讀者更好的理解原文。
3、中國特色詞語
《政府工作報告》中,許多代表國情民生的特色詞匯也是以四字詞的形式提出的,在翻譯的過程中也應謹慎處理,考慮到譯入語讀者的理解,更好的傳遞原文含義。
例1:“五位一體”總體布局。
譯文:“the five-sphere integrated plan.”
例2:“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
譯文:“the four-pronged comprehensive plan.”
如不加以解釋,外國讀者難免一頭霧水,因此在這里譯者采用加注法,在注釋中解釋了這兩個中國特色詞語,這樣外國讀者便可理解其中內(nèi)涵,實現(xiàn)了對等。
中國特色詞語的翻譯不僅僅是語言表層意義的轉(zhuǎn)化,更是兩種文化間的交流,倘若按照字面意思翻譯會讓人不知所云,因此在字面翻譯的同時加以解釋說明具有必要性。這種譯釋并舉的方法指直譯的基礎(chǔ)上,通過注釋對其背后的意義加以解釋,使詞語的內(nèi)涵完整地傳遞給譯入語讀者。
無主句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較為常見,這種表達可以使文章更加簡潔明了,也更嚴肅、權(quán)威。漢語重意合,如果主語不言而喻,或在上下文中已有所交代,即使缺少主語但語意完整也可成句。相反,英語語言重視形合,邏輯嚴謹語法嚴格。因此在處理這種句型時,譯者如果翻譯不當或是簡單的直譯,難免會使譯入語讀者感到表述不清、不知所云。因此,在翻譯這類句型時,譯者應將中文缺少的主語補充出來,也可以適當改變句式,確保語義更加完整,達到意義上的對等。
1、增補主語
例:抓好農(nóng)業(yè)特別是糧食生產(chǎn)。
譯文:We will improve agriculture,particularly grain production.
不難發(fā)現(xiàn)此舉只能是政府所為,這在漢語中不需解釋,但在英文中如表述不清難免造成歧義。此句缺少的主語是政府,在翻譯時中要將其主語補充出來,即“our government/we”,使譯入語讀者能夠準確理解原文信息,從而達到譯文在意義上的對等。
2、調(diào)整順序
例:完成全年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主要目標任務。
譯文:The year’s major targets for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were accomplished.
與漢語不同,英文中一般將重要信息前置,這樣能突出重點內(nèi)容,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該句在翻譯的過程中按照英文的表達習慣調(diào)整了語序,并增添了主語,將“主要目標任務”作為句子主語并提前,使得譯文更加清晰明了?!澳繕巳蝿铡币馑贾貜?,只將其翻譯成“target”即可。
例: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設(shè)立 6 項專項附加扣除。
譯文:The threshold for individual income tax was raised and six special additional deductions were created.
在翻譯過程中,有時為了強調(diào)突出句子中的某一成份,往往將其置于主位,此時便可將其譯為被動句。為了使語言嚴謹客觀,在英文報道或正式文件中被動語態(tài)使用率很高,這種處理方式不會使英文讀者有陌生感,也達到了譯文與原文在風格上的對等。
因《2019 年政府工作報告》的特殊地位及重要外宣作用,而譯者作為原作者和讀者間的橋梁,在翻譯過程中應在功能對等理論指導下,采用恰當?shù)募记?,充分考慮不同文化背景之間的聯(lián)系與差異,準確傳遞原文信息,盡可能降低翻譯中信息的遺漏,力求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閱讀體驗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