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安職業(yè)技術學院
隨著素質教育的發(fā)展和推進,我國加大了對教育事業(yè)的投資,并鼓勵社會各界對貧困大學生進行資助。然而從我國高職院校貧困大學生的幫扶教育資助的現狀來看,在政策具體落地實施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比如貧困生認定的標準不統(tǒng)一,各種自主評定條件的描述與實際的政策操作還存在一定的矛盾;在貧困生幫扶資助方面的監(jiān)督力度不足;專業(yè)評定隊伍與組織機構相對缺乏;學生的思想意識相對較弱;社會力量參與不足等多方面的問題。加強對高職院校貧困大學生自主幫扶工作的研究,堅持采用有效的貧困大學生自主幫扶的評定方式,鼓勵更多的社會力量加入到高職院校的貧困大學生的幫助教育資助中來。
高職院校資助幫扶的對象主要是貧困大學生,國家也出臺了統(tǒng)一制定的資助幫扶的政策,并不斷增強資助幫扶的效果,但是資助幫扶工作的開展首先要做好貧困大學生的認定工作。目前在很多地區(qū)的高職院校在貧困生認證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表現在認定標準不統(tǒng)一、認定方法較為籠統(tǒng)上,同時高職院校的貧困生認定工作開展缺乏專業(yè)的人員進行指導與解釋,也導致一些非貧困生領著貧困金,而真正的高職院校貧困生卻沒有獲得國家政策的資助與幫扶,這也不利于貧困大學生的資助幫扶工作開展。目前高職院校認定貧困生的方法較為簡單,主要是由大學生的生源所在地開具相應的貧困證明,然而不同地區(qū)之間的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同,貧富差距也相對較大,所以在貧困的劃分標準上自然存在不統(tǒng)一的問題。不同地區(qū)的機關工作人員思想意識也不同,所以高職院校的資助幫扶貧困人員對學生的貧富狀況不了解,在辨識學生貧富情況時存在較大的難度。一些經濟較為發(fā)達的地區(qū),可能貧困生的生活條件等同于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非貧困生的條件,因此在貧困生認定與等級劃分上還需要有統(tǒng)一的標準來進行規(guī)范,而不應采用簡單的認定標準來判定。
高職院校貧困大學生通常會以提交申請書的方式來申請貧困資助,而評定人員則會依照學生交上來的申請書材料等來判定是否給予其貧困資助。但是結合現階段高職院校的助學金管理與發(fā)放現狀來看,高職院校對貧困資助條件的概念描述與實際的操作標準存在不統(tǒng)一的問題,認證標準的明確度和清晰度還存在一定的差異。
因此,高職院校對貧困大學生評定的實際操作統(tǒng)一認定標準的難度也相應地加大了,為此導致部分高職院校的領導人員在開展具體的貧困生認定工作時,會優(yōu)先考慮那些成績比較優(yōu)秀的學生。部分學校管理者或許會從學生的家庭情況來判定,但是在實際的資助條件方面描述得比較模糊。貧困生認定的可操作性較低,容易使不公平的貧困生認證情況出現,影響貧困生認定的公平公正,不利于高職院校貧困生資助幫扶政策的有效實施。
專業(yè)的貧困生資助幫扶工作開展關系到貧困生個人的實際經濟利益,該項工作主要是為貧困大學生提供資金等服務的,資金會具體劃撥到大學生賬戶上。我國教育部門、高校內部機構為此建立了專門的貧困大學生資助幫扶政策的服務中心,然而該部門在實際工作上面臨著專業(yè)、專職評定人員相對較少的局面。很多高職院校在進行貧困大學生的貧困金評定以及大學生助學金評定上,主要將助學金的評定工作交給了班級,為此導致該項工作開展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如交給班級管理,那么助學金的實際負責人則是班級輔導員、班主任,而他們通常具有多種資助幫扶之外的工作,在核實學生實際家庭情況方面,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問題。大多數情況下,他們評判貧困生的標準主要是根據學生提供的證明材料、經驗,甚至有些班級直接將貧困生名額交給學生自己來選擇,這樣造成實際評定的質量無法保障,容易造成國家助學金資源的浪費,不利于資助幫扶工作的有效開展。
國家和學校是大學生資助幫扶的主體,助學金的數額有限,在一定程度上無法滿足貧困大學生資助幫扶工作的需求。但是從社會的角度來看,社會對捐資助學的認識還有待完善,部分企業(yè)對名牌高校設立了形式豐富的助學金,但是部分高校卻沒有獲得企業(yè)的助學金捐贈。
從高職院校的獎助學金評定工作的現狀來看,在貧困生資助幫扶方面存在思想教育脫節(jié)的問題,容易對貧困生的資助幫扶工作帶來消極的影響,一些貧困生自身缺乏感恩意識,認為他們的資助是應得的,獲得了助學金覺得是心安理得,對國家和社會缺乏感恩意識。部分大學生的誠信意識不足,在確定受助貧困生時通過票選的方式來實現,一些學生為了獲得助學金則承諾受助以后請客吃飯,這種行為導致貧困助學金的工作風氣變差;一些貧困生在獲得了助學金以后沒有做到勤儉生活,而是肆意地揮霍和浪費,這種現象的出現與高職院校在對貧困生進行資助幫扶時僅僅進行了物質上的資助,而缺乏從思想上對貧困生進行“幫扶”,沒有跟蹤關注受助的貧困大學生,沒有做好受助貧困大學生后期的誠信、感恩、勵志教育工作,因此無法有效提升貧困大學生的綜合素質。部分院校在貧困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方面,主要是通過輔導員、班主任談話等方式,難以走進受助大學生的內心世界,因此思想教育的效果比較差。
高職院校在開展貧困大學生的資助幫扶工作時,要注意到貧困大學生不但具有較為沉重的經濟負擔,而且還面臨著沉重的精神負擔。部分貧困大學生不愿意提及自己的家庭,會由于經濟條件而產生自卑等心理,甚至部分貧困大學生選擇放棄貧困資助。一些貧困大學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改變家庭貧困的經濟狀況,但是急于求成的心理也使受助貧困大學生的心理承受壓力增加,不利于他們的身心健康??傊毨Т髮W生的心理壓力大于他們所承受的經濟壓力,而高職院校在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還有待提升。
在選擇資助對象時,學校要多方面收集信息,了解學生的家庭貧困狀況。在評定資料時既要有“家庭貧困證明”、“個人申請表”、“家庭情況調查表”,班主任還要進一步了解學生真實的家庭情況,并邀請學生代表、班干部代表、任課教師等參與民主評議會,在貧困生認定上要科學、規(guī)范,貧困生認定的過程也應接受廣大師生的監(jiān)督。另外,還應對貧困生建立動態(tài)管理的檔案信息,定期或不定期的進行調查摸底、座談訪問,及時了解貧困生家庭的經濟狀況,結合實際情況來對貧困生檔案進行調整。
高職院校應結合學生的具體情況來采取資助幫扶的形式,要將助學金的使用要求區(qū)分開來,助學金的評定條件是家庭貧困的狀況,是資助性質的,如果助學金對學生形成自立自強的精神存在不利之處,應適當地減少。學校應為貧困生提供勤工助學的崗位,給學生鍛煉以及取得勞動報酬的機會。另外,學校還可以結合國家出臺的政策,幫助貧困大學生辦理無息貸款、低息貸款,幫助他們減輕經濟壓力。
為了將社會力量融入到助學幫扶機制中,相關部門可以對那些給貧困大學生提供資助的企業(yè),出臺稅收減免政策以及社會榮譽,表彰社會力量助學的典范。高校也應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參與助學活動,繼而形成相關部門、學校、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多元化貧困大學生資助體系和助學幫困制度機制。
高職院校的教師應注意從思想上對貧困生進行引導,提供政治教育與精神幫扶,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引導他們正確對待自己所處的貧困狀態(tài),激勵他們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人生,并幫助他們進行自我調適,敢于直面貧困。教師要加強對貧困生的心理健康輔助、疏導,建立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檔案,加強心理健康跟蹤。另外,學校還應加強貧困生的誠信教育與感恩教育,教育他們自立自強,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意識與勞動意識,心存對國家與社會的感激,讓他們具有知恩圖報意識。
高職院校貧困大學生的資助幫扶工作的開展,應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參與到幫扶工作中來。同時還要針對貧困大學生資助幫扶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和分析,及時制定有效的解決策略,提升資助幫扶貧困大學生的效率。另外,采取多種多樣的措施來提升貧困大學生的思想意識,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現物資幫扶、精神資助的統(tǒng)一,從而進一步增強高職院校貧困大學生資助幫扶工作的實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