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萌
魯東大學
漢語復雜的一個原因就是其有復雜的補語體系,這一點在漢語動結式的內部結構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動結式是一種復合謂詞結構或動補結構,這種結構由一個表示動作的動詞和一個表示狀態(tài)變化的結果補語構成,結果補語可以是動詞或形容詞。最早發(fā)現(xiàn)這一語言現(xiàn)象的學者是呂叔湘(1942),他注意到了這種語言現(xiàn)象的存在,但并沒有提出動詞補語之類的說法。最早給漢語動結式下定義的是王力(1943),他把這種語言現(xiàn)象定義為“使成式”,這個定義的提出,對后面的研究影響頗深?!皠咏Y式”這個詞語最早在呂叔湘(1980)的《現(xiàn)代漢語八百詞》中出現(xiàn),他講到“有兩種短語式動詞需要特別提一下:一類是主要動詞加表示結果的形容詞或動詞,可稱為動結式;一類是主要動詞加表示趨向的動詞,可叫作動趨式?!弊赃@兩位先賢開拓了對動結式的研究之路后,對此研究的熱度未曾遞減。許多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漢語動結式進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本文試圖梳理分析先前的研究,旨在對其進行總結,為將來的研究提供參考,推動漢語動結實式的研究不斷向前發(fā)展。
近年來,從詞匯方面對漢語動結式進行研究的學者主要有李亞非,黃正德,鄭禮珊和王曉慶等。
李亞非(1990)在漢語動結式復合詞的語序方面,提出了較為明確和系統(tǒng)的看法。最具影響力的觀點屬“時間臨摹條件”,他認為動詞在表層線性順序上必須直觀地反映其所指代的事件間的時間關系。那么可以得出結論:行為動詞一定處于表結果的動詞前面。雖然大多數(shù)漢語動結式符合“時間臨摹條件”,但仍有特例。如“現(xiàn)代化”、“老齡化”、“美化”等,這些復合謂詞的構成順序依次為結果、行為或活動,故這些不遵守“時間臨摹條件”。
動結式復合詞的生成方式一直未達成統(tǒng)一意見,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屬詞匯說和句法說。詞匯說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黃正德和鄭禮珊(1994),他們認為在詞庫中通過運用一系列形態(tài)規(guī)則派生成動結式復合詞,且在該復合詞中,第一個動詞為核心詞,但持該說法的顧陽卻認為第二個動詞處于核心地位。句法說以石定栩(1994)和鄒科(1995)為代表,在他們看來動結式復合詞是在句法中產生的,是具有詞的特性的句法結構。這兩種說法都有一定的道理,故動結式復合詞的構成方式不止一種,以及該復合詞中哪個動詞處于中心地位仍難以準確地確定。
漢語動結式復合詞中兩個動詞都是什么類型的?學者王曉慶(2014)從形態(tài)學角度給出了回答,她強調“從漢語事實上來看,所有動結式復合詞的第一個動詞都是一個自由的動詞詞根或語素,但對于第二個動詞可以是自由詞根或粘著詞根。”這位學者很好地概括了漢語動結式復合詞的語素構成,從她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大量的同形不同義的語素存在于漢語詞庫中。
在句法層面對漢語動結式的研究主要包括對漢語動結式的結構中心和動結式的及物性與不及物性的討論,以及運用小句理論所作的句法分析等。
早期學者們張志公(1952)、朱德熙(1952)和丁聲樹(1961)等一致認為漢語動結式屬于一種主從式的向心結構。隨著這方面研究的推進,許多學者對此提出了質疑并形成了新的看法。基于布龍菲爾德的向心結構理論,李臨定(1984)講到漢語動結式的結構中心在“偏”而不在“正”,即在第一個被補充的動詞上,而非在補語上。。范曉(1985)通過成分擴展法提出了和傳統(tǒng)觀點類似的觀點。宋文輝(2004)的觀點,漢語動結式中,具有實際意義的及物行為動詞屬于句法結構的核心,該行為動詞具有決定動結式所屬范疇的形式特點。這些論證是片面的,有的只關注了形式特征,有的只關注了語義特征,而真正的核心需同時具備這兩方面的特征。
朱德熙(1982)提到,漢語動結式和動詞并無兩樣,因為它也有及物和不及物的差異。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即使一些漢語動結式的第一項是不及物動詞,但整個動結式卻是及物的,如“哭啞”、“哭紅”等,還有一種情況是雖然一些動結式中的主動詞是及物動詞,但整個動結式卻是不及物的,如“洗累”和“讀糊涂”等,從這點可以看出動結式的及物性于其第一個動詞的及物性并無直接關系。
Hoekstra的小句理論在漢語動結式的研究中,極具影響力,主張該理論的學者有Sybesma、Zhang和彭國珍等。這些學者認為漢語動結式中的第一個行為動詞表無范圍、無終點和無狀態(tài)的行為,后需接上結果小句來對其前的動詞作一系列限定。玄玥(2017)的觀點同前所述,但她認為結果補語是體現(xiàn)動詞完結狀態(tài)的一種功能范疇。彭國珍(2012)指出結果補語小句不含時態(tài),其中的名詞性成分要想獲得格需移出,且結果補語也需移出以便于與其前動詞組合然后受屈折性成分的管轄和約束。小句理論這種句法分析法在語法界褒貶不一,因其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像它把動結式的述語成分視為結構核心,依據(jù)生成語法的基本觀點,結構核心是其結構的語法特征的決定者,但許多例子證明小句分析法里的結構核心并不能決定動結式的特征。
從語義角度對漢語動結式的研究集中在漢語動結式的語義分類、語義指向以及對動結式的認知語義研究。
對于漢語動結式的語義分類,范曉(1985)認為結果補語表示的語義可被分為四類,一表示動作的趨向,二表示動作的情貌或態(tài),三表示動作的結果,四表示動作的程度。王紅旗(1996)在此研究基礎上,將漢語動結式的結果補語的語義進行了新的分類,分別為評價補語、狀態(tài)補語和結果補語。之后馬真和陸儉明又把漢語動結式的語義分為自然結果的出現(xiàn)、預期結果的出現(xiàn)、預期結果的偏離和非理想結果的出現(xiàn)。這些學者注意到了動結式的語義差異,并對其進行分類闡釋,推動了漢語動結式的語義研究不斷向前發(fā)展。
語義指向分析法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在我國出現(xiàn),并吸引了眾多研究者的注意。最開始是呂叔湘先生(1986)運用此方法分析了動補結構,他講到補語和主語或賓語有語義聯(lián)系。宋文輝(2004)基于語義指向分析法對漢語動結式的配價問題進行了分析,按照他的觀點,“動結式前項的配價和動詞性結構整體的配價一致,即前項成為結構體的配價決定者?!睏顗翮?015)講到動結式的前后兩項是在語義上是相互獨立的謂語,并將動結式分為同指稱型和交叉指稱型。不難看出越來越多的學者對漢語動結式進行語義指向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研究成果。
隨著對漢語動結式在語義指向角度研究的不斷推進,沈家煊(2004)和宋文輝(2004)運用認知語義學的框架對漢語動結式的語義進行了探討。他們認為,作為構架事件的主事件和與之有聯(lián)系的副事件共同組成動結式所表示的復雜事件,且該復雜事件屬于抽象的和隱喻性的運動事件。張婧嫻(2019)對漢語動結式中的假賓語進行了認知語義研究,研究發(fā)現(xiàn)漢語動結式里的假賓語總是指代具體的和概念自主的事物。這些研究和以往的研究相比,角度新穎,思路是整體式的,但其忽略了動結式句法表現(xiàn)的多樣性。
本文主要從詞匯、句法和語義三個層面對漢語動結式的研究進行了簡要的回顧和分析,從以上研究現(xiàn)狀來看,漢語動結式的研究成果豐碩,但仍存在以下問題。
第一,這些研究都集中在詞匯、句法和語義三個層面,后兩個層面的研究尤其居多,從語用角度對漢語動結式的研究較為罕見,缺乏系統(tǒng)深入的語用層面的研究。第二,以上對漢語動結式的研究大多是單角度的,而動結式是韻律、詞匯、語義、句法和語用等多方面的特征相互作用的產物。從而要想對其全方位認識,對動結式的研究最好綜合多個角度展開。第三,研究得出的結論有局限性,并不能解釋所有漢語動結式例子。第四,漢語動結式的分類混亂,無統(tǒng)一標準,分類瑣碎,缺乏系統(tǒng)化的分類。學界推薦從句法和語義互動的角度劃分漢語動結式的類別,因為這種分類方法可以區(qū)別某些特殊的動結式。最后,缺乏動結式的對比研究。在以上的大多數(shù)學者看來,動結式是漢語中的特殊句法結構,所以他們的研究幾乎都圍繞著對漢語動結式展開,沒有將漢語動結式與其它語種的動結式做比較,尤其沒有與漢語類似的語種的動結式進行對比研究。那么相關的研究結果適用面就變得有限,實踐意義也會縮小。希望以后的研究能克服這些局限性,力爭對漢語動結式有全面系統(tǒng)的認識。
注釋:
1.石慧敏.2011,漢語動結式研究綜述對外漢語研究,151-166.
2.王曉慶.2014,論現(xiàn)代漢語中的“詞”及動結式復合詞[J].現(xiàn)代語文(語言研究版),No.552,58-62.
3.宋文輝.再論現(xiàn)代漢語動結式的句法核心[J],現(xiàn)代外語,2004:5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