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磊/江蘇旅游職業(yè)學院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指出要努力建構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掇o?!芬粫袑趧咏逃亩x是:“德育內容之一。使受教育者樹立正確的勞動觀點和態(tài)度,養(yǎng)成勞動習慣的教育。主要內容是:懂得勞動在歷史發(fā)展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偉大意義,勞動是公民的義務和權利;熱愛勞動和勞動人民,養(yǎng)成勞動習慣;樹立學習是學生的主要勞動的觀點?!笨梢哉f,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關于“勞動教育”的定義和討論就沒有停止過,張鵬飛、高盼望等人就國家的勞動教育政策做過一番梳理,總結出我國勞動教育政策經歷了“促進工農業(yè)生產,服務思想改造,助力現代化建設和彰顯個體價值”四個歷史階段。從而發(fā)現了我國勞動教育政策的變遷大致沿著“從注重生產勞動向注重腦體并重轉變,從注重國家需要向注重個體發(fā)展轉變,從注重單一技能向注重綜合素養(yǎng)轉變”的態(tài)勢發(fā)展。2020 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 見》(以下簡稱《意見》),就堅持立德樹人教育方向、加強新時代勞動教育進行了整體規(guī)劃與設計。2020年7月7日,教育部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意見》,加快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yǎng)的教育體系,組織研究制定了《大中小學勞動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綱要》規(guī)定,勞動教育的內容主要包括日常生活勞動教育、生產勞動教育和服務性勞動教育三個方面,同時指出勞動教育途徑要注重課內外結合,在開設勞動教育必修課的同時,還要在課外校外活動中安排勞動實踐。根據《綱要》內容,高職院校的學生對于勞動的看法、實際做法如何,以及高職院校自身在場地、課程、師資、經費等方面配備的如何,值得探討一下。
勞動教育的對象為在校學生,因此本研究的對象為高職院校的在校學生。筆者在揚州的兩所高職高專院校選取學生659人,其中男生379人,女生280人。
根據《綱要》內容編制調查問卷,并進行發(fā)放,回收問卷后對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得出有關結果進行總結。本次問卷從性別、年級、專業(yè)、生源地、父母文化程度等方面將學生加以區(qū)分,使樣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調查結果能夠反映當前揚州地區(qū)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的現狀。
本次問卷發(fā)放對象中,一年級學生285人,占比43.2%,二年級學生249人,占比37.8%,三年級學生125人,占比19%。文科生428人,占比64.9%,理科生231人,占比35.1%。來自農村的學生有347人,來自城市的學生有312人,分別占總人數的52.7%和47.3%。其中,獨生子人數占到了56.26%。在父母受教育程度方面,本科及以上的人數占到了12.8%,大專人數占到了22.3%,高中/中專人數占到了48.6%,初中人數占到了11.4%,小學人數占到了4.9%。
1、在校高職高專學生的勞動觀念調查
在被問到當前自己及周圍同學的勞動觀念如何時,僅有15.7%和21.6%的學生選擇了“很強”和“比較強”,而選擇“比較淡薄”和“很淡薄”的學生占到了62.7%。在被問到當前持有的勞動價值觀時,82.7%的學生認為“勞動實現了自己的個人價值”,85.8%的學生認為“勞動既幫助了他人也奉獻了社會”,也有70.3%的學生認為“通過勞動獲取報酬滿足了自己的需要”,有24.1%的學生認為“如果能達到目的不一定需要勞動”。在被問到自己在將來找工作時會注重什么時,65.3%的學生認為最注重的是工資待遇,而只有15.7%和10.2%的學生認為會考慮“和自己的專業(yè)對口”或者“自己感興趣的”職業(yè)。最后,在被問到畢業(yè)后最想去的單位時,63.9%的學生表示想去“事業(yè)單位”,23.5%的學生表示想去“企業(yè)”,僅有12.6%的學生想去“鄉(xiāng)鎮(zhèn)基層單位”。
由此可以看出,目前部分在校高職學生的勞動觀念較為積極,愿意主動承擔或從事勞動工作,但大部分學生的勞動觀念相對淡薄,對勞動的主觀意識不夠強,且?guī)в休^強的功利性,即比較傾向于有報酬的勞動,畢業(yè)以后的工作方向也注重工作的體面性、穩(wěn)定性以及較高的社會地位。
2、在校高職高專學生的勞動現狀調查
在被問到是否會主動做家務時,36.9%的學生表示“會”,而有63.1%的學生表示“不會”。在被問到會在什么情況下打掃宿舍衛(wèi)生時,有26.7%的學生表示會“主動去做”,有52.8%的學生表示“學校有檢查或者室長要求時會做”,有15.2%的學生表示“沒人叫就不做”,還有5.3%的學生表示“無論如何都不會做”。在被問到暑假是否有必要進行社會實踐或兼職時,有58.4%的學生表示“有必要”,有28.3%的學生表示“無所謂,可參加也可以不參加”,而有13.3%的學生表示“完全沒必要”。
由此可見,在校學生大部分學生會主動積極的做事,能夠意識到勞動活動的重要性,但有部分學生缺乏對社會實踐勞動的重要性。經過簡單的交叉對比分析發(fā)現,“來自城市”的學生以及“獨生子”學生中,有超過一半的學生勞動積極性不強,這部分學生的勞動態(tài)度整體比較消極。
3、高職院校的勞動課程設置、實踐活動以及師資配比情況調查
在被問到學校是否獨立開設勞動教育課(包括勞動安全、勞動法規(guī)等)時,37.8%學生表示“有”,而62.2%的學生表示“沒有”。在被問到學校是否在校內和校外安排勞動實踐活動(勞動實踐周、集體勞動活動等)時,72.8%的學生表示“有”,27.2%的學生表示“沒有”。在被問到學校是否在校園文化中強化勞動文化(如植樹節(jié)、學雷鋒日、勞動節(jié)等)時,42.6%的學生表示“有”,57.4%的學生表示“沒有”。在被問到學校是否為本專業(yè)提供了實訓場地及配備了專職教師時,72.4%的學生表示“有”,27.6%的學生表示“沒有”,其中經過交叉分析后發(fā)現,表示“有”的學生所學專業(yè),基本為該校特色或者王牌專業(yè)。最后,在被問到如何看待學校組織的集體勞動或實踐活動時,34.6%的學生認為這是“幫著學校做事情”,48.2%的學生認為這是“正常的勞動實踐”,還有17.2%的學生表示“不知道,跟著做就行”。
由此可見,有些院校對勞動教育課的認知還不夠深刻,沒有從根本上將勞動教育“立”起來,課程體系設置的不完善、實踐活動的不完整、場地師資的不健全,都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學生勞動觀念的缺失以及勞動本能的退化。
以上調查結果表明,當前該地區(qū)高職院校學生大部分學生的勞動觀念較為淡薄,但這部分學生里也認為勞動是可以實現其自身價值的,即便是從個人角度出發(fā)認為可以通過勞動獲取相應報酬。由此可知目前的勞動教育存在著較多的問題。首當其沖的就是勞動的功利化,當前大部分學生認為有利可圖的勞動才是可以從事的,這是勞動意識的偏差;其次,現代家庭獨生子女較多,生活水平也相對較高,嬌生慣養(yǎng)導致學生在家不勞動,在校就不會勞動,主動勞動不可能、被動勞動還會心生不滿;最后,學校在勞動教育方面的不足,學生勞動技能得不到鍛煉,專業(yè)知識得不到實踐,會讓學生更加誤以為勞動不是一個學生該學的必修課,是次要的,甚至會認為勞動是學校要求自己幫著做事情。
勞動作為生產力的表現形式,它必然反映了所代表的經濟和政治制度。而勞動又是一切教育形式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是人實現全面發(fā)展的手段。在我國,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明確了勞動教育的社會主義方向:1953年,中國共產黨提出了“教育為生產服務,教育為工農服務”的方針,1958年,黨又提出了“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1985年,黨中央又明確了“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的根本方針。因此,作為學生,樹立社會主義勞動觀,有助于洗刷自己不勞而獲的思想,也更加有助于自身的全面發(fā)展。
對于學校而言,要提升對勞動教育的重視程度,將勞動教育納入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首先,要獨立開展勞動必修課。《綱要》明確指出,職業(yè)院校開設勞動專題教育必修課,不少于16學時;主要圍繞勞動精神、勞模精神、工匠精神、勞動組織、勞動安全和勞動法規(guī)等方面設計,如學習“勞動經濟學”,使學生掌握勞動力供給、勞動力需求、就業(yè)、工資、人力資本投資、失業(yè)、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知識;學習“勞動關系學”,可以讓學生知道勞動關系的歷史和理論、類型和模式、環(huán)境因素,以及國際勞工標準等方面的知識。其次,要豐富學生校內外實踐的渠道。職業(yè)院校應利用好寒暑假的時間,積極開展校內外活動,可結合本校專業(yè)特色和市場需求,依托校企合作的資源,引入內涵豐富的勞動教育活動,學生可在其中增強勞動意識、強化勞動責任感。最后,加強師資配備,除了配備以專為主、專兼結合的勞動教育教師以外,還要加大對各專業(yè)實訓室的投入,這樣學生才能夠學以致用,切身體會到知識的可用性和勞動的有趣性。
在本次調查中,學生家長的受教育程度雖參差不齊,但不可否認的是不論他們的價值觀念、道德品行如何,家長的言傳身教對學生的影響是學校和社會無法比擬的。因此,一方面家長要轉變教育觀念,認識到教育不僅是學校的責任,自己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同樣舉足輕重,要明白學生不僅要成才,更要成人;另一方面,家長要身體力行,對自己做過的事情要檢點反省,對學生起到示范榜樣作用,讓學生多做勞動,多讓學生體驗勞動,這樣才能將勞動意識更直觀、具體的傳達給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