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鳳
100多年前,安徽都督柏文蔚不會想到,自己租住的這幢環(huán)龍路老漁陽里2號(今上海市南昌路100弄2號)的“柏公館”石庫門,因為給同鄉(xiāng)好友陳獨秀居住,在一個世紀后,與霞飛路新漁陽里6號(今淮海中路567弄6號)石庫門,同被認定為中國共產黨的發(fā)源地、中共創(chuàng)建初期的重要活動場所。
40多年前,上海市民趙文來也不會料到,自己因為住進老漁陽里2號,這幢普通的石庫門,而成為“名人”,眾多來到這里的瞻仰者,在緬懷紀念陳獨秀和《新青年》的同時,還獲知了“漁陽老趙”。
新文化“旗艦”
發(fā)生在老漁陽里2號的故事,距離今天已經一個世紀了。
那是20世紀20年代,上海租界林立,石庫門這種別具一格的里弄住宅,是老上海的縮影。位于法租界的老漁陽里2號,是一幢典型的一樓一底的石庫門房子。門楣上方是一個A字三角形石雕,布局精巧,整潔干凈。
1920年2月中旬,陳獨秀乘外國輪船到達上海,3月初,他搬到這里居住,新文化運動的“旗艦”——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新青年》自然跟著他回來了,原本冷冷清清的柏公館也一下子熱鬧起來,李漢俊、李達、沈雁冰、陳望道等新青年匯聚在這里,可謂“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轉眼夏天來了,季風也給上海帶來了雨水。1920年6月的一天,毛澤東和彭璜、李啟漢等人跟隨李中走進了老漁陽里2號,見到了陳獨秀。其實1918年,毛澤東在北京大學圖書館當佐理員時,學長陳獨秀就常來他這里借閱書刊。幾十年后,毛澤東依然念念不忘,“他給我的影響也許比那里任何人所給我的都大?!?/p>
在與毛澤東會見的6月里,陳獨秀在老漁陽里2號與李漢俊、俞秀松、施存統(tǒng)等人開會商議,決定成立黨組織,還起草了黨的綱領。同年8月,在共產國際代表的支持和推動下,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在老漁陽里2號《新青年》編輯部正式成立。從此,古老的中國大地上有了共產黨。
關于老漁陽里2號紅色遺址的確認,還需追溯到1951年。
為慶祝建黨30周年,黨中央委托上海市委尋找中共一大會址及相關史跡。中共一大會址是周佛海妻子楊淑慧指認和相關方面考證而確定的。同樣,老漁陽里2號也是經楊淑慧指認和相關人員考證而確定的。
“陳獨秀先生的家,也就是《新青年》編輯部,我在那里住過。當年開會(中共一大)時,陳獨秀在廣州,這里只有他夫人高君曼帶著兩個孩子住在樓上。開會期間,李達、王會悟夫婦還住在這里,我和周佛海結婚后也住過這里的亭子間,所以印象深刻。我記得是在法租界老漁陽里2號?!睏钍缁刍貞洝?/p>
1951年10月,中共上海市委決定,將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確定為“一館”,老漁陽里2號確定為“二館”,博文女校確定為“三館”,三處中共史跡聯(lián)合組成上海市革命歷史紀念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這一開天辟地的歷史大事。趙文來曾聽老居民說過,當年這三處紀念館是有解放軍站崗守護的。
因住房困難結緣
“漁陽老趙”是趙文來的網名。初夏,一個風雨交加的下午,他在隔壁1號的“瑞金初心會客廳”里,講述了他與老漁陽里2號結緣的故事。
能榮幸地住進老漁陽里2號,首功當屬趙文來的妻子。她當年是上海文化局下屬單位的職工,這里原本是單身職工的宿舍。
1978年,妻子懷孕了,此時,趙文來夫妻和他的父母擠住在自忠路一間10平方米不到的窄小陋房中。為解決他家的住房困難,妻子單位另行安排單身職工的住處,將老漁陽里2號底樓的前廂房和客堂間分配給了他家。居住這里是有前提條件的:不能擅自改動房屋結構,東面墻上懸掛的漢白玉銘牌不能移動,門外墻上的大理石銘牌同樣要保管好。如此規(guī)定,不禁讓今天的人們平添幾分敬意,當初相關方面在革命文物保護上是有責任意識的。
老漁陽里建于1912年,是典型的舊式里弄,有8幢磚木結構兩層樓石庫門房子。老漁陽里2號是一幢坐北朝南的房子,20世紀60年代初,這里成為文化局、儀表局、盧灣區(qū)糧食局和環(huán)衛(wèi)局的用房,住進了4戶人家。1978年趙文來住進來時,老漁陽里2號尚存兩扇實心黑漆木門,花崗石的門框,門框兩側上方還有兩塊石雕,但是三角門楣已經不存在了。外墻是水泥砂漿的,當時整條弄堂里的百葉窗,就數(shù)他居住的前廂房保存得最好。到他家被置換時,這處被居住了一個世紀之多的老房子,原來上下層之間的木雕花紋大多已經朽爛,墻壁也多處剝落酥松了。
每每提到搬遷至此,趙文來都十分感慨,因為在當時,上海市民住房普遍逼仄的情況下,他們家能住進這里,是件非常惹人羨慕的事。當然,趙文來也很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機會,住得認真仔細。
他常常凝視銘牌上金色的繁體字,“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決定成立中央工作部,領導當時黨的日常工作。一九二一年——二三年,中國共產黨中央工作部在這里辦公。毛澤東同志也曾一度在這里工作?!备屑ぶ橐灿腿欢?947年出生的趙文來是窮人家的孩子,父母共生育了11個孩子,由于窮困,他上面的10個哥哥姐姐都因饑餓和疾病夭折。父母對他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幸虧解放了,你才得以活下來,我們都要感謝共產黨、感謝新中國?!弊∵M老漁陽里2號的10多年后(當時的后廂房也被分配給了趙文來家),享受到改革開放紅利的他,更覺得唯有以努力工作積極奉獻來報答黨和國家。
趙家夫婦上班、孩子上學時,家中只有老父親一人,當時常有人尋蹤前來參觀,憨厚的老人從不拒絕,總是讓人們參觀,樂意滿足來人要求合影的意愿。趙文來退休后,自然地接替了老父親的“工作”,儼然成為老漁陽里2號、自己家的義務接待員和講解員。
漁陽老趙講漁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