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自傳叢書為例"/>
慕江偉
南京大學
20世紀自傳在中國的繁榮,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那就是出版業(yè)的引導。如果細致考察30年代前后作家自傳的出版,就會發(fā)現(xiàn)“30年代作家的自傳寫作與雜志、出版社的約稿有很大關(guān)系”?!墩撜Z》《人間世》《宇宙風》等雜志都是這一時期自傳發(fā)表的陣地,一批自傳叢書也推出了當紅作家的系列自傳。隨后,受戰(zhàn)爭和政治影響,作家自傳寫作出現(xiàn)了沉寂期和缺失期。黃金時期的再次到來始于1978年創(chuàng)刊的《新文學史料》。該刊以發(fā)表“五四”以來我國作家的回憶錄、傳記為己任,截至1989年,共發(fā)表九百五十余篇作家回憶錄。以此為基礎(chǔ),人民文學出版社推出了“新文學史料叢書”和“名家自述叢書”。90年代以來,受市場經(jīng)濟以及大眾文化的影響,出版社紛紛推出多種現(xiàn)當代作家自傳叢書,成果蔚為大觀。不同于80年代自傳的主力軍是現(xiàn)代作家的情況,當代作家開始逐漸出現(xiàn)在90年代以來的作家自傳叢書中,并呈現(xiàn)出增多的趨勢,“在圖書市場中展現(xiàn)出堅挺的身影”。本文選擇“當代作家自白系列叢書”“紅罌粟叢書”之“女作家影記”“老三屆著名作家回憶錄”“當代名家自述人生”“文學回憶錄”等自傳叢書,著重討論出版社在當代作家自傳出版中所扮演的角色。
現(xiàn)代作家自傳在20世紀30年代進入繁盛期,出現(xiàn)了一大批作家自傳,如《創(chuàng)造十年》(郭沫若)、《我的小傳》(茅盾)、《我的自傳》(王獨清)等,但以叢書形式出版的僅有邵洵美主編的一套殘缺的“自傳叢書”。新時期以來當代作家自傳則多以叢書形式出版。自傳叢書地位的凸顯,加快了作家自傳的出版,并在融入出版社策劃理念的過程中,進而形成不同類型的出版策略。從當代作家自傳叢書的出版現(xiàn)狀來看,可以歸納為四種類型:
第一類是呼應(yīng)出版策劃。團結(jié)出版社1996年推出了一套由從維熙主編的“當代作家自白系列”,包括《我是從維熙:從維熙自白》《我是王蒙:王蒙自白》《我是馮驥才:馮驥才自白》《我是劉心武:劉心武自白》《我是劉紹棠:劉紹棠自白》《我是蔣子龍:蔣子龍自白》6 種。該叢書的出版與團結(jié)出版社于1996年至1998年出版的“世紀風鈴叢書”是相互補充的。與前者不同,后者主要匯集了現(xiàn)代作家自敘,不過內(nèi)容都是編者從作家著作或函札的自序部分剪輯而來的,缺乏創(chuàng)新性。1998年女作家鐵凝主編的“女作家影記”,有《遲子建影記》《池莉影記》《陳染影記》《舒婷影記》《鐵凝影記》等9 位女作家的影記。叢書策劃人之所以要出版“女作家影記”,是為了呼應(yīng)前期出版的一套女作家作品叢書。因為1995年第四屆世界婦女大會在中國召開之際,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由王蒙主編的女作家作品系列叢書,其中收錄了“22 位活躍在當今中國文壇的青年女作家的小說和報告文學”,叢書出版之后不但受到海內(nèi)外讀者的歡迎,還連獲各種大獎。
第二類是呼應(yīng)歷史事件。1998年適逢知青上山下鄉(xiāng)運動三十周年,紀念活動和相關(guān)研究一時間在全國異常火熱。吉林人民出版社提前向全國11 位有知青經(jīng)歷且創(chuàng)作活躍的作家約稿,推出了“老三屆著名作家回憶錄”叢書,包含張抗抗的《大荒冰河》、范小青的《走不遠的昨天》、肖復興的《觸摸往事》、葉廣芩的《沒有日記的羅敷河》、畢淑敏的《在印度河上游》、葉辛的《往日的情書》、王小鷹的《可憐無數(shù)山》、陸星兒的《生是真實的》、賈平凹的《我是農(nóng)民——在鄉(xiāng)下五年的記憶》、陳建功的《十八歲面對侏羅紀》、趙麗宏的《在歲月的荒灘上》。叢書旨在通過作家個人的視角重新回顧并審視那段歷史對個體命運的影響。
第三類是滿足大眾閱讀。時代文藝出版社2009年推出了包括《梁曉聲自述人生》《畢淑敏自述人生》《葉兆言自述人生》《蔣子龍自述人生》《王蒙自述人生》《張抗抗自述人生》《曹乃謙自述人生》《葉永烈自述叢書》在內(nèi)的“當代名家自述人生”叢書,叢書選擇的8位作家年齡跨度比較大,有出生于30年代的王蒙,也有出生于50年代末的葉兆言,以此來突出當代作家在文學之路和生活感悟方面的差異性,為讀者閱讀提供選擇。
第四類是記錄文學記憶。廣東人民出版社2017年開始推出系列當代名家“文學回憶錄”,包括已出版的《張煒文學回憶錄》《劉心武文學回憶錄》《蔣子龍文學回憶錄》《王躍文文學回憶錄》《殘雪文學回憶錄》《張抗抗文學回憶錄》《葉辛文學回憶錄》《劉醒龍文學回憶錄》《宗璞文學回憶錄》《陳忠實文學回憶錄》《王蒙文學回憶錄》和未出版的《馮驥才文學回憶錄》《賈平凹文學回憶錄》《王安憶文學回憶錄》等。叢書出版目的正如主編陳思和所言:“意在為研究二十世紀下半葉的文學提供第一手的資料,收錄當代作家有關(guān)文學創(chuàng)作的回憶與反思,以及在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上對人生、社會和歷史諸問題的思考。這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選題。四十年的文學道路和人的歷史,將在這里‘立此存照’,給當下一個見證,給未來一份信史,也給廣大讀者提供了一個多維度認知作家的好讀本?!?/p>
作家自傳的寫作,也是一種自我的內(nèi)省行為。當代作家自傳叢書為適應(yīng)市場需求和契合大眾讀者對作家生活、寫作及其思想的“好奇心”與“窺探欲”,內(nèi)容設(shè)置不僅僅局限于陳述作家的文學成長之路,還偏向于家族史、童年記憶、情感故事、家庭生活、游歷心得、生活感觸、最難忘的人等諸多比較私密話題的書寫,只不過在具體叢書中會有不同側(cè)重。
“當代作家自白系列”6 部自傳主要圍繞著作家的童年或青少年記憶、情感生活、文學創(chuàng)作談、人生思考、游歷見聞、苦難反思等展開,其中最為精彩的部分是關(guān)于童年、情感、苦難的表達。作家選擇散文筆法描寫童年時代的溫馨畫面,又通過講述與家人之間、師生之間、同事之間、朋友之間的故事,多側(cè)面地展現(xiàn)自我情感的復雜性與豐富性。對政治運動的苦難經(jīng)歷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批判過程,作家寫得極具感染力,敘述中夾雜著他們對時代社會的復雜情感,有抱怨、有憤怒,也有坦然,比如蔣子龍講述了《機電局長的一天》《喬廠長上任記》《燕趙悲歌》《陰錯陽差》等小說所引起的或大或小的風波,發(fā)出了“藝道艱辛同于世道艱辛”的感嘆;從維熙控訴了“反右”時期夫婦二人受到的殘忍折磨;王蒙回顧了新疆16年的點點滴滴。
“女作家影記”是照片與文字的有機結(jié)合,二者互為延伸,互為強化,具有雅俗共賞的特質(zhì)?!懊績杂坝洶ㄗ骷揖奶暨x出的一百余幅照片,以及由照片引發(fā)出的文字。這些文字,或詮釋照片,或敘述往事,或抒發(fā)感慨,或思念親友、師長……是照片引發(fā)了文字,而文字又豐富了幀幀照片這方寸間的內(nèi)涵?!庇坝洝皞?cè)重的是與作家的生活、閱歷、寫作、親情、友誼相關(guān)的那些直觀而真切的圖版;它不回避的甚至還有作家在某一瞬間稍顯狼狽的、或者說簡直不便示人的形象”,希望通過“被照片凝固了的瞬間”,來再現(xiàn)歷史的某種真實。平凡質(zhì)樸的照片可以讓讀者看到一個作為“人”的她,而不僅僅是作為“作家”的她。
“老三屆著名作家回憶錄”因紀念知青上山下鄉(xiāng)而產(chǎn)生,它重點突出知青上山下鄉(xiāng)的經(jīng)歷,“恰好都只切取人生的某一片斷,濃墨重彩,大大渲染一番,而后戛然而止”。叢書入選的作家對這一塊記憶均未有充分挖掘,但這段歷史對于讀者來說也都是聞所未聞的。賈平凹《我是農(nóng)民——在鄉(xiāng)下五年的記憶》一書的故事時間跨度僅有五年時間,內(nèi)容卻豐富駁雜。為強調(diào)真實性,賈平凹在書中特別強調(diào)所寫內(nèi)容主要來自他當時所寫的一本日記,避免了主觀記憶的遐想和編造,也回應(yīng)了讀者對真實性的質(zhì)疑。張抗抗的《大荒冰河》緊緊圍繞上山下鄉(xiāng)的殘留記憶去重新審視自己沉重而苦澀的青春,通過“離別杭州”“嵌于心靈的彈片”“苦中作樂”“寫作之初”等內(nèi)容,努力把本真的感受展現(xiàn)出來。
“當代名家自述人生”叢書的內(nèi)容設(shè)置與“當代作家自白系列”叢書頗為相似,內(nèi)容依舊以世俗生活話題為切入口,不過關(guān)于寫作、情感、感悟的內(nèi)容比較多,減少了童年記憶和苦難經(jīng)歷的比重。其中,《畢淑敏自述人生》更多集中于 “關(guān)于婚姻和家庭的獨白”“愛是不能比的”“寫作是一種命運”以及“關(guān)于思想和心靈的感悟”等話題;《曹乃謙自述人生》關(guān)注于“人生體悟”“情親日記”“生活感悟”“創(chuàng)作亂彈”等話題。
與前四套叢書相比,當代名家“文學回憶錄”是偏向于作家文學創(chuàng)作的自傳,話題都與文學有關(guān),涉及文學事件、文學議論、文學創(chuàng)作(靈感)、文學反思、文學交流、文學觀、文學著作年表等方面,而其他內(nèi)容雖有介紹也都簡略敘述。這樣集中一個話題的設(shè)計,凸顯了作家作為文學創(chuàng)作者的獨特性,也保證了作家對一個問題的深入而全面的思考。比如《蔣子龍文學回憶錄》重點討論了“文學與事件”“記憶與議論”“創(chuàng)作與反思”“交流與啟發(fā)”等內(nèi)容。對一般讀者而言,閱讀這樣一本文學自傳便可以快速把握作家的文學成長脈絡(luò)和文學觀的形成過程。
90年代以來的叢書出版模式確實帶動了當代作家自傳的出版熱潮,為讀者提供了一批精彩的作家自傳,但從自傳寫作的角度考察,純商業(yè)的出版策劃給上述五種自傳叢書的豐富性也造成了無形的限制。
第一,作家選擇的范圍較窄。五種自傳叢書共包括了34 位作家的46 部自傳,王蒙、蔣子龍、劉心武、張抗抗、馮驥才等作家在各類叢書中多次上榜,比如劉心武有《我是劉心武:劉心武自白》《劉心武自述人生》《劉心武文學回憶錄》,張抗抗有《張抗抗影記》《大荒冰河》《張抗抗自述人生》《張抗抗文學回憶錄》,無限“重復”讓這份“固定名單”上的當代作家陷入被過度消費的狀態(tài)。這當然并不是說這些作家的自傳沒有出版的價值,而是這樣的一種選擇限制了讀者對當代作家更為廣泛的了解,畢竟在叢書選擇的作家之外,依舊有一大批當代作家可以進入到叢書的選擇范圍,他們有著較高的文學成就,也有著熱度話題。新鮮血液的引入更有助于提升當代作家傳記叢書的吸引力,不至于讓讀者產(chǎn)生審美疲勞。
第二,自傳內(nèi)容的重復性。當代作家自傳需要回避一些特定的內(nèi)容。比如,在當前條件下還不適合把一些復雜的人事關(guān)系寫出來,還有一些作家的情感問題也不便透露。于是,這也造成作家可以展開來寫的自傳內(nèi)容是非常有限的。如何處理好自傳內(nèi)容,使其不重復或少量重復,對入選不同自傳叢書兩次以上的當代作家來說是巨大的考驗,例如張抗抗的《張抗抗自述人生》就是由《大荒冰河》一書稍作修訂而來的;張煒的《張煒文學回憶錄》第一章就是《游走:從少年到青年》一書的直接引入。自傳寫作應(yīng)為讀者從更多角度帶來有效信息,自傳內(nèi)容的重復性反而降低了自傳本身的價值。
第三,自傳的“相似命名”遮蔽了作家自傳的個性化。多種自傳叢書直接使用“自白”“影記”“自述人生”“文學回憶錄”等字眼統(tǒng)一命名,只有“老三屆著名作家回憶錄”另辟蹊徑,讓每一位作家都給自己的上山下鄉(xiāng)生活作了宏觀概括,如《十八歲面對侏羅紀》《沒有日記的羅敷河》《走不遠的昨天》等書名表達了作家一種切身感受,給讀者制造出閱讀期待。
第四,從五種自傳叢書來看,多數(shù)自傳都屬于資料性自傳。如“當代作家自白系列”和“當代名家自述人生”叢書,在選定的話題框架內(nèi),作家隨意往里面添加一些相關(guān)的記憶碎片,導致這些自傳缺乏應(yīng)有的敘事系統(tǒng)性。雖然話題面面俱到,但內(nèi)容中的每一點都沒有深入展開,給人一種雜亂之感。
第五,自傳叢書從開始組稿就都預設(shè)了一個“自傳契約”,即所寫內(nèi)容應(yīng)符合出版范疇?!捌跫s”的存在也就促使作家在撰寫自傳過程中需拿捏好寫作的力度,特別是要思考如何評價新中國歷次政治運動給自己帶來的影響,這對于當代作家來說具有挑戰(zhàn)性。從幾套叢書中可以看出,作家?guī)缀醵歼x擇了一種有限度的陳述,有研究者把這種無奈的回避歸納為“拒絕反思”。此外,作家與出版社簽訂的出版合同也決定了命題的自傳寫作并不會像個體獨立寫作自傳那樣沒有任何約束。例如,韋君宜的《思痛錄》成書于80年代,但因其超出了政治意識形態(tài)的限度,90年代末才出版了刪減本,直到2002年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才出版了修訂的全本。對于出版社策劃的作家自傳而言,他們主要考慮的是銷售量和經(jīng)濟效益,自傳內(nèi)容有沒有達到對歷史的深刻反思并不重要。
從自傳出版的來源考察,當代作家自傳出版主要源于叢書組稿??梢哉f,商業(yè)性的叢書出版模式推動了當代作家自傳的繁榮與發(fā)展。當代作家自傳叢書的推出,既滿足了大眾讀者的閱讀趣味,同時也展現(xiàn)出了出版業(yè)通過作家選擇和內(nèi)容預設(shè)對閱讀期待的強大引導。不過,作家自傳對叢書出版的依賴,也反映出文學被邊緣化的危機。以20世紀90年代為例,自傳市場中最火熱的并不是作家自傳,而是明星自傳,它們被多次重印且發(fā)行量多達幾十萬冊甚至百萬冊?;蛟S這些自傳內(nèi)容有諸多瑕疵,但它們符合出版業(yè)的經(jīng)濟效益。與之相比,“當代作家自白系列”每冊首印僅兩萬冊,且再未重印。如不是集體推出,單個作家的自傳很難在出版業(yè)競爭激烈的時候出現(xiàn)。當然,作家自傳也并非一定要依靠自傳叢書,對于當代文壇活躍的著名作家而言,寫出一部回顧一生的自傳在當下也頗具市場潛力。
注釋:
[1]韓彬著:《現(xiàn)代中國作家自傳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7頁。
[2]徐洪軍:《80年代作家回憶錄出版狀況考察》,《中國圖書評論》2018年第1 期。.
[3]叢書包括15 位作家:茅盾、沈從文、巴人、徐懋庸、張恨水、巴金、冰心、曹聚仁、陽翰笙、許欽文、聶紺弩、姚雪垠、老舍、朱自清、丁玲。
[4]關(guān)于現(xiàn)代作家自傳的叢書層見迭出,例如江蘇文藝出版社1998年出版了25 位現(xiàn)代作家的自傳叢書,內(nèi)容根據(jù)作家身前自述文章編輯而成;京華出版社2005年出版了“感悟名家經(jīng)典自述”;江蘇文藝出版社2011年出版了“現(xiàn)代文化名人叢書”。
[5]王宏波:《傳記出版與社會變遷——我國1949年以來傳記出版研究》,南京大學博士論文2016年。
[6]邵洵美的“自傳叢書”計劃出12 種,第一批包括《從文自傳》《巴金自傳》《廬隱自傳》《資平自傳》四種,都由第一出版社出版。第二批《欽文自傳》《達夫自傳》《洪深自傳》《蟄存自傳》四種,其中只有《欽文自傳》由上海時代圖書公司發(fā)行,《洪深自傳》《蟄存自傳》未寫出,《達夫自傳》未單獨出版,其前8 篇刊于《人間世》,另有一章刊于《宇宙風》。第三批四種并未實施。參見黃俊瓏:《邵洵美主編“自傳叢書”始末》,《書屋》2015年第9 期。
[7]鐵凝:《珍貴的良心——寫在“紅罌粟叢書”出版之際》,《出版廣角》1995年第5 期。
[8]陳思和:《總序》,蔣子龍著:《蔣子龍文學回憶錄》,廣東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3頁。
[9][10][11]鐵凝:《“女作家影記”序》,方方著:《方方影記》,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頁、1頁、2頁。
[12]陳平原著:《中國現(xiàn)代學術(shù)之建立》,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第338頁。
[13]他在《我是農(nóng)民》中這樣寫道:“一九九〇年的夏天,我回了一次老家,一晚上和本族的一個侄兒說話,他突然談起了我的日記本……他說,日記本在棣花流傳著,先是賈塬村的倒換了三個主兒后又傳到中街雷某某的手里,再又到東街,轉(zhuǎn)到他手里時他藏起來了,再不外借人了。我趕緊求他還給我,而且愿意再送他一本我的新書。日記本保存的相當好,外邊包了兩層牛皮紙,上面寫著:這是賈平凹在水庫工地的日記,翻閱讀者無比愛惜。……這本日記,我?guī)Щ亓宋靼病?參見賈平凹著:《我是農(nóng)民》,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2012年版,第82—83頁。
[14]楊正潤主編:《眾神自畫像:中國現(xiàn)代自傳與國民性研究(1840-200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65頁。
[15]如1995年劉曉慶的《我的自白錄——從電影明星到億萬富姐兒》,1996年趙忠祥的《歲月隨想》和楊瀾的《憑海臨風》,1997年倪萍的《日子》和宋世雄的《宋世雄自述》,1998年水均益的《前沿故事》、程前的《本色》和姜昆的《笑面人生》,1999年敬一丹的《聲音》與《話筒前》,2000年白巖松的《痛并快樂著》。
[16]“趙忠祥《歲月隨想》重印16 次,累計印量百萬多冊;倪萍的《日子》一年行銷87 萬冊;劉曉慶的《我的自白錄》首發(fā)就印了46 萬冊;其他如姜昆、楊瀾、宋世雄等人的自傳也都有幾十萬冊?!眳⒁姉钫凉欀骶帲骸侗娚褡援嬒瘢褐袊F(xiàn)代自傳與國民性研究(1840-2000)》,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29頁。
[17]王蒙撰寫的《王蒙自傳》(包括《半生多事》《大塊文章》《九命七羊》三部)自出版以來就已被多家出版社重版、再版發(f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