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對民族、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等概念著手,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進行探析,分析新時代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價值所在以及路徑。指出隨著我國社會的矛盾變化,中國特色社會進入新時代,從堅持五個認同、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民族觀以及推行國家通用語言,營造共同的語言環(huán)境等方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路徑
中華民族共同體一詞在習近平總書記對其論述之前還只是作為一個表述性質的名詞在不斷的被發(fā)展和使用,自總書記對其進行詳細充分的論述后才逐漸有了豐富的內涵。作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作為一個民族實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也是對多元一體的延續(xù)和發(fā)展。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概念
民族不是從人類出現(xiàn)就一直存在的,不是社會固有的現(xiàn)象或存在方式,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到特定階段的產物。從時間上看,民族的形成與消亡是與人口的交往、流動、戰(zhàn)爭等多種因素息息相關的。“民族”一詞多源于古希臘文獻,通常學界也普遍認為我們常用的民族術語根源于西方學術術語。“ethnos、genos和philon”[1]這三個詞大意是民族、部落、部族的意思。“中華”較早源于“若始游步于中華”。“民族”源于“今諸華士女,民族弗革?!贝笠馐侵脯F(xiàn)在的青年男女,他們的族群身份并沒有受到改變。中華民族這一詞1902年最早由梁啟超提出?!傲⒂谖逯拗兄畲笾蕖抑腥A民族之有海權思想者。”[2]2018年3月11日在《憲法修正案》中“中華民族”第一次被寫入國家根本法,這一舉動改變了中華民族這一詞在國家根本法中文本缺失的狀況,從我國最高法律地位上認可56個民族作為一個共同體。
費孝通認為“中華民族作為一個自在的民族實體,經過民族自覺而成為中華民族?!盵3]實則,“中華民族共同體”作為一個表述性質的名詞一直在不斷的被發(fā)展中,直到總書記對其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后才有了豐富的涵義和外延。在第二次新疆工作會談和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中,總書記指出要在各民族中不僅要牢固、也要積極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同時,十九大報告明確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盵4]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在體認彼此生存發(fā)展的共性條件與歷史基礎上,秉持共善價值規(guī)范與能動維護意愿的復興凝聚心態(tài)。”[5]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義所在
(一)有利于維護民族關系和國家統(tǒng)一
馬克思認為民族平等不能是口頭上的空話,關鍵是在于實際上的平等。各個民族一律平等在憲法中也有明確的規(guī)定??倳浾J為:“各民族要像石榴籽那樣緊緊抱在一起?!盵6]總書記用這樣生動形象的比喻就是要說明我國各個民族之間也要團結一致。就好似石榴一樣,顆粒數(shù)目如此之多還能緊緊環(huán)抱在一起是因為“千子同一”,如同多元與一體。在我國民族互助不是倡導,而是責任和義務。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發(fā)展變化中,最終各個民族做到了相親相愛,互幫互助。民族和諧表現(xiàn)在差異中,民族差異一定存在,沒有差異就沒有民族,沒有差異就沒有和諧,差異體現(xiàn)在宗教、語言、文字、經濟等各個方面,民族和諧必須要尊重差異?!昂投煌边@一觀念始終貫穿于我國各個民族之間的發(fā)展中,這也就是像石榴籽一樣,顆粒數(shù)量眾多,但是每個顆粒都是有差異的,不會是一模一樣。
(二)有助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利于早日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習近平指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最偉大的夢想?!盵7]在中華民族共同體中離開任何一個民族都不能叫做共同體,中華民族的復興也是各個民族需要共同承擔的歷史使命,中國夢是幾代人的價值追求和夙愿。中國夢不是語言上的空話,也不是宏觀上不可實現(xiàn)的夢想的勾勒,而是表現(xiàn)在具體的層面上,涉及到國家、社會,再到個人。這是同時處于這個共同體下的各個民族所要一起去實現(xiàn)的夢想。所以,中國夢也是14億人的夢,是無數(shù)大大小小的夢想匯聚于中華民族這個共同體中形成的。中國夢將國家、民族和個人結合在一起,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的體現(xiàn),中國夢的提出秉承著“共同體”的理念。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分析
(一)堅持五個認同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在于五個認同。習近平指出:“不斷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盵8]只有國家統(tǒng)一穩(wěn)定,每個個體的利益才能得以保障,同時,每個個體又組成了中華民族這個共同體。個體有義務維護共同體的統(tǒng)一與完整;強化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同根就要共同依存、發(fā)展。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與文化是由各個民族統(tǒng)一創(chuàng)造的,文化認同能夠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也就沒有今天56個民族幸福美好的生活。要強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在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中,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二)繼承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民族觀
馬克思主義民族觀是我們在對民族發(fā)展中必須要重視的指導思想,也是重要的路徑。民族是歷史范疇的概念,作為一個“可進化”的存在,它必然遵循著歷史的形成發(fā)展和消亡的規(guī)律。馬克思的民族觀,首先是民族的“進化”遵循其形成發(fā)展和消亡規(guī)律,這也是典型的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其次是民族關系,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的核心在于民族的平等和團結。馬克思認為一切的民族平等是每個民族之間可以因為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的在經濟上或者其他方面或落后或者進步,并不是族別上存在著優(yōu)等和劣勢的差別,他反對民族特權。在繼承與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民族觀中牢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三)大力推行國家通用語言
列寧提出:“民族這個概念要以一定的條件為前提……一個民族應當有它共同的語言?!盵9]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要營造共同的語言。中華民族共同體不僅在于中華民族也在于共同一詞,作為一個共同體要想穩(wěn)定持續(xù)的發(fā)展就少不了共同的語言。共同語言不是漢語,也不是某個民族的語言,而是全國通行的普通話,國家大力推行國家通用語言目的在于營造共同的語言環(huán)境。語言的巨大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中華民族文明的延續(xù)和發(fā)展都依賴于語言文字且以法律的形式規(guī)定推行。在這一共同體中,普通話作為我們溝通、交流、聯(lián)系的語言不再僅僅只是一種工具和中介。我國提倡和尊重少數(shù)民族使用自己的語言,推行國家通用語言并不是要消滅或者同化少數(shù)民族的語言和文字。
參考文獻
[1]徐曉陽.古希臘人的民族概念[J].世界民族,2004,04,20.
[2]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5),第1頁.
[3]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4).
[4]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17- 10-28(1).
[5]青覺,徐欣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內涵、要素分析與實踐邏輯[J].民族研究,2018.
[6]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7/0608/c40531-29327149.html.
[7]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1-28(01).
[8]http://news.cnr.cn/native/gd/20151001/t20151001_520034643.shtml.
[9]《列寧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76-83頁.
作者簡介
夏桂季(1995—),女,漢,云南保山,在讀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學,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