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宇 劉長偉
(1.貴陽市交通委員會 貴陽 550000; 2.貴州省交通規(guī)劃勘察設計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貴陽 550000)
由于我國中西部地區(qū)地形、地質復雜,常因暴雨、地震、人為因素造成滑坡災害[1]。貴州省地處西南,地形地質條件尤為復雜,其中志留系翁項群(S2-3wn)地層多有分布。志留系翁項群地層主要為泥巖、泥巖夾砂巖,力學性質差,遇暴雨常產生滑坡等災害。文中針對志留系翁項群地層滑坡,以貴州省余慶至凱里(含施秉支線)高速公路第7合同段K60+790-K61+155左側挖方路基為例,采用傳遞系數法對滑坡進行穩(wěn)定性分析與評價,擬經優(yōu)化比選后,提出綜合治理方案[2]。
貴州省余慶至凱里高速公路是貴州省規(guī)劃的“678網”中第6橫-余慶至安龍高速公路中的前段,起于余慶,連接擬建的“678網”中的第2橫-江口至六盤水高速公路,終點在凱里市鴨塘附近,與滬昆高速公路交叉,連接凱里至羊甲高速公路,其間經過黃平縣,路線全長約85 km。
本段滑坡位于第7合同段K60+790-K61+155左側挖方段,該邊坡原設計為四級坡,坡比1∶0.75~1∶1.25,坡面采用窗式護面墻及框架植草進行防護。
自2014年5月以來,階段性暴雨造成邊坡距開挖線口4 m處,出現寬10 cm、長50 m縱向裂縫,邊坡粉質黏土受雨水浸泡,沿第三級邊坡中部的土石分界面開裂,已施工漿砌防護工程受下滑土體影響出現鼓出和拉裂現象,邊坡開口線外坡頂田地已出現不同程度的開裂、滑移垮塌現象。
根據現場實際測量結果,邊坡坡面及平臺上發(fā)育多處裂縫,裂縫寬0.5~16 cm,最深處40 cm,窗式護面墻、拱形骨架多處發(fā)生斷裂、錯位、鼓起等變形,局部坡面完全垮塌破壞,滑坡區(qū)地形地貌見圖1。
圖1 滑坡區(qū)地形地貌
志留系翁項群(S2-3wn)地層特征。測區(qū)內志留系發(fā)育不全,僅有中-上統(tǒng),且因巖性及生物難以劃分,中-上統(tǒng)合稱翁項群,分布于東部龍溪、余慶、黃平、爐山一帶,巖性分上、下兩部,上部主要為頁巖、泥巖及含云母粉砂質頁巖,下部主要為微粒狀灰?guī)r、泥質灰?guī)r、砂質頁巖,底部常見砂巖、粉砂巖。該地層下部由北往南灰?guī)r逐漸減少,碎屑增多?;聟^(qū)位于南部重安江一帶,以泥巖、砂質泥巖、頁巖為主。
受古構造及后期剝蝕的影響,滑坡區(qū)地形地貌較為單一,絕大部分路段屬于低山槽谷型,海拔600~750 m,相對高差50~150 m不等,地表植被較發(fā)育,地表水系發(fā)育,水量充沛,地貌受地質構造控制明顯。
覆蓋層為殘坡積層(Qel+dl) 碎石土:褐黃色,可塑狀,碎石為強風化砂巖及泥巖,含量占50%~60%,粒徑5~10 cm,厚1~7 m,場區(qū)大部分均有分布。下伏基巖為志留系中上統(tǒng)(S2-3wn)翁項群泥巖,局部夾砂巖,按風化及巖體破碎程度分為全、強風化2層。
全風化泥巖?;揖G、深灰色,巖石風化強烈,邊坡開挖揭露局部保持原巖特征,巖質極軟,巖芯呈土狀。圖2為滑坡區(qū)開挖出的志留系翁項群全風化泥巖夾砂巖。
圖2 志留系翁項群泥巖夾砂巖
強風化層?;尹S色,薄至中厚層狀,節(jié)理裂隙較發(fā)育,巖體較破碎,巖質軟,巖芯呈短柱狀、塊狀及土狀?;聟^(qū)分布多處泉點,地下水類型為第四系松散土層孔隙水、基巖裂隙水。松散土層孔隙水賦存于上覆松散土體中,主要為上層滯水,水量較小,埋藏較淺,經徑流后于坡體下部進行排泄,形成泉點,鉆孔揭露,場區(qū)地下水埋深較淺,為5~10 m。
地層性質影響滑坡性質。本段滑坡屬破碎巖體滑坡,滑動面位于嚴重破碎帶的破碎巖體中,不同于其他層狀、塊狀巖體滑坡[3],其巖土體物理力學指標見表1?;聟^(qū)地處志留系翁項群地層,分布泥巖、砂質泥巖等軟質巖,巖體風化破碎,受切腳施工及強降雨影響,巖土體吸力減小、抗剪強度降低,孔隙水壓力及坡體自重增大,破壞了原坡體的平衡條件,從而形成滑坡,滑坡類型由牽引式逐漸轉化為推移式[4]。
表1 巖土體物理力學指標
在滑坡區(qū)先后共布置了14個位移監(jiān)測孔,布孔位置見圖3。
圖3 監(jiān)測點布置圖
部分深層位移監(jiān)測結果見圖4。
圖4 監(jiān)測孔合成方向累計相對位移圖
本段滑坡屬中型-牽引式-中層滑坡[5]?;麦w內出現多條裂縫,后側已形成環(huán)向裂縫,坡腳處產生鼓脹現象;第一級坡面上見多條剪出裂縫,根據深部位移監(jiān)測資料,該滑坡已形成貫通滑動面,且存在多層滑動現象,坡體存在深層潛在滑動面,目前該滑坡處于蠕滑狀態(tài)。
通過監(jiān)測數據及地表巡查結合實際情況分析得出:該滑坡滑動面已貫通,正值雨季,受降雨影響,滑坡體正加速滑移,位移數據顯示滑移7~124 mm,變形速率為0.2~5.0 mm,隨強降雨增多,速率會明顯增大,變形會更一步加劇,存在隨時失穩(wěn)下滑的風險。
分析選取K60+910,K60+916,K60+950,K60+994,K61+040,K61+067,K61+095 7個斷面為計算剖面?;路€(wěn)定性分析采用傳遞系數法分條塊計算滑坡各段剩余推力[6-7]。
滑坡計算參數見表2、表3。
表2 巖土體物理力學指標
表3 主滑動面力學參數
圖5為K60+950典型橫斷面。根據巖土樣試驗結果及反算結果,對滑坡剩余下滑力進行分區(qū)計算,計算結果見表4。
圖5 K60+950典型橫斷面
表4 典型橫斷面剩余下滑力計算結果 kN
根據地質勘察、深層位移監(jiān)測及滑坡穩(wěn)定性計算分析,得出以下結果。
I區(qū)位于K60+790-K60+915段左側,第二級坡面孤石處形成貫穿性裂縫,威脅道路安全。
II區(qū)位于K60+915-K60+969段左側,該區(qū)域變形速率較小,計算的剩余下滑力較小,第四級平臺開裂,第五級邊坡外存在裂縫。
III區(qū)位于K60+969-K61+072段左側,該區(qū)域滑動面較深,剩余下滑力較大,路面邊溝存在變形,路面存在拱起變形,第四級邊坡開裂,第一級坡面拱起嚴重。
志留系翁項群地層滑坡,不同位置滑體大小不一、滑面深淺不同。根據測區(qū)地質勘察、邊坡變形破壞情況、深層位移監(jiān)測結果及滑坡穩(wěn)定性分析結果[8-9],將邊坡分為3個區(qū)進行治理,并擬定2個防護方案。
方案一。I區(qū),第一級平臺設置10 m寬平臺,坡腳設置4~5 m抗滑擋墻;II區(qū),第三級平臺以上清方,第一級平臺設置2×2.5 m抗滑樁支擋,局部加設框架錨索;III區(qū),第一級平臺設置20 m寬平臺,坡腳設置4 m抗滑擋墻。
方案二。I區(qū)、II、III區(qū),均在第一級設置20 m寬平臺,坡腳設置2 m高擋墻護腳,坡面局部設計框架錨索。
各方案對比分析見表4。
表4 各方案對比分析
方案一采用分區(qū)治理方案,第一級平臺設置抗滑樁支擋,局部坡面設置框架錨索防護,確保邊坡整體穩(wěn)定,第三級平臺以上進行清方,坡面以植草為主,清方土石方較小。方案二采用第一級平臺以上全清方方案,對原坡面破壞較大,土石方開挖較大,且第二、三級坡面菱形骨架及窗式護面墻需全部報廢,報廢工程量較大,開挖后坡面部分段落仍需要進行錨索防護?;诜桨敢粚υ旅鏀_動較小,工程造價相差不大,對坡體支擋效果較好的優(yōu)勢,最終采用方案一進行滑坡治理防護。
本文結合具體工程滑坡實例,結合地質資料分析了志留系翁項群地層特征及滑坡產生的機理;結合滑坡深層位移監(jiān)測結果,得出滑坡位移會隨強降雨增大,變形速率會明顯增大,存在隨時失穩(wěn)下滑風險的結論。而后基于傳遞系數法對滑坡穩(wěn)定性作進行分析,得出志留系翁項群地層滑坡的不同變形失穩(wěn)狀態(tài)。最后給出2種滑坡治理方案,經優(yōu)化比選,對滑坡進行分區(qū)治理。實踐證明,分區(qū)治理志留系翁項群地層滑坡,可達到良好的治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