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永生
(1.阜陽師范大學法學院,安徽 阜陽,236032;2.安徽大學創(chuàng)新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院,安徽 合肥,230601)
督查是組織管理的基本手段,具有鮮明的自救性質[1],是黨委領導、科學決策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具有促進落實、鞏固黨的執(zhí)政基礎作用[2]。但督查實踐在公共行政行為中還處于場域缺失狀態(tài)[3],督查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4],現有文獻或比較零散、缺乏系統性,或在熱點梳理、脈絡呈現上客觀深入不夠[5,6],缺乏對未來趨勢的科學預測,不便于后續(xù)討論的進一步聚焦。因此,進一步進行文獻梳理綜述十分必要,因為研究必須在充分地占有材料,厘清邏輯、探尋聯系之后,才能適當地敘述出現實運動[7]。文章主要基于當前督查理論與實踐研究的中文核心文獻源,首先,通過文獻管理NoteExpress 3.2、科學計量citespace 5.6R3 和應用統計SPSS 22.0 等工具,從文獻數據的定量分析角度,討論了既有文獻集的內外特征;其次,采用共詞分析、多維尺度分析、聚類分析等方法,識辨分析了督查研究的高頻詞匯、研究熱點,以及具體的演進理路,基本厘清了督查研究的現有輪廓。最后,采用戰(zhàn)略坐標圖探求了督查研究的未來態(tài)勢及潛在熱點,力求為進一步討論提供聚焦點,這也是文章的創(chuàng)新之處。
基于CNKI 中國知網的收錄文獻,兼顧查準率和查全率的平衡,參考學界共識(李杰、陳超美,2016)[8],以主題=督查在CNKI 中的SCI、EI、核心期刊、CSSCI 和CSCD的源刊中進行檢索,檢索范圍主要是中文文獻,時間截止到檢索當日(2020 年4 月13 日),設定全數據庫、中英文對照和模糊匹配的檢索條件,在學術期刊單庫檢索中,累計搜索到文獻613 條,時間跨度從1992 年到2020 年。為進一步確保數據準確性和結果的客觀真實性,通過逐篇手工剔除模擬試題、數字通報、雜志目錄、領導關懷和會議通知等非研究性信息,對上述613 條文獻進行了標準化處理后,得到有效文獻數據554 條。
文章綜合運用共詞聚類法和戰(zhàn)略坐標圖對督查理論與實踐的有關既有情況進行分析,具體的研究過程與流程如下:
首先通過文獻管理軟件NoteExpress 和科學計量citespace 5.6R3,進行文獻定量分析,直觀呈現督查研究文獻的年度發(fā)文、變動趨勢、高產作者、研究機構和發(fā)文期刊等基本情況。其次,通過關鍵詞共現、多維尺度分析和聚類分析等共詞分析方法,客觀展現了督查研究的研究熱點和現狀。最后,通過建構戰(zhàn)略坐標圖,深度探討了督查研究的潛在領域,以及未來可能的發(fā)展趨勢,既可以讓研究者直觀把握當前督查的研究熱點,也能展現預測出督查相關研究的未來發(fā)展脈絡,希冀為后續(xù)督查工作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提供些許參考借鑒。
將已經完成標準化的文獻數據,導入文獻管理軟件NoteExpress,通過數據分析得到了每一年的發(fā)文數量,并進一步比對中國知網標準化清洗之前的數據。從總體態(tài)勢看,督查研究的歷年文獻呈現出反復波動的非均衡增長之勢。自1992年中國勞動科學的《我們是怎樣開展督查工作的》首刊以來,學界對督查理論與實踐的關注熱度不高,前4 年共計發(fā)表核心文獻15 篇,年均僅3.75篇。
1995 年中辦《關于進一步加強督促檢查工作的意見(試行)》正式印發(fā),基本確立了現代督促檢查制度,并明確了督查工作在中央和各級黨委的領導下,由辦公廳(室)具體推動的組織領導體系。1999 年圍繞督促檢查工作,中辦發(fā)布《關于進一步加強督促檢查工作的意見》,再次重申和強調了督查工作既是各級黨委的重要職責,將其列為辦公廳(室)的日常職責和工作內容,也推動了學界對督查工作的深入關注,除了2002 年略有回落之外,這一階段督查研究文獻總體呈現出上升態(tài)勢,核心文章見刊也隨即進入了井噴期,到2010年達到年度最高峰值38 篇,累計發(fā)表核心論文272 篇、接近總發(fā)文量的半數,年均發(fā)文18.13篇。2011 年開始,再次出現了下降態(tài)勢,隨著2014 年國辦關于政府工作督查意見的出臺,督查研究成果達到了全局波峰,圍繞如何全方位、全過程開展督查,產生了系列理論探討和實踐升華的研究文獻。
通過將數據資料輸入CiteSpace 5.6.R3 軟件中進行文獻數據處理分析,基于“Author”的分類標準進行知識圖譜分析,并通過調整可視化效果,最終生成研究所需的相關知識圖譜[9],其中閾值設定為(4,15,10)(2,15,30)和(8,0,16),直觀呈現了督查研究領域的文獻作者及其內在聯系情況。
在文獻計量中,對高產作者發(fā)文量一般依據普賴斯定律[10]進行判定,其基本確立方程為:T=,其中,nmax表示在一定時期內最高產作者的發(fā)文數,故本文高產作者的發(fā)文量界點N≈1.67。據此,我們進一步導出發(fā)文量2 篇以上的作者,繪制高產作者發(fā)文量及貢獻率占比圖,限于篇幅,不予呈現。經合并統計發(fā)現,發(fā)文量2 篇(不含)以上的作者,累計文獻貢獻量占比16.25%。其中,發(fā)文量排在首位的有張新祥、王應華和馮建躍3 位作者發(fā)文5 篇,還有剩下發(fā)文量在4 篇的作者共有6 位,可以視為督查研究的核心作者。此外,進一步通過圖2的作者共現知識圖譜分析,我們還可以直觀地發(fā)現,在現有的督查研究領域中,不同作者之間的合作不多,尤其是跨單位、跨區(qū)域地合作更少,各學者及其團隊之間的溝通交流較為薄弱,研究交流網絡并不密切,彼此之間的學術聯系相對較弱,值得深入關注。
圖1 研究過程圖
圖2 1992-2020 年發(fā)文量2 篇以上的作者共現圖
作者與機構聯系緊密,研究機構是作者發(fā)文載體之一。基于citespace 軟件中“Institution”的聚類分析功能,再次對554 篇目標文獻研究機構進行了知識圖譜分析。在圖3的結果圖例中,圓形節(jié)點大小代表了研究機構發(fā)文量的多少,二者呈現出正向相關關系,而研究機構間的橫向關系通過節(jié)點間的聯系表示,連線越粗,合作發(fā)文量越多。
目前高頻發(fā)文機構主要包括北京大學實驗室與設備管理部、浙江大學實驗室與設備管理處、湖州師范學院圖書館、《瞭望》新聞周刊、國家稅務總局辦公廳和環(huán)境保護部華北環(huán)境保護督查中心等單位。從機構性質出發(fā),國內對督查理論與實踐研究做出突出貢獻的多為實驗室安全和環(huán)保督察部門;從發(fā)文時間來看,陜西省勞動廳辦公室最先關注到督查工作的研究,緊隨其后的是河南省長垣縣孟崗鄉(xiāng)黨委,這一階段關注較多的是地方黨政工作落實的督查。隨后,中共安徽太和縣委、常熟市經濟技術開發(fā)房地產發(fā)展總公司和電力部南京電力自動化設備廠等單位和機構也紛紛開始關注,展開了相關研究??傮w而言,不同研究機構對督查的研究均有關注,重點呈現階段性特征,印證了前文分類。督查研究領域的機構合作不夠密切,共同發(fā)文量較少,存在一定學術壁壘,只有個別機構間的小規(guī)模合作,顯然不利于研究交流與信息共享。其中,北大實驗室與設備管理部、浙大實驗室與設備管理處和清華大學化工系,以及河北醫(yī)科大、河北出入境檢驗檢疫技術中心和石河子纖維檢驗所是為數不多的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合作網絡,但令人遺憾的是,合作網絡中心性卻為0,表明上述兩個研究機構在督查研究領域影響力較小,尚未形成研究權威。
發(fā)文期刊呈現了一定時期對相關既定主題的關注度。通過將標準化的督查研究文獻導入NoteExpress,在文件夾信息中檢索字段為“來源”,導出督查研究發(fā)文期刊、發(fā)文總量的發(fā)文貢獻率匯總表。結果顯示,在核心學術期刊中,1992 年至2020 年檢索日期前,按降序規(guī)則,前五位發(fā)文期刊為:《領導科學》《環(huán)境保護》《中國行政管理》《中國藥房》和《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等等。值得慶幸的是,5 種期刊均屬核心期刊,其中CSSCI 來源期刊2 種、J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收錄期刊2 種,體現了較高的學術性和影響力。
作為研究主題高度概括的關鍵詞,是文章核心內容濃縮凝練和簡潔呈現,也是文獻計量學重點關注的測度指標,在各相關學科知識結構的分析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通過對文獻關鍵詞的詞頻計量和共現分析等方式,可以科學挖掘和深入探討文獻間的內在邏輯,進而有效避免傳統文獻綜述中研究回顧的主觀性和自身知識盲區(qū)的局限性,客觀展現出相關研究領域的演化軌跡[11]。為此,本文通過全面閱讀標準化文獻的摘要和關鍵詞,逐一剔除和篩選與學科無關關鍵詞,并在合并相近關鍵詞之后,全面導入NoteExpress 進行關鍵詞提取和統計分析,累計獲得不重復關鍵詞3403個,據此建構了詞頻云圖
圖4 督查研究關鍵詞詞頻云圖
其中,是否處在中心位置和字號大小分別表示詞頻高低,具有鮮明的直觀性。為便于統計分析,根據齊普夫第二定律[12],關鍵詞高低頻界,其中I1 表示詞頻為1的關鍵詞數量。據此計算,關鍵詞高低頻界T49.86,即頻次大于50的方可確定為高頻關鍵詞,僅有“督查工作”一個關鍵詞符合條件,顯然不足以反映研究現狀。為了更為全面地展示研究內容,文章根據學界共識,除了通過上述定律之外,進一步通過研究人員經驗來確定[13],選取了詞頻大于7的高頻關鍵詞共計20 個,分別建立了高頻關鍵詞共現關系圖(圖5)和共現圖譜(圖6),從不同側面共同展現了高頻關鍵詞之間的“關系網絡”。
圖5 高頻關鍵詞共現關系圖
高頻關鍵詞之間的共現強度呈現的是研究熱度[14],節(jié)點大小表示中心性強弱,節(jié)點間連線粗細表示關鍵詞的共現次數。圖5 直觀反映了督查研究領域相關主題關聯性的強弱程度。總體看來,現有研究各熱點領域間的聯系較為分散,不僅沒有圍繞中心熱點呈現出集聚態(tài)勢,反而是據點形成了放射狀,值得引起進一步關注,其中“督查工作”相關研究主題的共現次數和關聯強度排在首位。進一步使用CiteSpace 軟件對文獻研究熱點,進行了關鍵詞知識圖譜可視化展現,通過對目標文獻關鍵詞計量提取,直觀呈現了督查研究的當前熱點及其路徑態(tài)勢(見圖6)。在操作中,將軟件節(jié)點設置為keyword,聚類類型同步選擇K 聚類、算法選擇LLR算法,其他設置為默認,得到督查研究高頻關鍵詞圖譜,進一步適當調整聚類標簽。
圖6 高頻關鍵詞共現圖譜
圖6 顯示,可視化圖形共有節(jié)點668 個,聯系線1519 條,網格密度為0.0046,Q 值為0.8584,說明聚類效果是可信的。通常來說Q 所代表的模塊值表示的大小是與連線的稀疏程度密切相關的,通常在0.3 和1 之間是可信的,而數值大小與聚類效果存在正相關。我們得到聚類號為17,說明督查研究關鍵詞可分為17 個聚類,其中聚類號越靠前其字體越大,則影響力越大。結果表明,這些高頻關鍵詞主要從督查的內涵解讀、核心功能、工作方式和主客體切入,再在這個視角下對其進行具體細化解讀。督查工作是督查的重要載體和方式,與督查本身無法割裂,所以位居榜首無可厚非。
上述共現分析體現了彰顯學術熱點的高頻詞匯共現關系,但不能很好地提供有關督查研究群體內部結構關系,因此需要繼續(xù)對數據矩陣進行對稱化處理和更深入分析,才能更好地描繪督查研究眾多關鍵詞的分類聚集情況。多維尺度分析(MDS)作為共詞網絡分析的主要方法,可以有效彌補上述不足,直觀顯示隱藏于數據背后結構,并以圖形方式予以呈現,直觀反映聚類對象間的相似度,越在中間的聚類簇團越為該領域研究核心內容[15]。據此,我們就前20 個高頻關鍵詞對的共現性結果,統計建構了督查研究高頻詞20*20的共詞矩陣。由于篇幅所限,表1 只選取了部分。
表1 高頻詞共詞矩陣(部分)
為進一步滿足多元統計需要,繼續(xù)將上述共詞矩陣通過Ochiai 系數轉換成相關矩陣,具體轉換公式如下:Ochiai 相關系數,其中,相關系數Oij的值在0-1 之間;Eij代表兩關鍵詞a、b 共現頻次;Ei代表關鍵詞a 在所有關鍵詞中出現頻次;Ej代表關鍵詞b 在所有關鍵詞中出現頻次。用上述方法計算后,得到相關矩陣。數值大小與關鍵詞相似度成正比,與關鍵詞之間的距離在空間上成反比,可以表明不同關鍵詞(組)之間的親疏遠近關系。但由于上述相似矩陣中有較多的0,容易造成統計誤差,干擾進一步的統計分析。因此,進一步用1 減去相關系數,構建了性質和相關矩陣完全相反的相異矩陣,詳見表2。
表2 督查研究高頻關鍵詞相異矩陣(部分)
與相關矩陣不同的是,在相異矩陣中,數值高低與關鍵詞對間的親疏成正向關系,對角線上的0 值僅表示關鍵詞自身相關度。據此,我們導入相異矩陣到SPSS 22,采用Euclidean 距離模型對督查研究文獻的高頻關鍵詞矩陣進行數據轉化后得到如下結果:
圖7 督查研究多維尺度分析圖
按照學術慣例,在多維尺度分析中,一般應標明Stress 應力系數和RSQ 指標,說明模型擬合劣度狀況和良好程度。本研究中Stress 值=0.148、RSQ 指標=0.625,較為理想。圖10 顯示,多維尺度分析圖通過降維方式,將督查研究文獻主題直觀地分為了界線明顯的4 大類別,在相對松散的總體布局中,出現了較為集中的局部聚集特征,表明各相關主題內部核心程度良好,符合研究需要。
在上述特征分析基礎上,進一步依據關鍵詞共現強度,采用聚類分析法更加客觀地反映督查研究相關聚類的研究內容或方向。為此,我們選用歐式距離和Ward 聯接,在數據標準化中選擇Z 分數,遵照由上到下的命名優(yōu)先序,進一步呈現出了聚類分析結果。
為了獲得較好分類效果,文章選擇距離12 作為分類標準,將督查研究聚類分析結果圖(圖8)共形成7 個主題簇類團,構成如下:
圖8 督查研究的聚類分析結果圖
表3 歸類了現有文獻的研究主題及其內在內容從屬關系,實質上是靜態(tài)反映了督查研究現有子領域及其構成情況,無法動態(tài)呈現未來發(fā)展態(tài)勢,并提供前瞻性的熱點預測。
表3 督查研究主題簇類團構成情況一覽表
為此,筆者進一步使用戰(zhàn)略坐標圖的判定方法,描述督查研究領域間的相互影響,研究該領域內部的相互聯系。該方法最早由英國基爾大學學者John Law、Bauin 和Courtial 等人(1988 年)[16]首次提出,分別以表示領域間關聯程度的向心度和表示領域內內部結構穩(wěn)定性的密度建構二維坐標圖,橫、縱軸二者交叉分割形成的四個象限,可以深度概況和描述相關領域各研究主題的內在結構,直觀地表達和再現相關研究領域發(fā)展狀況,以及未來演進態(tài)勢。結合學界已有研究,文章建構密度和向心度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n為類簇團內關鍵詞數目,N為關鍵詞集合中關鍵詞的總量,i、j代表不同的關鍵詞,Ф代表全體關鍵詞集合,Фs 代表一個類簇團內部關鍵詞的集合。Eij為Equivalent 指數,是i和j的相關系數[17],用公式可以表述為:
Gij是指關鍵詞i和j共同出現次數,而Gi和Gj分別指代關鍵詞i和j獨自出現次數。
根據式1、式2,分別計算每個主題類簇團密度及其向心度,以對應均值作為戰(zhàn)略坐標原點(0.1612,0.4798),并據此計算出各主題類簇團對應的坐標值。
表4 督查研究戰(zhàn)略坐標計算結果
依據上述結果,進一步繪制了督查研究二維戰(zhàn)略坐標圖。圖9 顯示,從聚類總體戰(zhàn)略分布情況看,在聚類分組的7 個聚類簇團中,有4 個聚類簇團位于第三象限,而第一、二、四3 個象限僅各有1 個聚類簇團,再次說明當前督查研究關注度不夠,研究聚焦不足。
圖9 督查研究戰(zhàn)略坐標圖
從具體聚類分布看,F 聚類簇團位于第一象限,意味著當前研究中,“決策”“科學管理”等是該領域研究核心內容,但戰(zhàn)略坐標(0.16,0.52)總體偏低,需要進一步聚焦關注度,提升研究新穎度。在第二象限聚類簇團有A“企業(yè)”“企業(yè)管理”等話題,這是新進產生較為成熟研究主題,總體上潛在研究動力較為充足。第三象限特點是密度、向心度值域均處在較低范圍,位于此象限的有C、B、D、E 等4 個聚類簇團,說明在“督查”這一概念的研究過程中,“督查室”“群眾”……“質量管理”等諸多議題已經得不到充分關注,屬于研究過程中“邊緣性話題”。第四象限為潛在熱點區(qū)域,呈現出密度低向心度高態(tài)勢,目前有“督查工作”“黨委”“督促檢查”等三大主題,督查研究的此類主題盡管暫時尚不成熟,存在自身發(fā)展可持續(xù)能力不足、內部結構不夠穩(wěn)定等缺點,但它們在督查研究的整體研究中關注度高,與其他聚類簇團互動頻繁、聯系密切,預期將成為督查研究領域未來熱點,具有潛在的發(fā)展空間,值得進一步深入關注。
簡而言之,從聚類結果的戰(zhàn)略坐標分析來看,我國督查問題的相關研究,未來擁有較大潛力,現有研究領域還存在成熟度不夠的明顯短板,具體表現為表征關聯度的第一、二象限僅有2 個聚類簇團,而處于“雙低”區(qū)域的第三象限卻分布了4個聚類簇團,超過了半數以上,其可能的解釋是,與我國督查研究起步較晚、學界既有關注不夠有關,需要進一步挖掘研究深度,拓寬研究廣度。
基于CNKI 中國知網數據庫,通過對我國督查理論與實踐研究收錄文獻的產出統計、高產作者分析、研究機構分布和來源刊物排序等數據統計,以及對相關研究文獻高頻關鍵詞的共現分析、多維尺度分析、聚類分析,以及戰(zhàn)略坐標分析等科學可視化計量以后,將我國督查理論與實踐的研究現狀、熱點、趨勢總結如下:
第一,文獻計量反映了該領域的關注度和科學知識量。從結果來看,我國督查研究先后歷經了初步探索、實踐深化和快速發(fā)展三個階段,總體表現出波動反復的非均衡性增長態(tài)勢,說明該領域已經逐漸受到學界的重視,還有很多未知問題尚未被發(fā)現、研究和解決,未來發(fā)展空間和研究價值較大。第二,從文獻定量統計情況來看,作者是文獻研究的外部特征之一,高產作者更是研究走向深化可持續(xù)性指標之一[18]。研究發(fā)現,目前督查研究領域精耕不夠,高產作者不多,除張新祥、王應華和馮建躍等極少數核心作者之外,沒有形成核心作者群和穩(wěn)定的研究團隊,學術交流網絡極為稀疏,不利于研究領域的深化拓展和持續(xù)擴大學術影響力,而《領導科學》《環(huán)境保護》和《中國行政管理》等期刊是督查領域發(fā)文的主陣地。第三,從文獻內容分析角度來看,關鍵詞的提取分析是研究熱點和未來走向脈絡的重要判定依據[19]。研究表明,“決策”和“科學管理”等2 個主題是當前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區(qū)域,“督查室”“群眾”“質量管理”等第三象限的10 個方面議題是比較邊緣研究主題,而“企業(yè)”“企業(yè)管理”“黨委”和“督促檢查”等是潛在研究熱點,值得進一步深度挖掘和精準聚焦。
通過梳理相關研究成果發(fā)現,目前國內督查理論與實踐的相關性研究還存在量少質低、主題分散、學術影響力有限和潛在趨勢不明晰等不足。從實踐角度而言,本文高頻詞分析結果可以為督查理論與實踐的相關課題和深入探討提供重要參考,為督查研究的專家學者描繪出研究輪廓,迅速理清研究熱點,精準明晰自己的研究焦點。同時,本研究的戰(zhàn)略坐標結果,有利于判定督查研究領域具有前瞻性的潛在研究方向,可以使現有研究者進一步直觀把握督查理論與實踐的脈絡路徑和研究熱點,以及未來的潛在領域和發(fā)展趨勢。這些研究發(fā)現為該領域的理論提升和實際應用奠定了基礎,并可以為未來督查方面的進一步深化與拓展研究,提供現實性的可能參照路徑。當然,受制于文獻檢索范圍局限和計量方法學差異,論文也還存在一定的文獻偏倚和分析欠缺,有待于今后進一步通過更加全面、深入地文獻挖掘,開展信息支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