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麗娜
(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個性化服務病區(qū),鄭州 450000)
兇險性前置胎盤(PPP)常見于有剖宮產史的孕婦,隨著近年剖宮產率的升高,PPP發(fā)生率也隨之提高,病情難控,臨床以剖宮產結束分娩來提高母嬰安全[1]。有研究[2]顯示剖宮產后下肢深靜脈血栓(DVT)發(fā)生率達10%以上,形成血栓栓塞,或可危及生命,加強DVT相關預防十分必要。DVT風險因素評估表中Caprini血栓評估量表包含40項危險因素,全面而規(guī)范,是DVT風險評估的可靠量表[3];預防性護理是針對某一事件提前做出預防措施,以降低其發(fā)生率,在臨床應用中顯示出肯定風險預防價值[4]。本研究探討DVT風險因素評估表聯(lián)合預防性護理模式在PPP孕婦剖宮產后預防下肢DVT的效果。
2019年5月至2020年7月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yī)院收治的PPP孕婦107例,其中予以常規(guī)圍產期護理干預的53例為常規(guī)組,在常規(guī)圍產期護理干預基礎上接受DVT風險因素評估表聯(lián)合預防性護理模式干預的54例為研究組。研究組年齡24~40歲,平均(31.39±3.60)歲;孕周28~36周,平均(31.48±1.71)周;中央性前置胎盤33例,邊緣性前置胎盤14例,其他7例。常規(guī)組年齡23~40歲,平均(30.95±3.85)歲;孕周28~35周,平均(30.98±1.47)周;中央性前置胎盤32例,邊緣性前置胎盤13例,其他8例。2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納入標準:經腹部檢查、超聲及MRI檢查等確診為PPP;有剖宮產指征,無凝血及免疫功能障礙,行剖宮產順利結束分娩;孕婦無認知、溝通障礙,可配合護理干預進行;臨床資料完整。
2)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婦科感染性疾病;圍產期下肢留置靜脈針;合并凝血功能異常;伴有嚴重妊娠期合并癥,如妊高癥、糖尿病;肺水腫或嚴重水腫;過敏體質;合并心肺功能不全;既往有血栓疾病史;下肢皮炎、壞疽等異常皮膚狀態(tài)。
常規(guī)組予以常規(guī)圍產期護理干預:予以產前健康教育、心理指導,準備剖宮產前用物,接送孕婦出入手術室,術后指導產婦去枕平臥,監(jiān)測產婦生命體征,予以鼻導管吸氧,禁食禁飲6 h,進行傷口護理,協(xié)助產婦翻身,觀察、記錄產婦子宮收縮、陰道流血情況,排氣后予以飲水、流質飲食等,并指導產婦進行產后恢復鍛煉等。
研究組在常規(guī)組基礎上予以DVT風險因素評估表聯(lián)合預防性護理模式干預。1)成立干預小組,由產科護士長(負責質控)、產科醫(yī)師(1名,負責專業(yè)指導)、護理人員(3~5名,負責計劃實施)組成,護士長負責小組內護理人員培訓,內容包括DVT風險因素評估表使用方法、預防性護理理念、DVT預防知識、溝通技巧等,分4次完成培訓,保證組內護理人員考核合格。2)采用DVT風險因素評估表中Caprini血栓評估量表進行DVT風險評估,該量表包括40個形成血栓的危險因素,每個因素予以0~5分不同賦分,依據總分值劃分風險等級,極低危風險0~1分、低危風險2分、中危風險3~4分、高危風險≥5分,于術前進行風險評估,并實施對應干預。3)實施預防性護理。①極低危與低危風險:術后良肢位與功能鍛煉,術后次日產婦取半臥位,指導產婦進行下肢被動活動,如足踝跖屈、背伸、環(huán)轉等運動,膝關節(jié)伸屈,按摩下肢肌群,囑咐產婦主動收縮小腿腓腸肌、比目魚肌,促進靜脈血液回流,每日3次,每次30 min左右;適當升高病床,推薦抬高幅度為50°,促進靜脈回流,每2 h翻身1次,8~12 h后可下床活動;禁止下肢大幅度驟然停頓或加速,鼓勵產婦抬臀,減輕髖膝關節(jié)壓力,鼓勵產婦早期下床活動。生活護理,DVT宣教注意分寸,不可給產婦過大心理負擔,術后6 h可鼓勵產婦飲水,予以流質飲食,逐漸過渡至正常飲食,每日飲水量約2000 mL,飲食以低脂高纖維為主,多食用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暢;術后做好靜脈保護、導管維護,避免使用留置針、同一部位反復穿刺、下肢穿刺等;監(jiān)測記錄產婦下肢顏色變化、壓痛、水腫等情況,做好下肢護理工作。術后心理指導,護理人員與產婦積極溝通,掌握心理狀態(tài),通過正性鼓勵、告知解決方法等方式消除產婦顧慮,進行心理輔導,使其保持樂觀心態(tài),配合臨床護理。②中危風險:在極低危與低危風險基礎上,增加物理預防措施,如梯度彈力襪配合足踝關節(jié)功能鍛煉,每日1.5 h;使用間歇式充氣加壓裝置,每日1 h,以物理機械原理增加產婦下肢血流速度,防止血液凝滯。③高危風險:在中危風險基礎上予以藥物預防,嚴密監(jiān)視產婦補液量,對于出血產婦,盡可能減少止血藥使用;預防性使用低分子肝素鈣等藥物,以預防DVT發(fā)生。
1)股靜脈血流動力學。使用Se-quoia 512彩色超聲儀檢測,探頭頻率8 mHz,于大隱靜脈匯入股靜脈處檢測股靜脈血流動力學,探頭與股靜脈夾角在45°~60°,檢測術后1和7 d血流平均速度(Va)、血流峰速度(Vp)水平。2)下肢癥狀(皮膚顏色異常、腫脹、疼痛)及DVT發(fā)生率。皮膚顏色異常:皮膚出現(xiàn)黑褐色沉著;腫脹:雙側髕骨下緣10 cm,周徑相差>1 cm;疼痛:孕婦自感下肢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3分;DVT:定期彩超檢查顯示靜脈管徑增寬且難以壓閉、靜脈管腔有實性低回聲、完全無血流信號等。3)護理滿意度。制定關于病情觀察(4條)、預防指導(5條)、專業(yè)技能(5條)、工作效率(4條)維度的問卷,每條0~4分賦分,評分越低,護理滿意度越差。
術后7 d研究組Va、Vp水平均高于常規(guī)組(均P<0.001),見表1。
表1 2組術后1 d及7 d股靜脈血流動力學比較
組別nVaVp術后1d術后7d術后1d術后7d研究組5422.04±1.6126.18±2.35?14.02±0.9916.97±1.33?常規(guī)組5321.85±1.3423.46±1.73?13.81±1.0115.24±0.98?t0.6636.8081.0867.648P0.509<0.0010.280<0.001
研究組下肢皮膚顏色異常、腫脹、疼痛及DVT發(fā)生率較常規(guī)組低(均P<0.05),見表2。
表2 2組下肢癥狀及DVT發(fā)生率比較
研究組護理滿意度各維度評分較常規(guī)組高(均P<0.001),見表3。
表3 2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分
剖宮產會對機體造成嚴重損傷,內分泌異常變化,加之產后需臥床恢復,下肢血液呈高凝狀態(tài),可發(fā)生血流速度減慢,堵塞血管,誘發(fā)下肢DVT,或下肢存在不同程度腫脹、疼痛等,甚至血栓脫落危及生命,予以相應護理對孕婦剖宮產術后恢復有積極意義[5-6]。
常規(guī)圍產期護理多是護理人員剖宮產經驗施護,并未對DVT預防予以特定規(guī)范護理干預,導致相關癥狀頻發(fā)。近年臨床開始重視DVT的預防護理,Caprini血栓評估量表可有效應用于妊娠期及產褥期[7];而預防護理可降低剖宮產后DVT等并發(fā)癥發(fā)生率[8],說明此類針對性、預防性護理的可靠性。本研究將DVT風險因素評估表、預防性護理聯(lián)合應用,可提高預防護理的針對性、規(guī)范性,提升干預效果。有研究[9-10]顯示外科術后DVT是常見且危險的并發(fā)癥,血管內膜損傷、血液高凝狀態(tài)是形成DVT的主要因素,而Va、Vp等水平可反映機體血液凝滯水平,可評估DVT發(fā)生風險。本研究結果顯示,術后7 d研究組Va和Vp水平高于常規(guī)組(均P<0.001),且研究組下肢皮膚顏色異常、腫脹、疼痛及DVT發(fā)生率低于常規(guī)組(均P<0.05),說明DVT風險因素評估表聯(lián)合預防性護理模式可改善股靜脈血流動力學,降低下肢DVT及相關癥狀發(fā)生風險,得益于量表評估風險與預防措施的應用,對極低危與低危風險實施基礎預防措施,在此基礎上對中危風險增加物理預防、高危風險再增加藥物預防,合理分配資源,針對性施護以減少護理盲目性,提高干預質量,以促進血液高凝狀態(tài)改變,有效預防DVT等發(fā)生。此外本研究發(fā)現(xiàn),研究組護理滿意度各維度評分高于常規(guī)組(均P<0.001),提示本護理模式下還可提高孕婦對護理工作的認可,主要是本小組護理人員培訓有素,可提高溝通能力與專業(yè)素質,在個性化評估、指導、護理下,體現(xiàn)護理專業(yè)性,以提高孕婦護理滿意度。
綜上,DVT風險因素評估表聯(lián)合預防性護理模式應用于PPP孕婦,可促進血液循環(huán)、降低下肢癥狀及DVT發(fā)生率、提高護理滿意度,臨床應用時應保證護理人員專業(yè)素養(yǎng),實現(xiàn)有效溝通,以提高干預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