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蘇軾書《孫莘老墨妙亭》考

        2021-11-09 07:58:12崔永升
        中國書畫 2021年8期

        ◇ 崔永升

        《孫莘老求墨妙亭詩》〔1〕見于《蘇軾詩集》卷八,刻入廣州博物館藏《晚香堂蘇帖》卷十二,亦刻入董其昌審定《戲鴻堂法書》卷十一,孔繼涑摹勒《玉虹樓法帖》卷六,師亮采撰集、錢泳摹勒《秦郵帖》卷一,錢泳摹勒《吳興帖》卷四,劉恕摹勒《宋賢六十五種》卷三?!秾O莘老求墨妙亭詩》作于熙寧五年(1072),但何時書寫并刻入石,是否刻入墨妙亭,都是需要探討的問題。

        一、孫莘老之墨妙亭情結(jié)

        孫莘老熙寧四年(1071)十一月至熙寧六年(1073)三月為吳興太守,多有政績,并好古頗深。熙寧五年(1072)二月,建墨妙亭以貯先賢遺跡。熙寧五年(1072)十二月,蘇軾因公事至湖州為作《墨妙亭記》:“熙寧四年十一月,高郵孫莘老自廣德移守吳興。其明年二月,作墨妙亭于府第之北,逍遙堂之東,取凡境內(nèi)自漢以來古文遺刻以實(shí)之?!薄?〕

        就記中所云,孫莘老建墨妙亭之初衷,就是搜集、刊刻吳興境內(nèi),自漢以來名賢遺墨。蘇轍《次韻子瞻題孫莘老墨妙亭》:“不如好事孫太守,牛車徙置華堂登?!薄?〕曾鞏《寄孫莘老湖州墨妙亭》:“好事今推霅溪守,故開新館集琳瑯。”〔4〕兩詩均可印證。

        蘇軾于元豐二年(1079)四月到湖州任,熙寧五年(1072)通判杭州,尚未官湖州,故孫覺刻有蘇軾所贈羊欣帖模本〔5〕,而未刻蘇軾書,亦未刻蘇軾詩文。詩中云“書來乞詩要自寫,為把栗尾書谿藤”,是言明孫莘老要自己書寫東坡詩。按常理,孫莘老書亦應(yīng)刻入石,后面論及孫莘老不善書法,當(dāng)是請時人書之,然《吳興掌故》載墨妙亭碑目與《嘉泰吳興志》并無此刻。據(jù)《嘉泰吳興志》,紹興十七年(1147)重刻《墨妙亭記》為蔣燦〔6〕書,說明之前《墨妙亭記》曾被刻石于墨妙亭,至于是誰所書,已不可考。按蘇軾為官履歷來看,雖然元豐二年(1079)四月二十日,蘇軾知湖州,但至湖不久,七月二十八日“烏臺詩案”爆發(fā)獲罪,故元豐間刊刻《墨妙亭記》的可能性也不大,即或曾入石,亦被毀藏。因此,《墨妙亭記》刻石的最大可能,應(yīng)該在元祐間蘇軾為官的輝煌期,后來再被毀,或與元祐黨禁崇寧毀碑有關(guān)。

        《嘉泰吳興志》卷十三載:“墨妙亭在清樾亭北。熙寧中,知州事孫覺建。蘇軾記云:‘凡境內(nèi)自漢以來古文遺刻取以實(shí)之’,又有詩,一時名公相繼有作。舊刻不存,蔣燦復(fù)書于石,嘉定四年(1211)知州事魏大中重建?!薄?〕其中,蔣燦復(fù)書為《墨妙亭記》,其他遺跡是否再經(jīng)蔣燦復(fù)書,記載不甚明確。因蔣燦為蔣之奇從子,蔣之奇宿與東坡交好,可以推測,蔣燦復(fù)書應(yīng)多傾向于東坡。

        然查慎行《蘇詩補(bǔ)注》卷八《孫莘老求墨妙亭詩》注引《吳興掌故》載墨妙亭碑目與明徐獻(xiàn)忠撰《吳興掌故集》有所不同?!墩憬桥d掌故集》載:“《墨妙亭碑》熙寧五年,孫莘老守郡,作亭于府第之北,逍遙堂之東,取凡境內(nèi)自漢以來古文遺刻以實(shí)之。見蘇子瞻記。《僧智永集羲之書作圣教序記》……《蘇東坡六客詞》,東坡《墨妙亭記》蔣燦書……已上諸刻俱藏墨妙亭。”〔8〕其中,有《蘇東坡六客詞》。何以又有蘇書《六客詞》?

        二、前后《六客詞》

        蘇軾《六客詞》,應(yīng)指《后六客詞》即《定風(fēng)波》(月滿苕溪照夜堂):

        余昔與張子野、劉孝叔、李公擇、陳令舉、楊元素會于吳興。時子野作《六客詞》,其卒章云:“見說賢人聚吳分,試問,也應(yīng)旁有老人星。”凡十五年,再過吳興,而五人者皆已亡矣。時張仲謀與曹子方、劉景文、蘇伯固、張秉道為坐客,仲謀請作《后六客詞》云:

        月滿苕溪照夜堂,五星一老斗光芒。十五年間真夢里,何事?長庚對月獨(dú)凄涼。綠鬢蒼顏同一醉,還是,六人吟笑水云鄉(xiāng)。賓主談鋒誰得似?看取,曹劉今對兩蘇張?!?〕

        熙寧七年(1074)九月,蘇軾離杭至湖州,與湖州守李常(公擇)并楊繪(元素)、陳舜俞(令舉)、張先(子野)、劉述(孝叔)至松江夜飲垂虹亭上,張先作《定風(fēng)波》即《六客詞》,即蘇軾《后六客詞》序所云事。十五年(實(shí)為十七年)后,蘇軾再過吳興,應(yīng)湖州守張詢(仲謀)請,依張先詞韻再作《定風(fēng)波》即《后六客詞》,六客如序中言。

        圖1 黃道周藏蘇東坡墨妙斷碑硯(傳)

        關(guān)于《后六客詞》的作年,施宿《東坡先生年譜》元祐四年(1089)己巳云:“六月,過湖,會張昌言仲謀、曹輔子方、劉季孫景文、蘇堅伯固、張秉道,此后六客也?!蓖踝陴ⅰ稏|坡先生年譜》元祐四年(1089)己巳亦云:“是年過吳興,又作《定風(fēng)波》為六客詞?!眱杉揖^作于元祐四年(1089)赴杭知州過湖州而作,是按熙寧七年(1074)后推十五年所得,恰好蘇軾亦過湖州,后世多從其說。然《蘇軾年譜》卷三十及《蘇軾詞集校注》卷二均對此提出異議。

        其一,張仲謀何時知湖州的問題。《嘉泰吳興志》卷十四:“張詢(仲謀)左朝請郎,元祐六年二月七日到任,八年二月二十日罷?!薄?0〕張仲謀是元祐六年(1091)二月至湖州任.。元祐四年(1089),張仲謀不在湖州,不可能成為后六客的東道主。

        其二,“五人者皆已亡”的問題。五人中,張子野、劉孝叔、陳令舉、楊元素均卒于元祐四年前,而李公擇則卒于元祐五年二月。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卷四載:“李公擇、孫莘老平時至相親厚,皆終于御史中丞。元祐五年二月二日公擇卒,三日,莘老卒,先后才一日。”〔11〕蘇軾元祐五年(1090)三月作《次韻林子中王彥祖唱酬》“早知身寄一漚中,晚節(jié)尤驚落木風(fēng)”,句后注云:“近聞莘老、公擇皆逝,故有此句?!薄?2〕《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元祐五年(1090)二月丁酉條載:“龍圖閣直學(xué)士中大夫新知成都府李常卒。……戊戌龍圖閣直學(xué)士左朝散大夫提舉靈仙觀孫覺卒?!薄?3〕可為互證。因此“五人者皆已亡”的言語,不可能出自元祐四年(1089)過湖時,當(dāng)在元祐六年(1091)離杭過湖時。從熙寧七年(1074)至元祐六年(1091)應(yīng)為十七年,十五年之說當(dāng)為計算偶誤,或文字傳訛。

        《嘉泰吳興志》卷十三載:“六客堂在湖州府郡圃中,熙寧中知州事李常作《六客詞》,元祐中知州事張詢復(fù)為《六客之集》作《六客詞》序曰:‘昔李公擇為此郡,張子野、劉孝叔在焉,而楊元素、蘇子瞻、陳令舉過之,會于碧瀾堂。子野作《六客詞》傳于四方,今仆守是郡,子瞻與曹子方、劉景文、蘇伯固、張秉道來過,與仆為六。而向之六客,獨(dú)子瞻在,復(fù)繼前作。子野為《前六客詞》,子瞻為《后六客詞》,與賡和篇并刻墨妙亭?!笕遂G,遂以名堂?!薄?4〕敘述頗確切,唯第一句“熙寧中知州事李常作《六客詞》”,易生歧義。熙寧七年(1074),李常知州吳興,當(dāng)是東道主主持之意。將蘇書《后六客詞》刻入墨妙亭者,正是當(dāng)時吳興知州張詢。

        蘇軾元豐二年(1079)曾知湖州??梢?,將蘇書《后六客詞》刻入墨妙亭,其實(shí)正符合孫莘老當(dāng)時的意愿。只不過這個意愿是在孫莘老去世之后的第二年(即元祐六年,1091)由知州張詢來完成的。

        三、《孫莘老求墨妙亭詩》書刻與流傳

        前面所論,《墨妙亭記》被刻入墨妙亭,后被毀,紹興間又重刻,而《孫莘老求墨妙亭詩》的書刻在《嘉泰吳興志》及《吳興備志》均無記載。按詩中所述紀(jì)實(shí)語“龜趺入坐螭隱壁,空齋晝靜聞登登”來看,詩應(yīng)作于《墨妙亭記》之前,即熙寧五年(1072)二月至十二月間。按孫莘老立墨妙亭的意愿來看,蘇軾于熙寧五年(1072)至六年(1073)間應(yīng)沒有書寫過此詩。元祐六年(1091)張詢將蘇書《后六客詞》刻入墨妙亭之前,蘇軾應(yīng)該也沒有書寫過此詩,若有墨跡或碑刻,理應(yīng)被張詢刻入墨妙亭并有記載。又張詢元祐八年(1093)二月罷湖守,蘇軾書寫此詩應(yīng)該是元祐八年以后的事情。

        以蘇軾書風(fēng)來看,《孫莘老求墨妙亭詩》與元祐末、紹圣初所書《洞庭春色、中山松醪二賦》等風(fēng)格相近,筆墨豐妍厚重,字勢欹側(cè)開闊,“石壓蝦蟆”的特征十分明顯。而與熙寧間《盜賊縱橫帖》《錢塘帖》《兇歲之余帖》等跳宕流麗、疏朗秀潤的書風(fēng)有著明顯不同。

        錢泳《履園叢話》《墨妙亭詩刻》是將《孫莘老求墨妙亭詩》視為墨妙亭石刻之一:

        宋孫莘老嘗知湖州,匯集漢唐諸賢名跡石刻于郡齋,署曰:《墨妙亭》,東坡為作記并賦詩,刻石中有云:“吳興太守真好古,購買斷缺揮縑繒。龜趺入座螭隱壁,空齋畫靜聞登登。”蓋紀(jì)實(shí)也?!秴桥d志》云:元人守湖州,粗砂大石皆磨去,是以漢唐諸刻無有存者,惟存東坡詩一石而已。后此石亦斷缺不全,其一片,嘉靖中王陽明守仁謫龍場驛丞時得之,曾琢為硯,存十二字,見裘文達(dá)公《曰修記》。一時朝貴俱有詩,蔣心余七古一首尤為絕妙。其一片,天啟初,黃石齋道周得之,亦琢為硯,存十七字,為吳興姚玉裁所藏,后歸桐鄉(xiāng)汪氏,當(dāng)時如厲樊、榭丁、龍泓、蔣心余諸公,亦各有詩紀(jì)之,載吾友張芑堂征君《金石契》中。余幼時猶見拓本,今《戲鴻堂帖》所刻全篇,是思翁取舊刻重摹,非真跡入石也?!?5〕

        如果錢泳所見《吳興志》所記載“漢唐諸刻無有存者,惟存東坡詩一石而已”非指墨妙亭石刻,那么也不能說明東坡詩就存刻于墨妙亭。但錢泳可以為我們提供詩碑的流傳與記載信息。元人毀碑后,詩碑尚存,后亦斷為數(shù)片,其一為王陽明所得,存十二字,載于裘曰修《曰修記》;另一為黃道周所得,存十七字,載于張燕昌《金石契》,并指出董其昌《戲鴻堂法帖》所刻,乃以舊刻重摹。

        關(guān)于王陽明得硯石的記載,清蔣士銓《王文成驛丞署尾硯歌有序》與清史夢蘭《止園筆談》卷二記載,各有詳盡:

        圖3 《戲鴻堂法書》之《孫莘老求墨妙亭詩》

        《東坡題墨妙亭詩》斷碑一片,存十二字,凡四行,行三字,曰:“鐙他年”,曰:“憶賀監(jiān)”曰:“時須伏”,曰:“孫莘老”。高、廣各三寸,長四寸,文成謫龍場時得之,遂以背面作硯?!矣文钔ぃ瑝膲o一碑。志載元人守湖州,粗砂大石皆磨治。坡公遺跡定同碎,購買斷缺藏者誰。龍場驛丞偶拾得,破案取以陪松滋。〔16〕

        紀(jì)文達(dá)公集中有斷碑硯歌,為裘漫士先生作。斷碑者,宋熙寧四年蘇文忠公為孫吳興作墨妙亭詩石刻也,存十二字,凡四行,行三字,曰“鐙他年”,曰“憶賀監(jiān)”,曰“時須服”,曰“孫莘老”,高廣各三寸,長四寸,王文成公得之,以背面作硯,左刻“守仁”二楷字,右刻篆書“陽明山人”四字,側(cè)刻分書“驛丞署尾硯”五字,蓋明正德元年文成謫貴州龍場時物也?!?7〕

        詳載斷碑的尺寸與文字,蘇軾詩碑應(yīng)是小而細(xì)者,未被元人磨制,故王陽明、黃道周可以背面琢為硯。今見故宮博物院藏蘇東坡墨妙斷碑硯,硯面細(xì)膩光滑,可為互證。左刻朱竹垞硯銘:“身可污,心不辱,藏三年,化碧玉?!庇铱獭暗乐堋倍?。硯底右下角有殘損。存“吳越勝事、書來乞詩、尾書谿藤、視昔過眼”十六字,與錢泳所記十七字相近。

        袁昶曾親睹黃道周得硯,其《漳浦黃忠端公斷碑研歌》記載亦詳。

        《漳浦黃忠端公斷碑研歌》……研背有蘇文忠墨妙亭詩十余字……兩賢踔厲相映發(fā),元祐崇禎天地辟。流傳今入?郎家石藏郎中覺羅廷雍家,再拜寒具毋黦跡。浮生閱世真云煙,放眼孤光破群籍。世言莘老不工書,吳興郡將好事客。奇?墨妙亭中散,壞谷春耕出碎璧。樵人往往拾至寶,公倘軺車得茲石忠端公以崇禎三年庚午典淅試時年四十六是冬除右中允。

        諦觀《戲鴻堂》橅刻《墨妙亭詩》,每一字環(huán)轉(zhuǎn)處左右界畫全失,張芑堂所橅研拓亦爾。此石殘字分行布白處神采遒逸,界畫秩然,的知為長公手跡也?;蛞蔀榉情L公書,不知蔣燦所書乃公所作墨妙亭記,非此詩也。況詩中有“書來乞詩要自寫”之語,尤為塙證邪。光緒庚寅九月昶又記。〔18〕

        袁昶的記載“元祐崇禎天地辟”與“奇?墨妙亭中散”,則提供了更為重要的信息:蘇軾詩碑刻元祐間刻于墨妙亭?!笆姥暂防喜还?,吳興郡將好事客”指孫莘老書法不佳,蘇軾也深知孫莘老拙于書,《題顏長道書》云:“故人楊元素、顏長道、孫莘老,皆工文而拙書,或不可識,而孫莘老尤其。不論他人,莘老徐觀之,亦自不識也。”〔19〕詩云“書來乞詩要自寫”,并非孫莘老自己書寫,應(yīng)當(dāng)是請人書寫,不再勞煩蘇軾書丹,因此孫莘老墨跡未刻入石是很自然的事情。

        由上表1,以史夢蘭《止園筆談》卷二所載王陽明正德元年(1506)所得蘇詩斷碑硯十二字,與《戲鴻堂法書》《宋賢六十五種》《秦郵帖》諸刻位置皆不甚相合;今存故宮博物院黃道周藏蘇詩斷碑硯十六字,與《戲鴻堂法書》《宋賢六十五種》《秦郵帖》諸刻十七字位置亦不甚相合,而錢泳所記十七字與諸刻相合?!锻硐闾锰K帖》將詩題刻于前,且變易行次,與二斷碑硯皆不合。就此觀之,錢泳所記王陽明、黃道周得硯時間與史夢蘭、袁昶所記雖有出入,但于事無礙。袁昶謂黃道周崇禎三年(1630)所得殘碑是真跡入石,界畫秩然,今見黃道周藏斷碑硯并無明顯界畫,結(jié)合錢泳所記,今見故宮黃道周藏斷碑硯十六字位置亦非真跡原貌,說明在明代《孫莘老墨妙亭詩》至少有兩種刻石傳世:其一,按黃道周藏殘硯十七字布局,有界畫;其二,按黃道周藏殘硯十六字布局,無界畫。后三行按王陽明藏殘硯布局,或按《戲鴻堂法書》布局。因?yàn)樵姳疄樾袝?,有列無行,以真跡入石者應(yīng)當(dāng)是,有左右界畫,黃道周藏殘硯位置有十七字,第二行五字“要”字略小,其余三行行四字。

        表1

        關(guān)于《戲鴻堂》所刻,張伯英亦謂其贗:“戲鴻之墨妙亭詩,東坡贗跡,得天臨仿不覺其偽,善書者不鑒,斯之謂歟?”〔20〕相較《戲鴻堂法書》,《晚香堂蘇帖》詩題在前,行次不同。雖二者字形筆畫極為相似,“冰”字誤刻為“水”,應(yīng)漏刻一點(diǎn)。可以初步判斷,廣州博物館藏《晚香堂蘇帖》卷十二刻《孫莘老墨妙亭七古》與《戲鴻堂法書》卷十一或從同一底本,或據(jù)《戲鴻堂法書》翻刻?!赌钔び洝肪幢粚O莘老刻入墨妙亭,《墨妙亭記》刻石的最大可能應(yīng)該在元祐間蘇軾為官的輝煌期。元祐六年(1091),湖守張詢刻《后六客詞》入墨妙亭。

        今見《吳興志》及《吳興備志》均無詩碑刊刻的記載。若錢泳、蔣士銓、袁昶記載無誤,《孫莘老求墨妙亭詩》書并刻入墨妙亭應(yīng)是元祐后期的事情,是否張詢所為并無記載。

        結(jié)論

        蘇軾熙寧五年(1072)二月至十二月間所作《孫莘老求墨妙亭詩》與熙寧五年十二月所作

        注釋:

        〔1〕 張志烈等《蘇軾全集校注》詩集卷八,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第738 頁。

        〔2〕張志烈等《蘇軾全集校注》文集卷一一,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第1116 頁。

        〔3〕〔宋〕蘇轍《欒城集》欒城集卷第四,四部叢刊景明嘉靖蜀藩活字本。

        〔4〕〔明〕董斯張《吳興藝文補(bǔ)》卷四十八,明崇禎六年(1633)刻本。霅溪,吳興之別稱。吳興,古郡名,三國吳置,隋仁壽二年改為湖州,唐、宋沿置。

        〔5〕蘇軾《題羊欣帖》:“此帖在王文惠公家,軾得其摹本于公子鍇,以遺吳興太守孫莘老,使刻石置墨妙亭中?!睆堉玖业取短K軾全集校注》文集卷六九,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第7785 頁。

        〔6〕〔明〕豐坊《書訣》,民國四明叢書本:“蔣燦,字宣卿,宜興人。官至戸部侍郎,敷文閣待制。書得古人風(fēng)韻,尤長于大字、小楷?!笔Y之奇從子,宋神宗元豐八年至宋高宗紹興二十年(1085——1159)。

        〔7〕〔宋〕談鑰《(嘉泰)吳興志》卷十三,民國吳興叢書本。

        〔8〕〔明〕徐獻(xiàn)忠撰(嘉靖三十九年刊本),《中國地方志叢書》華中地方·第四八四號·《浙江省吳興掌故集》卷之五(金石刻類),成文出版社1983 年版,第211 頁——218 頁。

        〔9〕張志烈等《蘇軾全集校注》詞集卷二,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第629 頁。

        〔10〕〔宋〕談鑰《(嘉泰)吳興志》卷十四,民國吳興叢書本。

        〔11〕陸游《老學(xué)庵筆記》卷四,李昌憲整理《全宋筆記》第五編第八冊,大象出版社2012 年版,第41 頁。

        〔12〕張志烈等《蘇軾全集校注》詩集卷三二,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第3518 頁。

        〔13〕〔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四百三十八,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14〕〔宋〕談鑰《(嘉泰)吳興志》卷十三,民國吳興叢書本。

        〔15〕〔清〕錢泳《履園叢話》叢話九《墨妙亭詩刻》,清道光十八年(1838)述德堂刻本。

        〔16〕〔清〕蔣士銓《忠雅堂文集》卷二十一,清嘉慶刻本。

        〔17〕〔清〕史夢蘭《止園筆談》卷二,清光緒四年(1878)刻本。

        〔18〕〔清〕袁昶《安般簃集》詩續(xù)庚,清光緒袁氏小漚巢刻本。

        〔19〕張志烈等《蘇軾全集校注》文集卷六九,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7849 頁。

        〔20〕張伯英《增補(bǔ)法帖提要》,商務(wù)印書館2019 年版,第141 頁。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xué)文學(xué)院)

        責(zé)任編輯:歐陽逸川

        [宋]蘇軾 行書洞庭春色賦與中山松醪賦卷 28.3cm×306.3cm 白麻紙 吉林省博物館藏釋文: 洞庭春色賦。吾聞橘中之樂,不減商山。豈霜余之不食,而四老人者游戲于其間。悟此世之泡幻,藏千里于一班,舉棗葉之有余,納芥子其何艱,宜賢王之達(dá)觀,寄逸想于人寰。嫋嫋兮春風(fēng),泛天宇兮清閑。吹洞庭之白浪,漲北渚之蒼灣。攜佳人而往游,勤霧鬢與風(fēng)鬟,命黃頭之千奴,卷震澤而與俱還,糅以二米之禾,藉以三脊之菅。忽云蒸而冰解,旋珠零而涕潸。翠勺銀罌,紫絡(luò)青倫,隨屬車之鴟夷,款木門之銅镮。分帝觴之余瀝,幸公子之破慳。我洗盞而起嘗,散腰足之痹頑。盡三江于一吸,吞魚龍之神奸,醉夢紛紜,始如髦蠻,鼓包山之桂揖,扣林屋之瓊關(guān)。臥松風(fēng)之瑟縮,揭春溜之淙潺,追范蠡于渺茫,吊夫差之惸鰥,屬此觴于西子,洗亡國之愁顏。驚羅襪之塵飛,失舞袖之弓彎。覺而賦之,以授公子曰:烏乎噫嘻:吾言夸矣:公子其為我刪之。中山松醪賦。始予宵濟(jì)于衡漳,軍涉而夜號。燧松明以記淺,散星宿于亭皋。郁風(fēng)中之香霧,若訴予以不遭。豈千歲之妙質(zhì),而死斤斧于鴻毛。效區(qū)區(qū)之寸明,曾何異于束蒿?爛文章之糾纏,驚節(jié)解而流膏,嘻構(gòu)廈其已遠(yuǎn),尚藥石之可曹。收薄用于桑榆,制中山之松醪。救爾灰燼之中,免爾螢爝之勞。取通明于盤錯,出肪澤于烹熬。與黍麥而皆熟,沸春聲之嘈嘈。味甘余之小苦,嘆幽姿之獨(dú)高。知甘酸之易壞,笑涼州之蒲萄。似玉池之生肥,非內(nèi)府之蒸羔。酌以癭藤之紋樽,薦以古蟹之霜螯。曾日飲之幾何?覺天刑之可逃。投拄杖而起行,罷兒童之抑搔。望西山之咫尺,欲褰裳以游邀??绯逯悸?,接掛壁之飛猱。遂從此而入海,渺翻天之云濤。使夫嵇阮之倫,與八仙之群豪?;蝌T麟而翳鳳,爭榼挈而瓢操。顛倒白綸布,淋漓宮錦袍。追東坡而不可及,歸鋪啜其醨糟。漱松風(fēng)于齒牙,猶足以賦遠(yuǎn)游而續(xù)離騷也。始安定郡王以黃柑釀酒,名之曰“洞庭春色”。其猶子德麟得之以餉予,戲?yàn)樽髻x。后予為中山守,以松節(jié)釀酒,復(fù)以賦之。以其事同而文類,故錄為一卷。紹圣元年閏四月廿一日,將適嶺表,遇大雨,留襄邑書此。東坡居士記。

        [宋]蘇軾 行楷書祭黃幾道文卷 31.6cm×121.7cm 紙本 1087年 上海博物館藏釋文: 維元祐二年,歲次丁卯八月庚辰朔,越四日癸未。翰林學(xué)士、朝奉郎、知制誥蘇軾,朝奉郎、試中書舍人蘇轍,謹(jǐn)以清酌庶羞之奠,昭告于故潁州使君同年黃兄幾道之靈:嗚呼幾道,孝友蒸蒸。人無間言,如閔與曾。天若成之,付以百能。超然驥德,風(fēng)騖云騰。入為御史,以直自繩。終然玉雪,不污青蠅。出按百城,不緩不拒。奸民惰吏,實(shí)畏靡僧。帝亦知之,因事屢稱。謀之左右,有問莫應(yīng)。君聞不悛,與義降升。吾豈羽毛,為人所鷹。抱默以老,含章不矜。環(huán)堵蕭然,大布疏繒。妻子脫粟,玉食友朋。軾遷于南,秋谷五登。坐閱百吏,錐刀相仍。有斐君子,傳車是乘。穆如春風(fēng),解此陰凌。尚有典刑,紫髯垂膺。魯無君子,斯人安承。納幣請昏,義均股肱。別我而東,衣被僅勝。一臥永已,吾將安憑。壽命在天,維圣艾增。君趙魏老,老于薛滕。天亦愧之,其世必興。舉我一觴,歸安丘陵。尚饗。

        [宋]蘇軾 楷書眉山遠(yuǎn)景樓記 紙本釋文: 眉山遠(yuǎn)景樓記。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貴經(jīng)術(shù)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農(nóng)夫合耦以相助。蓋有三代、漢、唐之遺風(fēng),而他郡之所莫及也。始朝廷以聲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學(xué)者猶襲五代之弊,獨(dú)吾州之士,通經(jīng)學(xué)古,以西漢文詞為宗師。方是時,四方指以為迂闊。至于郡縣胥史,皆挾經(jīng)載筆,應(yīng)對進(jìn)退,有足觀者。而大家顯人,以門族相上,推次甲乙,皆有定品,謂之江鄉(xiāng)。非此族也,雖貴且富,不通婚姻。其民事太守縣令,如古君臣,既去,輒畫像事之,而其賢者,則記錄其行事以為口實(shí),至四五十年不忘。富商小民,常儲善物而別異之,以待官吏之求。家藏律令,往往通念而不以為非,雖薄刑小罪,終身有不敢犯者。歲二月,農(nóng)事始作。四月初吉,谷稚而草壯,耘者畢出。數(shù)十百人為曹,立表下漏,鳴鼓以致眾。擇其徒為眾所畏信者二人,一人掌鼓,一人掌漏,進(jìn)退作止,惟二人之聽。鼓之而不至,至而不力,皆有罰。量田計功,終事而會之,田多而丁少,則出錢以償眾。七月既望,谷艾而草衰,則仆鼓決漏,取罰金與償眾之錢,買羊豕酒醴,以祀田祖,作樂飲食,醉飽而去,歲以為常,其風(fēng)俗蓋如此。故其民皆聰明才智,務(wù)本而力作,易治而難服。守令始至,視其言語動作,輒了其為人。其明且能者,不復(fù)以事試,終日寂然。茍不以其道,則陳義秉法以譏切之,故不知者以為難治。今太守黎侯希聲,軾先君子之友人也。簡而文,剛而仁,明而不茍,眾以為易事。既滿將代,不忍其去,相率而留之,上不奪其請。既留三年,民益信,遂以無事。因守居之北墉而增筑之,作遠(yuǎn)景樓,日與賓客僚吏游處其上。軾方為徐州,吾州之人以書相往來,未嘗不道黎侯之善,而求文以為記。嗟夫,軾之去鄉(xiāng)久矣。所謂遠(yuǎn)景樓者,雖想見其處,而不能道其詳矣。然州人之所以樂斯樓之成而欲記焉者,豈非上有易事之長,而下有易治之俗也哉!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笔嵌?,于道未有大損益也,然且錄之。今吾州近古之俗,獨(dú)能累世而不遷,蓋耆老昔人豈弟之澤,而賢守令撫循教誨不倦之力也,可不錄乎!若夫登臨覽觀之樂,山川風(fēng)物之美,軾將歸老于故丘,布衣幅巾,從邦君于其上,酒酣樂作,援筆而賦之,以頌黎侯之遺愛,尚未晚也。元豐五年四月二十八日東坡居士蘇軾撰,并書于喬居之雪寮。

        [宋]蘇軾 行書春帖子詞之一 紙本釋文: 元祐三年春帖子詞。翰林學(xué)士臣蘇軾進(jìn)?;实坶w。藹藹龍旗色,瑯瑯木鐸音,數(shù)行寬大詔,四海發(fā)生心。旸谷賓初日,青苔告協(xié)風(fēng)。旸谷賓初日,清臺告協(xié)風(fēng)。愿如風(fēng)有信,長與日俱中。草木漸知春,萌芽處處新。從今八千歲,合抱是靈椿。圣主憂民未解顏,天教瑞雪報豐年。蒼龍掛闕農(nóng)祥正,父老相。

        [宋]蘇軾 行書春帖子詞之二 紙本釋文: 呼看籍田?;侍箝w。寶冊瓊瑤重,新庭松桂香。雪消春未動,碧瓦麗朝陽。瑞日明天仗,仙云擁壽山。倚欄春晝永,金母在人間。朝罷金鋪掩,人閑寶瑟塵。欲知慈儉德,書史樂青春。仙家日月本長閑,送臘迎春亦偶然。翠管銀罌傳故事,金花彩勝作新年。彤史年來不絕書。

        [宋]蘇軾 行書春帖子詞之三 紙本釋文: 三朝德化婦承姑。宮中侍女減珠翠,雪里貧民得褲襦。邊庭無事羽書稀,閑遣辭臣進(jìn)小詩。共助至尊歌喜事,今年春日得春衣?;侍w。葦桃猶在戶,椒柏已稱觴。歲美風(fēng)先應(yīng),朝回日漸長。甲觀開千柱,飛樓擢九層。雪殘烏鵲喜,翔舞下觚棱。

        [宋]蘇軾 行書春帖子詞之四 紙本釋文: 孝心日奉東朝養(yǎng),儉德應(yīng)師大練風(fēng)。太史新年占瑞氣,四星明潤紫宮中。九門掛月未催班,清禁風(fēng)和玉漏閑。崇慶早朝銀燭下,佩環(huán)聲在五云間。東風(fēng)弱柳萬絲垂,的皪殘梅尚一枝。繭館乍欣蠶浴后,禖壇猶記燕來時。夫人閣。

        [宋]蘇軾 行書春帖子詞之五 紙本釋文: 彩勝鏤新語,酥盤滴小詩。升平多樂事,應(yīng)許外廷知。細(xì)雨曉風(fēng)柔,春聲入御溝。已漂(流)新荇沒,猶帶斷冰流。扶桑初日映簾升,已覺銅瓶暖不冰。七種共挑人日菜,千枝先剪上元燈。雪消鴛瓦已流凘,風(fēng)暖犀盤尚鎮(zhèn)帷??~緲紫簫明月下,璧門桂影夜參差。元祐二年十二月五日翰林學(xué)士臣蘇軾進(jìn)。

        [宋]蘇軾 行書新歲展慶帖 前帖30.2cm×48.8cm 紙本 1081年(元豐四年) 故宮博物院藏釋文: 軾啟。新歲未獲展慶,祝頌無窮,稍晴起居何如?數(shù)日起造必有涯,何日果可入城。昨日得公擇書,過上元乃行,計月末間到此,公亦以此時來,如何?竊計上元起造,尚未畢工。軾亦自不出,無緣奉陪夜游也。沙枋畫籠,旦夕附陳隆船去次,今先附扶劣膏去。此中有一鑄銅匠,欲借所收建州木(此字旁注)茶臼子并椎,試令依樣造看兼適有閩中人便?;蛄羁催^,因往彼買一副也。乞暫付去人,專愛護(hù)便納上。余寒更乞保重,冗中恕不謹(jǐn),軾再拜。季常先生文閣下。正月二日。子由亦曾言,方子明者,他亦不甚怪也。得非柳中舍已到家言之乎,未及奉慰疏,且告伸意,伸意。柳丈昨得書,人還即奉謝次。知壁畫已壞了,不須怏悵。但頓著潤筆新屋下,不愁無好畫也。

        [宋]蘇軾 人來得書帖 29.5cm×45.1cm 紙本 故宮博物院藏釋文: 軾啟:人來得書。不意伯誠遽至于此,愛愕不已。宏才令德,百未一報,而止于是耶。季常篤于兄弟,而于伯誠尤相知照。想聞之無復(fù)生意,若不上念門戶付囑之重,下思三子皆不成立,任情所至,不自知返,則朋友之憂蓋未可量。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憂哀之無益,釋然自勉,以就遠(yuǎn)業(yè)。軾蒙交照之厚,故吐不諱之言,必深察也。本欲便往面慰,又恐悲哀中反更撓亂,進(jìn)退不皇,惟萬萬寬懷,毋忽鄙言也。不一一。軾再拜。知廿九日舉掛,不能一哭其靈,愧負(fù)千萬,千萬。酒一擔(dān),告為一酹之??嗤?苦痛。跋:東坡真跡,余所見無慮數(shù)十卷,皆宋人雙鉤廓填。坡書本濃,既經(jīng)填墨,蓋不免墨豬之論,唯此二帖(新歲、人來)則杜老所謂須臾九重真龍出,一洗萬古凡馬空也。董其昌題。

        [宋]蘇軾 行書獲見帖 28.2cm×37.8cm 紙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釋文: 軾啟。近者經(jīng)由獲見為幸。過辱遣人賜書。得聞起居佳勝。感慰兼極。忝命出于余芘。重承流喻。益深愧慰(點(diǎn)去)畏。再會未緣。萬萬以時自重。人還冗中。不宣。軾再拜。長官董侯閣下。六月廿八日。

        [宋]蘇軾 行書邂逅帖(又稱《江上帖》) 30.3cm×30.5cm 紙本 約1101年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釋文: 軾啟。江上邂逅,俯仰八年,懷仰世契,感悵不已。辱書,且審起居佳勝。令弟愛子,各想康福。余非面莫既,人回匆匆不宣。軾再拜知縣朝奉閣下。四月廿八日。

        [宋]蘇軾 行書次韻秦太虛見戲耳聾詩帖 30.7cm×45.3cm 紙本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釋文: 君不見詩人借車無可載。留得一錢何足賴。晚年更似杜陵翁。右臂雖存耳先聵。人將蟻動作牛斗。我覺風(fēng)雷真一噫。聞塵掃盡根性空。不須更枕清流派。大樸初散失混沌。六鑿相攘更勝壞。眼花亂墜酒生風(fēng)??跇I(yè)不停詩有債。君知五蘊(yùn)皆是賊。人生一病今先差。但恐此心終未了。不見不聞還是礙。今君疑我特佯聾。故作嘲詩窮險怪。須防額癢出三耳。莫放筆端風(fēng)雨快。次韻秦太虛見戲耳聾。

        [宋]蘇軾 行書跋吏部陳公詩帖 27.8cm×60.6cm 紙本 元豐四年(1081)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釋文: 故三司副使吏部陳公,軾不及見其人,然少時所識,一時名卿盛士多推尊之,爾來前輩凋喪,略盡能稱誦。公者漸不復(fù)見,得其理言遺事,皆當(dāng)記錄寶藏,況其文章乎。公之孫(師仲)錄公之詩廿五篇以示軾,三復(fù)太息,以想見公之大略云,元豐四年十一月廿四日眉陽蘇軾書。

        [宋]蘇軾 行書致季常尺牘(又名《一夜帖》) 30.3cm×48.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原文:一夜尋黃居寀龍不獲。方悟半月前是曹光州借去摹搨。更須一兩月方取得??滞蹙墒欠?。且告子細(xì)說與。纔取得。即納去也。卻寄團(tuán)茶一餅與之。旌其好事也。軾白。季常。廿三日。

        高潮迭起av乳颜射后入| 三个黑人插一个女的视频| 国产女主播一区二区久久| 亚洲精品色午夜无码专区日韩| 久久久精品2019免费观看| 亚洲av高清在线观看三区|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 中文区中文字幕免费看| 中文国产日韩欧美二视频| 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无堂无码 |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 亚洲精品第四页中文字幕|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青草| 国产精品露脸视频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免费在线| 国产婷婷成人久久av免费| 99爱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性| 人与禽性视频77777| 国产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久久婷婷综合色拍亚洲| 国产中文字幕一区二区视频| 欧美老熟妇乱xxxxx| 无码一区二区三区老色鬼|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综合| 久久av粉嫩一区二区| 被三个男人绑着躁我好爽视频| a毛片全部免费播放| 国产精品三级自产拍av| 亚洲中文字幕午夜精品| 人妻丰满熟妇av无码区免| 国产视频嗯啊啊啊| 国产在线一区二区av| 久久久久无码精品国产app| 在线观看无码一区二区台湾| 亚洲av手机在线一区| 高h喷水荡肉爽文np肉色学校| 国内揄拍国内精品少妇国语| 久久人妻少妇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高湖呻呤久久av|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不卡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