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瑩瑩,林紫薇,丁苗苗,王俊茂,翟紅麗,胡飛龍,張伶俐
心房顫動(atrial fibrillation,AF)是臨床上最常見的持續(xù)性心律失常疾病[1],以心悸、氣短、眩暈、胸部不適、全身疲乏、煩躁不安為臨床表現(xiàn)。臨床研究[2]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AF發(fā)病率和致死率逐漸升高,尤其以65歲以上老年群體居多,嚴重威脅病人生活質量和生命安全。衰弱是目前老年醫(yī)學面臨的重大問題[3],指與年齡相關的生理系統(tǒng)儲備功能持續(xù)下降,從而導致身體強度、體力、生理功能降低的一種復雜的臨床綜合征。衰弱可增加機體易損性、減退抗應激能力,從而導致病死率提高,住院時間延長,預后不良。有研究[4]發(fā)現(xiàn),衰弱則可作為AF病人病死率的預測指標,與其發(fā)生和不良預后密切相關。因此,了解AF病人衰弱狀態(tài)并分析其影響因素對降低病人發(fā)病風險、提高預后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國內關于老年人衰弱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在住院AF病人中的研究鮮有報道,本研究就住院老年AF病人衰弱狀態(tài)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現(xiàn)作報道。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住院老年AF病人124例,男73例,女性51例;年齡63~96歲,平均(79.41±7.79)歲。納入標準[5-6]:(1)經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等檢查確診為AF;(2)年齡≥60歲;(3)臨床資料齊全;(4)經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5)病人同意參與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1)合并有惡性腫瘤、肝腎功能不全、甲狀腺功能亢進等疾病;(2)不能配合完成相關檢查和衰弱評估者;(3)有心肌梗死病史;(4)患有認知障礙或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 采用調查問卷的方式收集病人一般資料,內容包括年齡、性別、民族、職業(yè)狀況、居住方式、婚姻狀況、文化程度、不良生活方式、營養(yǎng)狀態(tài)、焦慮癥狀、抑郁癥狀、睡眠狀況、服藥種類、既往病史、綜合能力等,并對病人衰弱狀態(tài)進行評估。營養(yǎng)狀態(tài)評估采用營養(yǎng)狀況評估表(mini nutritioanl assemessment,MNA);焦慮癥狀以焦慮自評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評分評價;抑郁癥狀以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評分評價;睡眠狀況采用insomnia睡眠障礙評估量表進行評估;認知功能采用簡易智能狀態(tài)檢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進行評估;綜合能力采用基本日常生活能力評估量表(ADL-BI)進行評估;衰弱狀態(tài)采用衰弱篩查量表(FRAIL)進行評估。
依據(jù)衰弱狀態(tài)將研究對象分為無衰弱組(18例)、衰弱組(76例)和衰弱前期組(30例),比較3組間基線資料和問卷調查項目分類情況,對影響病人衰弱狀態(tài)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1.3 診斷標準 (1)MNA評分標準:MNA評估表總分30分,得分越高,營養(yǎng)狀態(tài)越好。測評結果可分為評分<17分,營養(yǎng)不良;17≤評分<24分,存在營養(yǎng)不良的風險;評分≥24分,營養(yǎng)狀態(tài)良好。(2)SAS評分標準:總分100分,得分越高,焦慮越嚴重。測評結果可分為重度焦慮:得分≥70;中度焦慮:60≤得分<70;輕度焦慮:50≤得分<60;正常:得分<50。(3)HAMD評分標準:HAMD量表共17項條目,得分越高,抑郁癥狀越嚴重。測評結果可分為評分≥24分,重度抑郁;17<評分<24分,中度抑郁;7<評分≤17分,輕度抑郁;評分≤ 7分,正常。(4)insomnia睡眠障礙評估量表評分標準:0~3分,無睡眠障礙;4~6分,可疑失眠;7~24分,提示有睡眠障礙。將無睡眠障礙和可疑失眠均劃歸于正常。(5)MMSE量表評分標準:<27分為認知功能障礙;27~30分為正常。(6)FRAIL量表評分標準:從疲勞、耐力、有氧運動、肢體功能、體質量減輕等5個方面進行評價,每個方面的回答是肯定的,則記一分,否定記0分,總分5分。0分為無衰弱,1~2分為衰弱前期;≥3分為軀體衰弱。(7)ADL-BI量表評分標準:依據(jù)住院病人老年評估項目從大便控制、小便控制、個人衛(wèi)生、用廁、吃飯、轉移、活動、穿衣、上樓梯、洗澡等10個方面進行評分。總分100分,得分<25分為完全依賴,25~<50分為重度依賴,50~<75分為中度依賴,75~95分為輕度依賴,>95分為完全獨立。
1.4 質量控制 使用統(tǒng)一的調查問卷收集病人資料,避免由于個體理解原因造成的數(shù)據(jù)失真;調查問卷由經過規(guī)范化培訓的調查員統(tǒng)一發(fā)放,告知填寫注意事項和要求,并指導和協(xié)助被調查者完成問卷的填寫,保證問卷真實性和有效性;調查采取不記名形式,在問卷填寫完畢后再次與被調查人員核對其填寫內容真實無誤,并記為有效問卷。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t檢驗、χ2檢驗和logistic多元回歸分析。
2.1 AF病人衰弱狀態(tài)現(xiàn)狀分析 本次研究共發(fā)放問卷124份,回收有效問卷124份,有效回收率100%。FRAIL量表0分病人18例,將其設為無衰弱組;FRAIL量表得分1~2分病人30例,將其設為衰弱前期組,F(xiàn)RAIL量表得分≥3分病人76例,將其設為衰弱組。其中衰弱5項指標中自訴疲勞75例(60.48%);耐力不佳53例(42.74%);有氧運動連續(xù)步行困難48例(38.70%);肢體功能下降59例(47.57%);體質量減輕28例(22.58%)。
2.2 3組間衰弱狀態(tài)的單因素分析 3組病人間性別、民族、職業(yè)狀況、飲酒、抽煙、熬夜、居住方式、服藥種類、文化程度、婚姻狀況等因素對衰弱狀態(tài)的影響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病人年齡、運動狀況、飲食習慣、營養(yǎng)狀態(tài)、焦慮癥狀、抑郁癥狀、日常生活能力、睡眠狀況、認知功能等因素對衰弱狀態(tài)的影響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P<0.01),衰弱組病人以高齡、營養(yǎng)不良、焦慮、抑郁、睡眠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等人數(shù)比例較高(見表1)。
表1 不同因素在3組中差異的比較[n;構成比(%)]
續(xù)表1
2.3 影響衰弱狀態(tài)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將表1中可能影響病人衰弱狀態(tài)的年齡、運動狀況、飲食習慣、焦慮癥狀、抑郁癥狀、日常生活能力、睡眠狀況、認知功能等因素單列出來,以病人軀體衰弱為因變量,上述多因素為自變量,對各因素進行賦值后進行多元線性logistic回歸分析,自變量賦值見表2。結果顯示,年齡、營養(yǎng)狀態(tài)、日常生活能力、睡眠狀況和認知功能與衰弱狀態(tài)呈明顯正相關(P<0.05~P<0.01),是AF病人衰弱的危險因素(見表3)。
表2 AF病人衰弱狀態(tài)影響因素賦值方式
表3 影響衰弱狀態(tài)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衰弱是與人體機能老化密切相關一種臨床綜合征,好發(fā)于老年人群且具有極高的發(fā)病率,已成為現(xiàn)代老年醫(yī)學研究的熱點之一。既往研究[7-8]顯示,衰弱常作為預測老年人摔倒、骨折、殘疾和死亡的高風險指標,甚至在某些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上還可作為影響因素導致病人生活質量下降、康復效果欠佳。目前,我國關于衰弱的研究人群多聚焦于社區(qū)老年人,對臨床老年住院病人缺乏足夠重視,加之衰弱的研究方向多為認知衰弱[9],鮮有軀體衰弱的研究報道,因此,對老年住院病人軀體衰弱狀態(tài)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在臨床上具有重要意義。
AF是心律失常疾病中發(fā)病率最高的一種類型[10],可導致血流動力學改變,增加心肌梗死事件的發(fā)生,從而導致死亡率和致殘率增加,對病人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有研究[11-12]顯示,衰弱可作為多種疾病不良預后的影響因素,病死率的預測指標,在心腦血管疾病中體現(xiàn)地尤為明顯。有文獻[13]報道,我國社區(qū)老年軀體衰弱發(fā)生率為12.7%,衰弱前期發(fā)生率為47.3%。本研究中AF病人軀體衰弱患病率為41.67%,衰弱前期患病率為37.50%,其軀體衰弱患病率明顯提高,而衰弱前期發(fā)生率略微降低,探究其原因可能與心悸、眩暈等AF臨床癥狀在老年病人身上表現(xiàn)地更為明顯,可導致病人身體疲倦憊懶、睡眠質量下降、活動量減少,從而導致病人軀體有明顯衰弱之感,與姜珊等[14]研究結果相符。
有研究[15-16]報道,衰弱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而目前關于衰弱影響因素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缺乏明確的標準,本研究亦嘗試探索其可能的影響因素。本研究結果顯示,病人年齡、運動狀況、飲食習慣、營養(yǎng)狀態(tài)、焦慮癥狀、抑郁癥狀日常生活能力、睡眠狀況、認知功能等因素對衰弱狀態(tài)有顯著影響,提示上述因素均對機體衰弱狀態(tài)有一定作用力,可促進衰弱的發(fā)生。進一步進行多因素分析發(fā)現(xiàn),年齡、營養(yǎng)狀況、日常生活能力、睡眠狀況和認知功能與衰弱狀態(tài)呈明顯正相關,證明年齡、營養(yǎng)狀況、日常生活能力、睡眠狀況、認知功能是影響衰弱程度的獨立危險因素。探究上述因素對住院老年AF病人衰弱狀態(tài)的影響機制: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各項生理功能都在逐漸降低,各個器官本身就逐漸趨于衰弱,在AF疾病的病理作用下更是加快了人體軀體衰弱的進程[17-18];同時由于病人生理功能的下降,對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降低,加之病人多缺乏運動,飲食習慣較差,加重了對營養(yǎng)物質的吸收,從而導致其營養(yǎng)不良,身體出現(xiàn)衰弱狀態(tài);正常人都需要足夠的睡眠時間以保證正常的生理活動的進行,睡眠狀況與健康狀況密切相關,而睡眠障礙可導致免疫力下降,誘發(fā)抑郁、焦慮、高血壓、神經衰弱、老年癡呆癥、胃腸道疾病多種疾病,從而側面影響機體衰弱狀態(tài)[19];日常生活能力是評價老年病人能否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當病人喪失該能力,需要依賴別人時,對老年病人而言是極大的打擊,極可能引起一系列負性情緒,從而降低病人的食欲、運動積極性和治療配合度,從而導致衰弱狀態(tài)的出現(xiàn);認知功能障礙是機體認知衰弱的重要影響因素,在引起認知衰弱的同時能提高軀體衰弱的患病風險[20]。
綜上,住院老年AF病人衰弱狀態(tài)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年齡越大、營養(yǎng)狀況越差、日常生活能力越低、睡眠狀況越糟、認知功能越差則其軀體衰弱程度越嚴重,可將衰弱作為評估疾病預后的檢測指標,建議對住院的老年AF病人進行衰弱狀態(tài)的評估,以提供更加合理的治療和護理,改善病人預后,提高生活質量。但本研究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體現(xiàn)在樣本量較少,疾病較單一,橫斷面研究,若有條件可進一步擴大標本量,納入多種疾病進行縱向研究或深入的多中心橫斷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