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坤保
摘 要:為探索馬大相思在沿海沙地的適應(yīng)性和生產(chǎn)力,開展了馬大相思引種造林試驗,以馬占相思和大葉相思作為對照。結(jié)果表明,馬大相思的成活率和保存率與馬占相思、大葉相思差別不大,均達到90%以上;馬大相思的樹高、胸徑生長量高于馬占相思和大葉相思,并達到顯著差異;馬大相思林的防風效果好于馬占相思林和大葉相思林。由此可見,馬大相思可作為閩南沿海沙地造林的合適樹種。
關(guān)鍵詞:馬大相思;引種;沿海沙地;馬占相思;大葉相思
中圖分類號 S727.2?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7-7731(2021)20-0045-02
相思類樹種屬于豆科金合歡屬植物,普遍具有速生、抗旱、抗風和改良土壤的特性。目前福建省常見的相思樹有臺灣相思(Acacia confusa Merr.)、馬占相思(Acacia mangium Willd.)、厚莢相思(Acacia crassicarpa Benth.)、大葉相思(Acacia auriculiformis A. Cunn. ex Benth.)、卷莢相思(Acacia cincinnata F.Muell.)和黑木相思(Acacia melanoxylon R.Br.)等[1,2],在閩南沿海沙地造林的相思類樹種主要有馬占相思、厚莢相思和大葉相思等。近年來,中國林業(yè)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yè)研究所開展了相思雜交試驗,培育出馬占相思和大葉相思雜交的新品種馬大相思(Acacia mangium×A.auriculiformis)。2016年福建省漳浦下蔡國有防護林場從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yè)研究所購買馬大相思無性系苗木,并在林場的下蔡工區(qū)進行造林試驗,探索馬大相思在閩南沿海沙地的適應(yīng)性和生長情況,為馬大相思在海岸地段的造林提供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地概況 試驗地設(shè)在福建省漳浦下蔡國有防護林場下蔡工區(qū)8大班10小班(117°39′56″E、23°55′55″N),屬于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1℃,年均降雨量1350mm,常有臺風登陸或影響。造林地處在海岸前沿地段,距離最高潮水線150m左右,土壤為風積沙土,厚達1m以上,肥力差,沙地主要植被有厚藤(Ipomoea pes-caprae (L.) R. Br. subsp. brasiliensis)、海邊月見草(Oenothera drummondii Hook.)、老鼠簕(Acanthus ilicifolius L.)、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 (L.) Pers.)等[3]。
1.2 試驗材料 造林苗木包括馬大相思(馬占相思×大葉相思)、馬占相思和大葉相思無性系袋苗,苗高25~30cm。馬大相思苗來自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yè)研究所,馬占相思和大葉相思無性系袋苗來自東山赤山國有防護林場。
1.3 試驗設(shè)計 以樹種為試驗處理,采取隨機區(qū)組設(shè)計,3次重復(fù),每個樹種為1塊試驗小區(qū),共9塊小區(qū),每塊小區(qū)面積20m×20m。造林前進行挖穴整地,規(guī)格為40cm×30cm×30cm,穴內(nèi)留下半穴的紅土,并將0.5kg鈣鎂磷散拌入紅土中,株行距2m×2.5m。2016年4月份雨天進行造林,初植密度2000株/hm2,造林時均施地蟲殺藥物以防白蟻等地下害蟲,用沙土將種植穴填滿,造林當年8月份擴穴培土1次、追肥1次,第2、3年各追肥1次。
1.4 調(diào)查項目 造林后每年進行試驗林生長情況調(diào)查。2021年4月份進行一次全面測定,內(nèi)容包括試驗林的保存情況、生長狀況和防風效果。保存和生長情況采用每木調(diào)查法,防風效果的測定采用風速儀觀測法[4]。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馬大相思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 樹種引種成功的一個關(guān)鍵因素是該樹種能否適應(yīng)引種地的環(huán)境,而成活率和保存率可以較好地反映樹種對引種地的環(huán)境適應(yīng)能力。從馬大相思、馬占相思和大葉相思造林后的成活率以及5年生時的保存率來看(表1),馬大相思的成活率達93.5%,與馬占相思(94.4%)相比低了0.9個百分點,與大葉相思(93.1%)相比提高0.4個百分點;馬大相思5年生時的保存率達91.5%,與馬占相思(92.3%)相比低了0.8個百分點,與大葉相思(91.3%)相比提高0.2個百分點。3種相思的成活率以及5年生時的保存率均在90%以上,經(jīng)方差分析,不同相思的成活率和5年生時的保存率差異不顯著(表2)。馬占相思、大葉相思是閩南沿海沙地常見的造林樹種,對造林地的適應(yīng)性強。試驗結(jié)果表明,馬大相思引種造林后成活率和保存率與馬占相思、大葉相思差別不大,都具有較高的成活率和保存率?,F(xiàn)場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馬大相思樹未見有病蟲害,說明馬大相思對造林地環(huán)境有較強的適應(yīng)性。
2.2 馬大相思生長量 通過測定5年生的馬大相思、馬占相思和大葉相思樹高和胸徑(表3),結(jié)果表明,馬大相思平均樹高、平均胸徑與馬占相思相比提高了23.1%、16.9%,與大葉相思相比提高了38.3%、35.7%。經(jīng)方差分析,不同相思的平均樹高、平均胸徑均存在極顯著差異(表4)。由此可見,馬大相思的生長速度比馬占相思、大葉相思快。
2.3 馬大相思林防風效果 通過測定馬大相思、馬占相思和大葉相思林分的林前、林內(nèi)風速(表5),結(jié)果表明,馬大相思林內(nèi)相對風速最小,大葉相思林內(nèi)相對風速最大。馬大相思林防風效能與馬占相思林相比提高了10.4%,與大葉相思林相比提高了22.4%;馬占相思林防風效能與大葉相思林相比提高了10.9%。由此可見,相同林齡的馬大相思林削弱風速的能力強于馬占相思林和大葉相思林。
3 結(jié)論與討論
本試驗結(jié)果表明,馬大相思的成活率、保存率與當?shù)厣a(chǎn)上經(jīng)常造林的馬占相思、大葉相思的成活率和保存率相當;馬大相思在引種地未發(fā)生病蟲危害;馬大相思的生長量與同齡的馬占相思、大葉相思相比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馬大相思林的防風效果好于馬占相思林和大葉相思林。
相思類樹種是熱帶亞熱帶地區(qū)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的優(yōu)良樹種,經(jīng)常作為貧瘠地造林的先鋒樹種。由于大多數(shù)相思類樹種如馬占相思、大葉相思和厚莢相思具有一定的防風作用,且自身可固氮增加土壤肥力,因此閩南沿海沙地經(jīng)常會選用這些樹種造林。本項目進行了馬大相思在沙地引種造林試驗,初步表明馬大相思在閩南沿海沙地具有較強的適應(yīng)性和生產(chǎn)力,可作為沙地造林的合適樹種,下一步需擴大馬大相思的造林范圍,將造林地點延伸到惠安、晉江、東山、詔安等地,通過多點引種造林驗證馬大相思的優(yōu)良特性。
參考文獻
[1]潘志剛,游應(yīng)天.中國主要外來樹種引種[M].北京: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4.
[2]中國樹木志編委會.中國主要樹種造林技術(shù)[M].北京:中國林業(yè)出版社,1987.
[3]林武星,林媛媛,蘇寶川.福建省海岸風電場植被恢復(fù)技術(shù)探討[J].防護林科技,2021,1:76-77,79.
[4]葉功富,張水松,徐俊森,等.木麻黃低效防護林的結(jié)構(gòu)特征和防護效能研究[J].防護林科技,2000,???:29-3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