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庭,唐 娜,陳楚瑤,康 亮,褚慶民
(1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心血管內科,廣州 510405;2 廣州中醫(yī)藥大學第一臨床醫(yī)學院,廣州 510405;3 白云區(qū)三元里街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廣州 510406)
秋水仙堿是急性痛風發(fā)作期的主要治療藥物之一,可以減輕炎癥反應、降低白細胞趨化及吞噬作用,進而緩解患者的疼痛癥狀[1]。全血細胞減少主要是指血常規(guī)化驗中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骨髓增生異常的患者應謹慎使用秋水仙堿,以避免出現血細胞減少等不良反應[2]。本院于2021年2月14日收治1例因服用秋水仙堿出現全血細胞減少的病例,現將其診治過程報道如下。
李某,男性,80歲。因反復胸悶、胸痛13年,加重1個月余于2021年2月14日入住本院。既往有主動脈夾層(DeBakeyⅢ型,支架植入術后)、高血壓、糖尿病、痛風病史。
2021年1月18日~2021年2月2日患者曾在本院住院治療,期間因心房撲動反復發(fā)作,行電生理檢查+心導管射頻消融術,術前查血常規(guī):白細胞(WBC)5.19×109/L,紅細胞(RBC)2.07×1012/L,血小板(PLT)63×109/L,血紅蛋白(HGB)68 g/L,中性粒細胞(NEU)4.01×109/L;生化8項:鉀4.15 mmol/L,鈉131.9 mmol/L,肌酐170 μmol/L,尿素20 mmol/L;腦鈉肽(BNP)4941.5 pg/ml;肝功8項:谷草轉氨酶(AST)57 U/L,谷丙轉氨酶(ALT)77 U/L,白蛋白35.8 g/L;心酶5項、心梗定量2項、感染4項、糖化血紅蛋白、血脂4項等未見明顯異常。予以擴張冠脈、抗凝、控制心率、控制血壓、調節(jié)血脂、穩(wěn)定斑塊、抑酸護胃、利尿消腫等對癥治療后,患者癥狀好轉出院。2021年2月7日患者至本院門診復診,訴偶有雙下肢紅腫熱痛,考慮急性痛風發(fā)作,門診予以口服秋水仙堿片0.5 mg,qd,囑患者規(guī)律門診復診,如有不適,門急診隨診。
2021年2月14日患者因胸悶、胸痛復發(fā),加重半天至本院急診就診,查血常規(guī):WBC 2.40×109/L,RBC 1.39×1012/L,PLT 50×109/L,HGB 43 g/L,NEU 1.79×109/L;生化8項:鉀4.34 mmol/L,鈉133.6 mmol/L,肌酐185 μmol/L,尿素11.2 mmol/L;BNP 1763.2 pg/ml;大便檢查3項:隱血試驗(-)、轉鐵蛋白(-);心酶5項、心梗定量2項等未見明顯異常。急診擬“胸痛查因”收住入院,入院后考慮患者在服用秋水仙堿片后出現全血細胞減少,立即停用秋水仙堿片,完善相關檢查,予以抗感染、控制心率、調節(jié)血脂、穩(wěn)定斑塊、止血、抑酸護胃、利尿消腫、糾正水電解質紊亂、營養(yǎng)支持等對癥治療,經治療后患者癥狀好轉出院?;颊咧委熎陂g血常規(guī)、生化、凝血等指標的變化情況見表1、表2和圖1。
表1 患者血常規(guī)的變化情況
表2 患者生化、凝血等指標的變化情況
A:白細胞;B:血小板;C:紅細胞;D:血紅蛋白圖1 血常規(guī)變化情況
秋水仙堿是臨床上較為常用的一種抗痛風藥,對于預防和治療急性痛風發(fā)作具有較好的效果。該藥本身毒性較小,但是會在肝臟代謝轉換為二秋水仙堿,產生毒性。由于該藥的中毒劑量和治療劑量非常接近,所以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高。長期大劑量服用甚至會出現秋水仙堿中毒,嚴重者會出現多臟器功能障礙甚至死亡[3]。研究顯示[4],臨床使用秋水仙堿所導致不良反應的出現時間最長為23天,最短為大劑量服用后即刻出現,以2~3天較為多見。因此,在此期間應對患者進行嚴密觀察以判斷有無藥品不良反應發(fā)生。本例患者在服用秋水仙堿1周后至本院急診就診,查血常規(guī)提示全血細胞減少,與該藥不良反應發(fā)生時間相符。
秋水仙堿的不良反應主要包括胃腸道損害、血液系統(tǒng)損害、肌肉骨骼神經損害、泌尿系統(tǒng)損害以及皮膚黏膜損害等。其中,以胃腸道損害最為多見,常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肝細胞損害、轉氨酶升高、胃腸道出血等,其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可以達到80%[4-6]。血液系統(tǒng)損害較為少見。肖章武等[7]研究報道5例急性重癥秋水仙堿中毒患者均出現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其中以血小板和白細胞的進行性下降最為明顯。張伊莉等[8]研究報道3例急性秋水仙堿中毒患者在早期出現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情況,其中2例在及時給予對癥治療后好轉出院,1例合并有多器官功能衰竭、心源性休克救治無效死亡。邱偉偉等[1]研究報道1例89歲男性患者因服用秋水仙堿后出現粒細胞、血小板減少,建議高風險人群在服用秋水仙堿時應及時監(jiān)測血常規(guī)變化情況,避免因骨髓抑制造成嚴重后果。
中性粒細胞減少的主要原因包括感染、放射以及藥物因素等;血小板減少的主要原因有再生障礙性貧血、病毒感染、遺傳因素以及藥物因素等[1]。結合本例患者病史,其在服用秋水仙堿之前白細胞無明顯下降,在停止服用秋水仙堿后白細胞得以逐漸回升,因此考慮秋水仙堿導致全血細胞減少的可能性大。
秋水仙堿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往往受劑量、聯合用藥以及患者年齡等因素的影響。中老年患者臟器功能逐漸衰退,對藥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均不如青壯年患者,并且藥物的吸收、分布以及排泄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藥物容易在體內蓄積,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也會更高[4,9-10]。本例患者80歲高齡,既往基礎疾病多,免疫功能低下,不排除在服用秋水仙堿后出現抑制中性粒細胞的黏附、趨化以及吞噬作用,從而使得中性粒細胞大幅下降。相對于胃腸道不良反應而言,秋水仙堿導致骨髓抑制的情況較為少見,容易被忽略?;颊唛L期服用秋水仙堿而又未能及時監(jiān)測血常規(guī)變化情況,甚至不少患者在痛風發(fā)作時自行增加服藥劑量,往往會導致不良事件的發(fā)生。
綜上所述,醫(yī)生開具藥方時對于高齡患者尤其是可能存在骨髓增生低下的患者應引起足夠重視,慎用秋水仙堿等可能引起全血細胞減少的藥物,同時重點監(jiān)測血常規(guī)變化情況。對于已使用秋水仙堿治療的患者,應囑咐其不能擅自加大劑量和延長藥物使用療程,一旦出現不良反應應及時停藥就醫(yī),盡可能降低不良反應造成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