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鈺
內容摘要:作為豪放派典型代表的南宋詞人,辛棄疾在《青玉案·元夕》中一改以往風格,無論是從手法還是內容都與婉約詞相差無幾,更是利用多種意象與手法,進行鋪陳描摹。本文正是對該詞進行研究,借助這首詞對辛棄疾進行全面剖析,將婉約表象與豪放內核進行整理,為包括學生、教師在內群體提供全新思考方向,從而推動古詩詞文研究質量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辛棄疾 詞作賞析 《青玉案·元夕》
作為我國文學歷史重要組成部分,宋詞可以從創(chuàng)作風格劃分成豪放與婉約兩種流派,婉約派代表有柳永、李煜,而豪放派則有岳飛、辛棄疾。而作為南宋將領的辛棄疾,在大眾認知中其詞作多為沉穩(wěn)豪放,鮮有婉約佳作。但是其傳世六百余首詞作,婉約詞作占據三分之一。正因為固有印象,導致研究學界多對其豪放詞作進行研究,卻對婉約詞作涉及較少,對于綜合性評判辛棄疾并不客觀。
一.《青玉案·元夕》的婉約細膩風格
《青玉案·元夕》以元宵佳節(jié)為背景,將節(jié)日歡快氣氛進行詳細描述,美人美景交織在一起,成為優(yōu)美風景[1]。而在這種場景下,竟然有一奇女子對于美景并無感,遠離熱鬧,向自己已經確定方向前進。作為詞人的主視角,不斷在人群中穿梭,只為尋找那位佳人。終于在“燈火闌珊處”,發(fā)現“那人”。整個描寫極為細致。而且整篇詞作使用比喻與夸張方式,對內容進行細致描寫,是典型婉約派寫作風格。使用反襯方式,借助“寶”、“鳳”等繁華字眼烘托元宵氣氛,并將“那人”進行鋪墊,達到詞人描述“那人”目的。
二.《青玉案·元夕》中的“那人”解析
1.夢中佳人
初讀《青玉案·元夕》,會誤認為“那人”是佳人,是辛棄疾心心念念愛人,“她”擁有冷靜頭腦,喜好獨處、不愛熱鬧,無論是鶯鶯燕燕的形容,還是詞作本身,都是將佳人進行全方位描述。是辛棄疾獨特審美,是“燈火闌珊處”那個身影,唯美且具有深意[2]。
2.政治理想
但是,對辛棄疾生平事跡進行研究后,可以發(fā)現“那人”似乎不是佳人,整篇詞作似乎也不是描述這種朦朧愛情。辛棄疾擁有收復大宋失地豪情壯志,但是卻被朝廷各方勢力為各自利益而嚴厲打擊,報國無門。在《青玉案·元夕》中歡聲笑語,是否可以理解為在南宋歌舞升平中,人人醉生夢死,享受當下生活?而那個走向寂寥的“那人”,是否可以理解為辛棄疾想要收復中原失地,卻沒有盟友,沒有貴人支持?那么,“那人”成為辛棄疾在政治方面理想的具象化,以及永遠無法到達的人生目標。作為一名意圖戰(zhàn)八方、收失地的武將,卻只能淪落到使用詞作進行抒懷,何嘗不是一種無奈的人生選擇?
3.詞中的辛棄疾
再或者,這個“那人”是辛棄疾自己?只是從第三者視角審視這篇詞作,從辛棄疾視角看到了“那人”朝賞燈隊伍相反方向走去,辛棄疾一撇,看到了那個流傳千古的身影。但是,如果換位思考,拋去第三者觀察角度,而是從辛棄疾視角看,他到底看到了“那人”沒有?“那人”到底是誰?抑或者,辛棄疾想要“那人”是誰?是一個特立獨行的絕色女子?還是自己遠去的青春與得不到回報的理想?還是說,“那人”就是他自己?三十六歲的封疆大吏,換來的卻是朝廷各方勢力輪番打擊,換來的卻是皇帝疏遠,理想得不到認可,身體狀態(tài)一日不如一日,自己的理想似乎只能成為一種奢望。辛棄疾是否在朝廷的“樂不思蜀”中認清現實,并告訴所有人外憂內患,但是卻被不愿醒的人推翻了政治前途。在所有人向“盛世”方向走的洪流下,只有辛棄疾逆著人群,喊出“收復中原”,這不是與“那人”所做的事情一致?不以主流的奢靡而拋棄自己畢生理想,也同“那人”一樣,孤高自賞[3]。這是辛棄疾孤獨與惆悵,也是作為清醒的自己一種自鳴得意,夾雜著自我欣賞,是好事,但也是成為辛棄疾傷感情緒主要來源。
4.現實中的辛棄疾
誠然,存在流傳千古的“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但是作為一個豪放派代表詞人的辛棄疾,這首婉約詞作絕不僅僅是佳人的一顰一笑,而是將理想與自身經歷進行融合,創(chuàng)作的一種,模糊且具體的“那人”,以“美好盛世”襯托那個“佳人”,也是辛棄疾對于現狀的無奈。那個身影是辛棄疾在政治生涯的短暫輝煌,但卻是唯一的人生巔峰,此后,報國無門。也只能從“燈火闌珊處”回顧“那人”,回顧辛棄疾自身的輝煌與政治生涯。
三.豪放派詞人辛棄疾的婉約詞作賞析
1.此景為此景,那人非那人
對辛棄疾婉約詞做進一步研究,可以清晰發(fā)現在婉約詞句僅僅是詞作的表面內容,其內核是思想與精神豪放,是將“豪”藏于“婉”,以“婉”傳“豪”。不同于其他婉約派詞人字里行間的柔媚輕靡,以《青玉案·元夕》為例,辛棄疾筆下“那人”以孤傲氣度傲視眾人,自帶氣質方面豪放,與前面“笑語盈盈暗香去”普通女子變現為兩種風格截然[4]。而且,針對元宵佳節(jié)細致描寫,大篇幅鋪陳描摹,都是為最后一筆的“那人”進行長期鋪墊,借助在元宵佳節(jié)街道金碧輝煌,以及美人美景美色,將“那人”不染一塵高潔強化表述。尤其是“那人”描寫未從正面觀察,而是從身影、從燈、從人群中進行側面形容,借助“燈火闌珊”熱鬧,襯托“那人”行為與思想,但是卻沒有提及一句打扮、相貌,一字不寫,卻又給人無限遐想。灑脫風格,并不是婉約派可以模仿,也不同于婉約派大量鋪陳。所以,辛棄疾的“婉約”僅停留于表面,不涉及內核,因為“豪放”是推動整個詞作前進重要內容。正是因為有細致描寫的環(huán)境,以及模糊形容的人物,才會讓這種朦朧感伴隨辛棄疾內心想法而具象化,直到跨越千年的今天,“那人”依舊是不同于熱鬧人群,傲然行走于人群內的那人。
2.同類型婉約詞作對比
辛棄疾將內心無法化解的悲憤隱藏在閑適,讓人回味無窮。例如被他人彈劾,而閑居在饒帶湖創(chuàng)作的《丑奴兒·書博山道中壁》,以“少年”的“愛上層樓”,將“愁”生搬硬套進“賦新詞”中,與“識盡愁滋味”的“而今”,卻只能說出“天涼好個秋”形成對比,以心理描寫為主要內容,表現寫少年附和“愁”,與暮年無語“愁”構成對照,婉約詞風本質卻是辛棄疾面對國家衰落,但是自己無能為力失落感進行感慨,失落的心情無從發(fā)泄,只能以感嘆“天涼好個秋”表達自己內容悲憤[5]。
而同為婉約詞風的《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無論是“惜春長怕花開早”還是“脈脈此情誰訴”,都是情意纏綿、癡男怨女典型宮怨詞。但是從創(chuàng)作背景可知,辛棄疾四十歲時,已經被朝廷多次轉調,難以在同一地方長久任職,本懷有建功立業(yè)雄心壯志,卻只能作為錢糧副使,即使從一地調至另一地,仍然是錢糧管理。但是這種卻是朝廷刻意打壓辛棄疾所在恢復派,這讓理想與現實越來越遠。詞說君王棄美人,現實卻是朝廷不重視英雄,報國無門,胸中一股不平之氣難以發(fā)泄,只能將其用婉約表達內心不平。
3.婉約皮、豪放骨的創(chuàng)作特點形成原因
這種以婉約為詞“皮肉”,以豪放為詞“筋骨”的獨特寫作風格,是辛棄疾以詞為思想寄托,利用筆寫思想,用字寫柔情。而且,豪放派寫作風格已經滲入辛棄疾寫作每個細節(jié),即使進行婉約詞創(chuàng)作,也是充分吸收豪放核心的剛健,將其融入婉約柔弱表象,形成表面柔弱、核心豪放的柔韌,達到剛柔并濟效果。再回到《青玉案·元夕》中,“那人”不同于世俗,自顧前行,不以柔弱依附于他人,不以纏綿附庸于世俗,不僅思想獨立,其行為也是特立獨行,即使一個具體人物,也是辛棄疾將自己想法、愿景融入這個形象的一種具象化表現。在這種創(chuàng)作條件下,辛棄疾婉約詞作不是倚紅偎翠,而是用更加高雅態(tài)度創(chuàng)作詞作,所以更具有研究價值與意義。
做學問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并不能因為大眾評判辛棄疾是豪放派詞人就忽略其婉約佳作,也不能僅看《青玉案·元夕》表面美好形容就誤判辛棄疾思想發(fā)生轉變。只有結合創(chuàng)作背景與作者生平,從單純詞句內容跳出來,走入歷史發(fā)展與個人態(tài)度,才能真正意義上讀懂古詩詞文,才能對包括辛棄疾在內的各種優(yōu)秀名家、大家有進一步深刻了解,進而提升個人文學素養(yǎng),提升文學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諸葛憶兵.論辛棄疾艷情詞[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49-54.
[2]沈嘉柯.辛棄疾:寫情的高境界[J].高中生學習:高一,2020,000(001):21-23.
[3]韋名忠,龔永紅.許淵沖《宋詞三百首》翻譯中的文化缺失補償策略——以《青玉案·元夕》為例[J].文教資料,2020,000(009):5-7.
[4]張云露.《青玉案元夕》作品賞析[J].明日風尚,2018(6):71-71.
[5]毛曉宇.吳音媚好醉村居——談竇桂梅老師《清平樂·村居》教學實錄[J].教育研究,2020,3(4):57-58.
(作者單位:常州旅游商貿高等職業(yè)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