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鳴
19世紀荷蘭印象派畫家凡·高的《星空》(又名《星月夜》)是一幅我們熟知的世界名畫。畫面上,耀眼的星光洶涌地閃耀著,其意象給觀者帶來強烈的心靈震撼。
20世紀80年代,有一部很受觀眾喜愛的國產影片《今夜星光燦爛》,謳歌了如夜空中燦爛星光般的在解放戰(zhàn)爭中英勇犧牲的革命戰(zhàn)士群像。
斗轉星移,歲月更迭。時值今日,“星空”“星光”的含義也部分地發(fā)生著變化,“追星”成為一個時期以來的高頻詞。有人曾這樣與我探討:“你如何看待追星現象,你年輕時也追過星嗎?”我如此回答:“追星現象自古皆然,不足為奇。一位具有哲人潛質的智者甚至認為人人都是追星族。捫心自問,誰沒有過這般真切的追星體驗呢——或神圣,或奇幻,很愜意,很美妙。當然從前沒有‘追星這個詞,我們將其意會為‘英雄崇拜或‘偶像崇拜吧。我年輕時候崇拜的偶像是江姐,是雷鋒,而雷鋒追過的‘星有保爾,有卓婭和舒拉,有黃繼光,有吳運鐸?!睂Ψ剿朴兴颍骸斑@么說原來追星沒有錯???”“追星須辨方向,關鍵要看你追的是誰。”我這樣作結,只能說是點到為止。
其實,追星的話題常議常新,它不僅是一個理論探討的問題,更是一個實踐選擇的問題。群星光耀古今,數不勝數。需要我們理性面對,理智選擇。唯有那些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文明的進步做出貢獻的人,那些有一分熱發(fā)一分光、腳踏實地在平凡崗位上默默耕耘的人,才是最值得我們尊崇和景仰的。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年輕、年少的世紀新人們將追星的目光從娛樂明星轉投到共和國最美奮斗者們的身上。從錢學森、袁隆平等頂級科學家,到鐘南山、陳薇等抗疫英雄,他們代表的科學精神、奉獻精神與社會責任感所形成的價值觀的引領意義是無以窮盡的。德國哲學家康德曾有過這樣一句名言:“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內心受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頂浩瀚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鄙鲜隹G∪缜罢?,又無愧于后者。因而,我們有理由說:做人要做這樣的人,追星要追這樣的星。
讓“星”成為我們的學習榜樣,成為我們的精神引領,助力我們奮斗、進取、向上,心中有目標,眼里有方向,胸中有理想,腳下有定力。沐浴星光,追逐夢想;快意如是,不亦樂乎!
(責任編輯 高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