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爍
往大里說,人生一切都要談判,它發(fā)生在朋友之間、敵人之間、亦敵亦友的人之間。你有一個立場,我有一個立場。從立場角度看,談判有硬有軟。所謂軟,就是我把你當朋友,所以既不想針對人,又不想針對事,目的是和諧,為此不惜簽下不平等條約;所謂硬,就是我把你當對手,目的是勝利,只有你讓步,沒有我讓步,既針對人又針對事,施加能施加的一切壓力,必須在意志的較量中勝出。
哈佛談判大師羅杰·費希爾說,談判不必是彼此的壓力測試和意志之爭,它可以變成雙方共同尋找互利的合理協(xié)議之旅。但是,面對面變成肩并肩,這事不會自然發(fā)生,它來自對談判的系統(tǒng)重構(gòu)。
利益是真正的驅(qū)動器,特定立場只是利益的特定表達方式。同一個利益可以有多種表達。立場不一致并不一定是利益不兼容,有可能只是雙方在利益表達上的想象力不夠,又或者是表達不足。充分理解各自的利益訴求后,雙方不必困死在某個特定的選項上。比如說,以色列的關(guān)鍵利益是安全,而不是某塊占領(lǐng)的土地,堅持占領(lǐng)只是個立場,圍繞這個立場的談判,容易走進死胡同,圍繞安全利益的談判,空間就廣闊得多。
更何況,利益還有多重性,有核心利益,有重要利益,有一般利益。就好比一盤棋,核心利益是將帥,重要利益是車馬炮,一般利益是兵卒,舍卒保車、棄車保帥,困在立場單一維度上會消滅掉這些精彩的取舍。就好比把一場戰(zhàn)爭變成一場前線的壕塹戰(zhàn),每一寸進退都死傷慘重。
所以,要與對方充分交流溝通,了解對方的利益訴求,通報自己的利益訴求,洞察這些利益訴求背后的原因、機理和排序,才能打開達成一致的選擇空間。
通常如果遇到有人對你說,我這是對事不對人,那么你要小心,他肯定會既對事又對人。通常所謂的對事不對人,當事人的意思是我有職責在身,接下來我要對你做的種種事情,都是職責所迫,你可別怪我??梢韵胂螅酉聛韺δ阕龅目隙ú皇鞘裁春檬?。
費希爾所說的對事不對人,是真正的對事不對人。雙方不是面對面拔河,而是肩并肩,在雙方多重利益構(gòu)成的三維迷宮中,尋找共同接受的選擇組合。你們確實能真誠地欣賞對方在尋找中所付出的各種努力,也能真誠地提供幫助。
談判是取舍,而取舍首先得有差別。無論什么時候都要尋找自己與對方的差別,有差別才能達成一致,這是個美妙的悖論。
差別可以是不同的利益。你更重視經(jīng)濟利益,他更重視政治利益;你更重視里子,他更重視面子;你更重視物質(zhì)收益,他更重視意識形態(tài)。凡此種種,都是交易的基礎(chǔ)。
總之,尋找差別,拿你不重視但對方重視的東西,來交換你重視但對方不重視的東西,對方也是一樣的邏輯。所有東西雙方都同樣重視,那就沒得談了。必須是我之蜜糖,你之砒霜,那才最好。
談判不全是正和游戲,它總是正和游戲與零和游戲的復(fù)合體。正和游戲的空間全部用盡后,還是得面對剩下的零和游戲,它就是分蛋糕,你多分,我就少分,怎么辦?
首先,就算到了這一步,也不要比拼意志。拼意志既低效又不會以和平收場,就是走進死胡同而已。
其次,絕不對壓力讓步,只對道理讓步。壓力有硬有軟,形式多樣:威逼、利誘、訴諸感情和友誼,或者就是死不讓步。無論面對什么壓力,你的反應(yīng)都應(yīng)該是同樣的:拒絕對壓力讓步,解釋自己一方要求的合理性,邀請對方解釋其要求的合理性,提出合理劃分利益的客觀標準,強調(diào)自己只對道理讓步,絕不對壓力讓步。
怎么分,你得講出個我能認同的道理來,講感情、講強弱,我不認。
談判的訣竅,是在多種客觀標準中找到對你有利的那一個。當然,你也要準備好對方找到對他有利的那一個。在有原則的談判中,雙方合作尋找最適合當下的那個客觀標準。對堅持客觀標準要堅決,但在哪個客觀標準上達成一致,則可以相對靈活。這才是既有原則又現(xiàn)實的談判術(shù)。
你總會遇到不講理的談判對手,他們攻擊你的方案,也攻擊你個人,非得讓你按他們說的做不可。就算是這樣,你也不要反擊。你不是來置氣的,你是來談判的。攻擊、反擊是個死循環(huán)。你要把對手對你的攻擊轉(zhuǎn)化為對問題的攻擊,要反過來問他們設(shè)身處地會如何應(yīng)對,要多提問題少表態(tài),甚至主動邀請對方批評你的方案,反正他們總會批評,而且批評會帶來有用的信息。最后,哪怕無話可說,在對方極為不合理的要求面前,沉默以對也是個武器。
你也無須為自己辯解。你應(yīng)該解釋自己的方案有哪些理由對應(yīng)著你的哪些利益;問對方有何理由,有沒有更合理的兼容方案。如果利益沖突是針鋒相對的,則問對方,如果某一方的利益必須凌駕于另一方之上,有沒有客觀標準支持這樣做。除非對方的答復(fù)充分、有力、合理,否則你就堅持己見。相反,如果你接受對方的道理,決定讓步,做出調(diào)整,那么,一定要說清楚這是因為基于客觀標準,對方的訴求有道理,而不是因為對方施加的壓力。如果雙方始終不能達成一致,最后你總可以退而求其次,承認分歧,保留分歧,留待將來。
并不是每個談判都能達成協(xié)議,這是現(xiàn)實,但你總是可以在每個談判中有原則地堅持自己的利益,有道亦有術(shù),這是正確的選擇。
(摘自《跨界學(xué)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