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 潔 張彩鈴 李源信
(重慶理工大學知識產權學院 重慶 400054)
在國家政策支持和財政投入的激勵下,我國高校專利申請的積極性持續(xù)高漲,專利持有量達到了較高水平。但是,其中絕大多數(shù)都是沉睡專利,并沒有轉化為社會生產力?!?019年高等學校科技統(tǒng)計資料匯編》顯示,我國高校在2019年獲得授權的專利有13萬件,而成功轉化的專利僅4209件,當年我國高??萍冀涃M投入約2053億元,專利轉化收入僅34億元,轉化比例和轉化收益均亟待提高。
為了提高高校專利轉化實施效率,我國借鑒美國的拜杜法案在宏觀制度層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旨在通過調整高校專利的產權結構,激勵高校發(fā)明人積極參與科技創(chuàng)新成果的創(chuàng)造與運用。其中標志性的改革措施是2008年開始實施的《科學技術進步法》,在法律層面明確將國家資助完成的專利成果授予科研單位。然而,《2019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以下簡稱《2019年報告》)顯示,2019年我國高校有效專利的許可僅占2.9%,專利轉讓僅占3.2%,仍顯著低于企業(yè)及國外高校,也進一步反映出單純改革專利所有權制度,并不能有效促進我國高校專利轉化利用,仍然存在其他限制高校專利轉化的因素。
有學者指出,低研發(fā)水平、非正常目的申請的低質量專利阻礙我國高校專利的應用[1]。《2019年報告》顯示,我國高校有效發(fā)明專利平均維持時間低于企業(yè)平均維持時間,進一步印證了我國高校專利質量存在的問題。雖然學界和實務界普遍認為高校專利質量提升對高校專利轉化具有有益效果, 2020年2月發(fā)布的《關于提升高等學校專利質量促進轉化運用的若干意見》也體現(xiàn)了通過提升專利質量以促進高校專利轉化運用的政策思路。但是實踐中迫切要解決的是如何有針對性地提高專利質量以促進高校專利轉化實施,這就需要對專利質量影響專利轉化的微觀機理及影響效應進行深入的研究和客觀的檢驗。
直接聚焦我國高校專利質量影響專利轉化機理的實證研究尚不多見,并且在為數(shù)不多的實證研究中,學者們也因研究所選擇的專利質量內涵、測度指標及高校范圍的差異,得到不一樣的實證結果。因此,有必要在明確專利質量內涵、維度及屬性的基礎上,全面檢驗專利質量對專利轉化的影響效應,并進一步識別異質性影響效應及其作用因素,以期為促進高校專利轉化措施的具體落實和改進提供可靠的參考。
1.1專利質量及專利轉化的內涵我國學界對專利質量內涵的理解主要持以下幾種觀點:第一,專利質量是指技術本身的質量,完全由技術的先進水平所決定[2];第二,專利質量是指專利為權利人提供的直接或間接的經濟價值[3];第三,專利質量是指專利在法律效力方面的穩(wěn)定程度[4]。此外,也有學者認為,專利質量是指滿足專利的三個重要特征,即新穎性、創(chuàng)造性和實用性,并滿足說明書充分披露要求的程度[5]。顯然,專利質量是一個綜合性概念,具有多維性,其既受技術本身水平的影響,又受到專利申請水平的影響,還與專利審查水平具有緊密聯(lián)系。任何一個維度僅能反映專利質量的一個方面。
專利轉化的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專利轉化僅指專利的產業(yè)化,即對專利進行開發(fā)應用以制造新產品、形成新工藝的過程[6]。廣義的專利轉化包括專利技術產業(yè)化,還包括專利技術商業(yè)化、資本化[7],即專利轉讓、許可、質押融資等均可被視為專利轉化。喬永忠等[8]也認為,從高校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宜將專利轉化視為廣義的概念,也即專利轉化既指直接實施專利的過程,又指通過轉讓、許可、質押融資等交易方式轉移給他人實施的過程。本文采用廣義的專利轉化概念,研究高校專利轉讓和許可過程中專利質量的影響效應。
1.2專利質量對高校專利轉化影響效應的理論分析高校本身的職能定位是教育與科研,相對于企業(yè),產業(yè)化實施并不是高校專利轉化的主要途徑,高校往往需要通過專利轉讓、專利許可、專利作價入股等方式與企業(yè)合作,實現(xiàn)專利的轉化?,F(xiàn)有研究普遍認為,高校專利技術轉化效率低主要是由于技術轉移不暢所導致的[9]。具體而言,可以根據現(xiàn)有研究將制約高校專利技術轉化的因素分為兩類:其一為高校自身因素,主要包括高校“重成果數(shù)量,輕成果轉化”的價值觀念[10]、高校自身知識產權管理能力不足[11]等;其二為市場和政策因素,主要包括技術轉移制度體系不健全、市場環(huán)境建設不完善、技術轉移主體溝通不暢意愿不強等[9]。
但是,上述因素對高校專利轉化產生影響是需要以專利質量作為中介發(fā)揮作用的。一方面,高校自身的價值觀念和知識產權管理能力會對其所申請專利的質量造成影響。高校中的評價考核體制普遍不重視專利技術轉化的指標,將使得科研人員在申請專利時僅以獲得授權為目的,而忽視專利的質量和產業(yè)化的可行性,導致獲得授權的專利存在保護范圍過小等問題,不利于專利技術的轉化[12]。另一方面,高校專利質量過低引發(fā)了高校專利技術轉化過程中供給側的結構性問題,導致作為需求側的企業(yè)對于高校專利的總體期望值不高,雙方合作將專利轉化為生產力的意愿就會大打折扣。長此以往,供給方與需求方之間的溝通交流就會變少,從而減弱高校與企業(yè)之間、雙方科研人員之間的社會網絡聯(lián)系,對高校專利技術的轉移造成更大制約[13]。
1.3專利質量對高校專利轉化影響效應的實證分析高校專利轉化相關的實證研究方面,大多關注研發(fā)投入[14]、政策效應[15]、區(qū)域差異等維度[16],較少有實證檢驗專利質量對專利轉化影響效應的研究。由于直接研究專利質量與專利轉化關系的文獻較少,只能從專利質量評價的研究中一窺不同學者對專利質量與專利轉化關系研究的結論。楊登才等[17]使用熵權法研究發(fā)現(xiàn),專利作價入股等專利轉化情況指標在專利質量評價中具有很高的權重,因此可以認為專利質量與專利轉化有著很強的相關性。但是李欣等[18]通過機器學習的方法構建專利質量評價指標時,卻在最終得出的指標體系中將專利轉讓次數(shù)指標剔除,表明專利質量與專利轉化之間缺乏相關性。
在研究不同維度的專利質量對高校專利轉化的影響方面,現(xiàn)有研究觀點并不一致。金玉成[19]研究了專利的技術質量對高校專利轉化的影響,發(fā)現(xiàn)專利技術質量越高時越容易實現(xiàn)轉讓和許可。但是,李良成[20]分析政策工具,認為專利的技術質量對專利轉化的影響是多重的,例如專利技術越先進,專利轉化的風險就越高,專利轉化則更困難。溫芳芳等[21]研究發(fā)現(xiàn),高校的發(fā)明專利相比于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含量更高卻更難轉化,從側面證明了專利技術含量對高校專利轉化有著負面影響。通過梳理相關文獻,可以發(fā)現(xiàn)現(xiàn)有研究集中于分析專利技術質量對專利轉化的影響。專利質量具有多維屬性,僅對專利質量的單一維度進行研究而忽略專利質量的其他維度,研究結論具有一定局限性。
此外,已有學者關注到不同條件下專利質量對專利轉化的影響效應具有異質性。朱容輝等[22]研究發(fā)現(xiàn)高校的合作類型會對專利質量產生顯著影響,從而導致專利轉化效率的差異。姜南等[23]的研究也指出,高校不同技術領域的專利在轉化效率上存在差異,專利質量對高校專利轉化的影響效應也具有異質性。
綜上所述,雖然專利質量提升促進高校專利轉化在理論層面已基本達成共識,但基于我國高校專利實踐的實證分析結果卻未得出一致的結論,有必要全面檢驗不同維度專利質量對專利轉化的影響效應,及其異質性特征,厘清專利質量對高校專利轉化的作用機理,為我國制定專利轉化政策、提升高校專利管理和轉化能力提供科學、合理的依據。
2.1研究方法選擇及模型設計為識別專利質量差異導致的專利轉化水平差異,本文引入傾向得分匹配法[24],構造一個“反事實”自然實驗框架,在控制組中找到與處理組高質量專利i各種特征最相近的低質量專利i’,消除i與i’之間專利質量以外的特征差異后,估計專利質量對高校專利轉化的凈效應。專利質量對專利轉化的平均處理效應可表示為:
ATT=E[Yi-Y0i|Di=1]
=E{E[Yi-Y0i|Di=1,P(Xi)}
=E{E[Y1i|Di=1,P(Xi)] -E[Y0i|Di= 0,P(Xi)] |Di=1}
其中,ATT表示專利質量對專利轉化的平均處理效應;Yi表示第i件專利的轉化結果,Y1i和Y0i分別對應處理組和控制組第i件專利的轉化結果;Di表示專利質量;Xi為影響專利進入處理組或是控制組的變量,P(Xi)表示專利進入處理組或控制組的概率。
2.2變量設置a.結果變量。我國高校專利轉化的主要方式是專利轉讓及專利許可,因此本文以專利轉讓、專利許可兩個指標表征高校專利轉化結果。b.處理變量。專利質量具有模糊性,難以量化,因此本文選取專利維持時間作為綜合專利質量的代理變量[25],維持時間大于6.6年的專利為高質量專利,進入處理組,否則為低質量專利,進入控制組。c.匹配變量。 傾向得分匹配法中的控制變量指對個體進入處理組(高質量專利組)還是控制組(低質量專利組)產生影響的特征變量[26]。結合理論分析及現(xiàn)有實證研究[27-36],本文將控制變量劃分為技術質量、申請質量、審查質量三個維度。其中,專利技術質量指一項專利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的創(chuàng)造度和貢獻度。申請質量的作用體現(xiàn)在由技術創(chuàng)新成果轉變?yōu)閷@麢嗟倪^程中,高水平的專利申請文件撰寫有助于為創(chuàng)新技術界定一個最優(yōu)的權利范圍,更合理的布局,從而更好地將專利的技術優(yōu)勢轉化為市場競爭優(yōu)勢。專利審查質量代表專利審查的水平,直接關乎專利權的法律穩(wěn)定性,根據交易成本理論,專利權穩(wěn)定性越高,意味著越低的交易成本[27]。審查質量反映了專利權法律維度的質量。各維度專利質量表征變量及變量說明見表1。
表1 主要變量及變量說明
2.3數(shù)據獲取本文以教育部公布的42所“雙一流”高校在2009-2014年獲得授權的發(fā)明專利為研究對象,從Incopat專利數(shù)據庫收集專利特征及轉化數(shù)據,刪除缺漏值及剔除明顯不符合實際的觀測值,最終獲得109 687個研究樣本。
在研究樣本的時間選擇上,2008年7月我國開始實施修訂后的《科學技術進步法》,高校在專利轉化方面擁有了更多自主權,為避免制度變革引入的系統(tǒng)性影響,本文選擇2009年作為數(shù)據選取的時間起點。此外,《2019年中國知識產權發(fā)展狀況評價報告》顯示,國內發(fā)明專利平均維持時間為6.6年,因此,選擇申請時間距今6.6年以上的專利為研究樣本,即各高校2014年以前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交申請的專利。專利類型選擇上,獲得授權的發(fā)明專利經過實質審查,相對于實用新型專利技術含量較高,專利權更穩(wěn)定。此外,發(fā)明專利也是我國高校專利產出的主要類型,因此高校獲得授權的發(fā)明專利更適合作為本文的研究對象。
表2為“雙一流”高校2009-2014年發(fā)明專利轉化情況,從數(shù)量上看,高校獲得授權的發(fā)明專利數(shù)量呈逐年上升趨勢,專利轉讓數(shù)量也逐年增多;從比例來看,高校發(fā)明專利轉讓率為6.66%,專利許可率為1.32%,且均呈逐年下降趨勢,未轉化專利占比92.13%,高校專利轉化率有待進一步提升。
表2 “雙一流”高校各年份發(fā)明專利轉化情況
3.1描述性統(tǒng)計將研究樣本根據專利質量分為處理組與控制組,其中處理組樣本數(shù)52 309,控制組樣本數(shù)57 378,各維度專利質量的表征變量統(tǒng)計結果見表3。
表3 主要變量描述性統(tǒng)計
續(xù)表3 主要變量描述性統(tǒng)計
對比處理組與控制組發(fā)現(xiàn):a.技術質量方面,處理組技術先進性均值為7.62控制組技術先進性均值為7.01,表明相對于低質量專利,高校高質量專利技術先進性更高。b.申請質量方面,高校專利的首項權利要求平均字數(shù)普遍較多、權利要求數(shù)及權利穩(wěn)定性普遍較低,相較于高質量專利而言,低質量專利首項權利要求平均字數(shù)更多、權利要求數(shù)更少、權利穩(wěn)定性更低。c.審查質量方面,處理組的平均審查時長為20.32,控制組為21.25,低質量專利的審查周期總體長于高質量專利??傮w而言,處理組與控制組在專利轉化數(shù)量及個體特征上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還需要借助傾向得分匹配法消除或減小兩組之間的系統(tǒng)性差異,再具體分析專利質量對專利轉化的影響效應。
3.2控制變量篩選傾向得分匹配通過預測一件專利成為高質量專利的概率(PS值)實現(xiàn)匹配。本文根據理論分析及現(xiàn)有研究初步設置13個控制變量,為了增強各變量在本研究中的適用性及提高模型預測能力,在進行匹配前,采用Logit回歸與逐步回歸篩選對專利質量產生顯著影響的因素作為最終的控制變量。為了提供更可靠的控制變量篩選依據,本文在回歸分析時控制了技術領域、申請年份等變量,回歸結果見表4。
表4 專利質量影響因素分析
對比Logit回歸、逐步回歸結果,發(fā)現(xiàn)權利要求數(shù)、引證次數(shù)在兩個回歸模型中均未通過10%顯著水平檢驗,不是區(qū)分高質量與低質量專利的關鍵特征,不能作為控制變量進行匹配。因此,在剔除權利要求數(shù)及引證次數(shù)后,選擇合作規(guī)模、合作類型、審查時長等11個變量作為傾向得分匹配的控制變量。
3.3傾向得分匹配估計
3.3.1 專利質量對高校專利轉化的總影響效應 確定控制變量后,運用傾向得分匹配法估計專利質量對高校專利轉化的總影響效應。本文分別使用最近鄰匹配、半徑匹配、核匹配三種不同方法根據篩選出的匹配變量對低質量專利及高質量專利進行匹配,以確保結果的有效性,估計結果見表5。
表5 專利質量對專利轉化的總影響效應
結果表明,在不同匹配方法及參數(shù)設置下,專利質量對專利轉讓的平均處理效應分布在5.94%~6.52%之間,專利質量對專利許可的平均處理效應分布在1.57%~1.66%之間。由此可見,專利質量對高校專利轉讓、專利許可提升的凈效應顯著為正,但是專利質量對專利轉讓的促進作用比對專利許可的影響更顯著,這一結論在使用三種匹配方法進行匹配后都是一致的,具有穩(wěn)健性。專利許可與專利轉讓的本質區(qū)別在于專利權屬的不同,這意味著他人獲得專利轉讓需要比獲得許可支付更多的費用,同時這也要求轉讓人提供更高質量的專利。因此,專利轉讓對專利質量的高低更敏感,故而專利質量對專利轉讓的影響效應更顯著。
3.3.2 不同維度專利質量對高校專利轉化的影響效應 專利質量具有多維性,本文將專利質量劃分為多個維度,分別估計不同維度的專利質量對高校專利轉化的影響效應,從專利質量的不同維度為探索促進高校專利轉化的針對性措施提供實證參考。本文借鑒Alan(2019)[37]使用的變量分離方法對三個維度的平均處理效應分別進行估計,具體估計結果如表6。
表6 不同維度專利質量對專利轉化的影響
在不同參數(shù)設置下,專利的技術質量、申請質量、審查質量提升均能促進高校專利轉讓及許可,以專利轉讓為例,凈效應區(qū)間分別為6.67%~6.68%,5.97%~6.52%,5.85%~6.47%,均通過1%水平的顯著性檢驗。在同一參數(shù)設置下,專利的技術質量對高校專利轉化的凈效應值最大,申請質量次之,審查質量最小。專利技術質量每提升一單位,高校專利轉讓概率平均提升6.67%,專利許可的概率平均提升1.65%。
這一實證結果與《2019年報告》的調查數(shù)據相一致,調查顯示97.7%的高校專利權人認為技術研發(fā)水平是影響專利質量的主要因素,而只有18.3%和21%的人認為專利代理和專利審查的質量是主要因素,上述比例顯著低于企業(yè)、科研機構等創(chuàng)新主體。申請質量和審查質量提升對高校專利轉化率的提升作用未被充分激發(fā)。
技術質量是專利轉化過程首要考慮的因素,但技術優(yōu)勢并不必然轉化為競爭優(yōu)勢。申請質量、審查質量的提升,一方面有助于通過優(yōu)化專利權的排他性來強化技術優(yōu)勢,另一方面,可以發(fā)揮專利的信號機制,化解專利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對專利轉化過程的制約。高校創(chuàng)新主體在專利布局、撰寫及法律穩(wěn)定性等維度的專利質量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3.4影響效應的異質性分析
3.4.1 專利質量影響效應在不同技術領域的異質性 有學者指出,當不考慮專利技術領域而評估專利的可轉化性時,準確度會顯著下降,因此有必要將技術領域納入研究中,才能得到更為準確的結果[38]。因此,為識別專利質量影響效應在不同技術領域的異質性,本文以IPC主分類號為技術領域的分類依據,將高校專利分為A-H 8個組,估計不同技術領域下專利質量對高校專利轉化的平均處理效應,具體分析結果見表7。
表7 專利質量影響效應在不同技術領域的異質性
整體而言,在農輕醫(yī)及電學等領域,專利質量提升能顯著促進高校專利轉化;在化學、冶金等領域,專利質量的平均處理效應雖為正值,但低于全樣本專利轉化提升水平;而在紡織、造紙領域,專利質量提升對高校專利轉化無顯著影響。產生上述現(xiàn)象的原因在于不同領域對專利技術的依賴程度有所差異,例如醫(yī)學、電學、化學等技術領域的產業(yè)大都屬于技術密集型產業(yè),大量技術以專利的形式受到法律保護,因此專利質量在上述行業(yè)領域內對高校專利轉化的影響效應更顯著。此外,不同領域對高質量專利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在技術更迭頻繁、專利交易活躍的領域,專利質量具有重要影響,從而專利質量對專利轉化的影響效應也更為顯著。
3.4.2 專利質量影響效應在不同合作類型下的異質性 高校除了獨立申請專利,還會與其他主體合作進行科學研究,成為專利共同申請人。有學者基于資源基礎觀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高校在技術研發(fā)時與不同主體合作會產出不同質量的專利,從而有不同的專利轉化結果[28]。也有學者以社會網絡分析方法進行研究,認為高校與高校的合作程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對專利質量產生不利影響[39]。另外,有學者通過泊松模型進行實證研究,發(fā)現(xiàn)高校與企業(yè)合作會對專利質量產生正向影響[40]。高校專利活動的合作類型對專利質量具有顯著影響,本文區(qū)分高校在專利活動中的不同合作類型,根據同一專利各申請人的類型劃分出未合作、高校-企業(yè)合作、高校-高校或科研單位合作、高校-其他合作四種類型,分析專利質量影響效應的異質性,結果見表8。
表8 專利質量影響效應在不同合作類型下的異質性
從不同合作類型的樣本量看,高校獨立申請的專利占比最高,這些非合作申請專利的質量對專利轉讓及專利許可的影響較小,均低于全樣本的水平。高校-企業(yè)合作專利的ATT值分別為0.0833、0.0169,表明當高校與企業(yè)合作時,專利質量提升對高校專利轉化的促進作用最顯著。高校-其他合作專利的ATT不顯著??赡艽嬖谝韵聝煞矫娴脑蚴牵阂皇歉咝Ec企業(yè)合作有助于信息交流與資源互補,產出更高質量、更符合市場需求的專利,從而校企合作專利更具轉化可能性。二是高校與高校、科研單位之間的專利轉讓、專利許可行為存在投機空間。例如,一些高校的考核評價將專利轉化指標化,部分高校人員為換取資助或獎勵,忽視專利質量,將未轉化專利在高校與高?;蚋咝Ec科研單位之間進行策略性轉化,從而高校與高?;蚩蒲袉挝缓献鲗@馁|量對專利轉化的影響程度較小。
現(xiàn)有研究從單一維度研究高校專利質量對專利轉化的影響效應,得出的結論并不一致,甚至存在相互沖突的情況。基于上述情形,本文將專利質量進一步細分為技術、申請、審查三個維度,通過構建準自然實驗,分別檢驗各維度專利質量對專利轉化的單獨影響效應,以及專利綜合質量對專利轉化的總效應。研究發(fā)現(xiàn):
a.綜合專利質量提升對高校專利轉化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其中專利質量對專利轉讓的促進作用比對專利許可的影響更顯著。b.技術、申請及審查維度的專利質量均會對專利轉化產生影響,技術質量的凈效應值最大,申請質量次之,審查質量最小。c.上述影響效應在不同領域、不同合作模式下具有顯著的異質性。專利質量對高校專利轉化的影響程度在農輕醫(yī)及電學領域最顯著, 高校與企業(yè)合作產出專利的質量對專利轉化的影響效應最大。
上述新的研究發(fā)現(xiàn)合理解釋了已有研究結論相互沖突的原因, 理論上擴展了現(xiàn)有研究對高校專利質量影響專利轉化機理的認識?;诖耍疚倪M一步提出高校在專利質量管理和專利轉化工作中,應遵循“質量導向-過程控制-突出差異”的管理思路,具體包括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在高校知識產權管理體系構建過程中,突出綜合專利質量意識,強化對專利技術質量和申請質量的過程管理。例如,技術研發(fā)前進行專利導航、專利技術分析、風險評估等工作,為技術研發(fā)保駕護航;專利申請前進行科技成果披露、技術評估,同時加大高校在專利代理服務方面的投入,提高專利文件的撰寫水平,充分發(fā)揮申請質量和審查質量對專利轉化的促進作用。
第二,完善人才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避免專利轉化指標濫用。高校在職稱評審制度和科研項目管理制度的改革中應當避免“一刀切”式評價標準,注重區(qū)分不同技術領域間的差異,靈活、合理地將專利轉化指標納入績效考核。同時,為了避免非正常專利申請,壓縮策略性專利轉化行為的投機空間,必要時應當將專利質量指標與專利轉化指標相結合進行考核,確保高校專利有效轉化。
第三,優(yōu)化高校專利管理機制在校企合作研發(fā)全流程的嵌入機制。一方面,高校專利機構通過優(yōu)化專利流程、質量管理等措施,充分利用專利信息識別潛在校企合作研發(fā)伙伴,促進校企研發(fā)過程的有效合作。另一方面,將專利申請質量和法律質量管理深度嵌入校企雙方研發(fā)合作全流程,充分發(fā)揮專利質量在專利轉化中的信號機制和信息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