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清亮
不斷地輸球,不斷地被罵,沒有愈挫愈勇,只有屢戰(zhàn)屢敗,如此循環(huán)往復,似乎成了中國男足的一個宿命!
說是宿命,其實是實力不行,技不如人。12強賽前4場1勝3負,依中國足球目前在亞洲的實際狀況,這算得上一個正常結果,之所以輿論鼎沸,左指右罵,是因為大多數(shù)球迷心中還有幻想:“萬一這次……”,這是國足出征每一次大賽時球迷的普遍心態(tài),自己的“孩子”嘛,總希望他能爭點氣。然而骨感的現(xiàn)實總是將幻想擊得粉碎,即便如此,在自媒體如此發(fā)達的當下,很多人還是忍不住要嘮叨嘮叨,各種建議,各種出謀劃策,在出線已很渺茫的情況下,寄希望國足能臨陣磨槍,即便不快,那劈出去的一道寒光,至少也要讓對手產(chǎn)生幾分畏懼,沒準能亡羊補牢,打破宿命呢!
前4場比賽,戰(zhàn)略戰(zhàn)術上基本完敗,對對手沒有正確的評估,對自己沒有客觀的定位。第一場與澳大利亞,自視過高,以為能和對手掰掰手腕,結果20分鐘后就被打回原形了;打日本和沙特的上半場,又極端不自信,甘愿認慫,擺出5后衛(wèi)的防守陣型,主動放棄進攻。沒有正確的戰(zhàn)略分析,就不會有正確的戰(zhàn)術選擇,沒有正確的戰(zhàn)術選擇,就不能做到以我為主,無法做到以我為主,導致的結果就是變、變、變——平時練的打不出來,平時磨合的陣容安排不出來。4場國際大賽,只有4名隊員打滿360分鐘,在世界足壇實屬罕見。
因為疫情,無法看到對手真實面目,無法找到高質量的熱身對手,可以算作一個客觀借口吧。但現(xiàn)在,小組隊伍全部亮相,各個對手的家底也基本清楚了,被我們認為亞洲超一流的日本也沒有強大到不可戰(zhàn)勝;而被認為小組魚腩的越南,也曾驚出我們一身冷汗;即便是對還沒有交手的阿曼,也應該有個清晰客觀的認識。既不能高估對手妄自菲薄,也不能盲目自信。足球比賽,進攻與防守是有機統(tǒng)一的整體,絕不是局部區(qū)域人數(shù)的增加或減少,就能防或者攻,一定是以我為主,思想統(tǒng)一,整體推進,個別微調(diào),所謂知彼知己,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對手不同,而對自己大動干戈,陣型前后不一,人員不斷變化,是大賽兵家之大忌。但愿教練組能夠吸取前4場的教訓。
大賽當前,隊伍的整體實力和隊員個人能力不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突飛猛進,承認與對手實力上的差距,絕不是要丟掉信心、決心、直面困難的勇氣和敢于向前的精神。奧運賽場,任何項目最后的決賽,都是高手之間的較量,信心和勇氣有時比實力更重要,所謂兩強相爭勇者勝。很遺憾,在前4場比賽中,沒有看到我們隊員在與對手的較量中有舍我其誰的決絕,在落后時沒有展現(xiàn)出足夠的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決心?;叵胍幌拢?在與沙特比賽的上半時,我們有多少次回傳給守門員?又有多長時間是在后場無謂的倒腳?不顧一切地突破過人又有幾次?反而是下半時上場的幾位歸化球員,帶著不服輸?shù)亩分竞团c對手拼到底的決心。但幾個人的精神似乎也帶不動全隊??!
光腳的不怕穿鞋的,其實就是體育比賽中的拼搏精神。這種心理層面的東西,是可以臨陣磨槍,快速補強的,但愿教練組在這一個月蘇州備戰(zhàn)階段,能夠找到有效的方法,快速鼓舞全隊的士氣,激發(fā)全隊的斗志。
到目前為止,本屆國家隊最大的爭議就是對歸化球員的使用。歸化本身就是一種臨陣磨槍的做法,希望在短時間內(nèi)提高國家隊水平,但如果藏著掖著,不用或者不敢大大方方地用,歸化就是去了意義。打日本和沙特下半時的事實證明,多上歸化球員的效果還是很明顯的。排除某種暗示或者來自其他方面的壓力,用多少?如何合理科學地用?還是很考驗教練組智慧的。新華社發(fā)文稱,只要穿上國家隊戰(zhàn)袍,所有球員都應被一視同仁——國家隊應該秉承這樣的使用原則。
大賽當前,討論中國足球深層次的問題毫無意義,就事論事,就賽論賽,抓住前4場比賽中暴露出的重點問題,集中解決,方能在短時間內(nèi)收到成效,才有可能打破宿命,在沒有希望時看到一點點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