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曉曉
自三年級起,班級里開展了大刀闊斧的勞動崗位改革,從原來的固定勞動崗位制度變成了菜單式崗位設置。崗位的設置就猶如餐廳中菜品形成的過程,從制定“菜單”、選擇“菜品”、更換“菜品”,到形成“菜系”、相互評價,都由學生全程參與,大大提高了他們勞動的積極性。
“報告老師,你們班被扣3分?!?/p>
“報告老師,你們班被扣2分?!?/p>
……
這是每天中午大隊部在檢查我班教室衛(wèi)生時經常會說的話語。每次看到檢查人員手中的垃圾,我總會生氣地責問:今天誰的座位旁邊沒有清理干凈?哪些人是值日生?在一次次集體教育、單獨教育之后,情況卻并沒有實質性改進。一個學期過去了,班級衛(wèi)生仍然鮮有滿分情況,獲得流動紅旗的次數更是屈指可數。
身為班主任,深知勞動教育的重要性,它不僅可以使學生掌握勞動技能,更是培養(yǎng)其勤勞品格、鍛煉意志的重要途徑,還可以讓學生更多地了解社會、懂得感恩。在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的《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中明確強調,“根據學生身體發(fā)育情況,科學設計課內外勞動項目,采取靈活多樣形式,激發(fā)學生勞動的內在需求和動力”。面對班級勞動現狀,我常常思考:如何有效開展班級勞動教育?看著班級的值日輪流表,我充滿困惑:兩周才輪一次的值日勞動,如何保質保量完成?
一、尋找原因:舊有值日生制度影響班級衛(wèi)生狀況提升
進入三年級,學生的自我意識增強,對班級勞動也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和看法。針對班級的值日勞動問題,還是應該在班級學生身上找原因。我先后召開了班干部專題會議、開展個別學生訪談、組織全班學生開展問卷調查……找到了影響班級衛(wèi)生狀況提升的幾個癥結。
1.崗位覆蓋不全滋生衛(wèi)生死角
班級勞動崗位設置不全。班級原先的勞動崗位設置得比較簡單:5人左右為一組,掃地、拖地、擦黑板。在問卷調查結果反饋中,75%的學生表示這樣安排不合理,教室里的輔導區(qū)、講臺、門窗、柜子等地方都沒有專門的人負責。
崗位責任邊界模糊。在對學生的訪談中也了解到,具體開展勞動值日的時候,每個人的崗位分工沒有很明確。一般來說,5個人是這樣分工的:每人負責一個大組(班級分成4個大組)的衛(wèi)生;剩下1人為組長,負責公共區(qū)域并檢查。在實際活動中,很多人完成自己的勞動份額就提前離開或者袖手旁觀。此外,對于每個人完成的要求、白天和放學后的值日要求等也缺乏責任界定。
主動勞動意識薄弱。每天午飯后是學生固定的個人勞動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學校要求每名學生清理好自己的“一平方米”。這也是班級矛盾頻發(fā)的時間段,據班干部們反饋,不少學生因為“垃圾是誰的”而引發(fā)爭吵。清理公共區(qū)域的垃圾被90%以上的學生認為是值日生的事情。
2.崗位技能不足影響衛(wèi)生工作完成質量
在學生訪談中,多人向我表示自己并不擅長做現在的崗位,有的崗位甚至不知道該如何做。比如原本負責第4大組衛(wèi)生的小胡,個頭小、力氣小,班級桌椅比較沉,對他來說,每次打掃起來都很費勁??墒且驗樗麄€頭小,也不方便給他安排擦黑板的崗位。因此,每次值日,他總是耗時最長,但完成質量缺不如人意。
勞動的教育價值不但體現在勞動成果上,更體現在勞動過程中。粗糙的勞動崗位安排,使像小胡這樣的學生,很難在參與勞動實踐中真正體驗到勞動的美感和快樂。一直做著自己不擅長的崗位工作,久而久之,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他們的信心。
3.固定制崗位壓制學生的勞動興趣
對比前兩年,個別學生的勞動崗位在開學初會有調整,大部分學生的崗位在過去兩年里并沒有變化。固定不變的勞動崗位,使學生早已失去了原本的興趣,多數學生已經進入了“得過且過”的應付勞動狀態(tài)。如果僅僅是為了完成任務,由老師、同學等外在驅力去“迫使”學生完成自己的崗位職責,必然是被動且低效的。勞動教育要特別注意讓學生通過參與勞動,體會到勞動的價值和意義,學會珍惜勞動果實,尊敬勞動者。
4.個人評價阻撓集體勞動榮譽感的形成
班級里每學期都會舉行“勞動之星”評比活動,評選出來的“勞動之星”都是平時積極肯干、任勞任怨、無私奉獻、不求回報的學生。即便沒有這樣的榮譽,他們也樂意為集體服務。通過近兩年的觀察,我發(fā)現專注于個人的評價激勵,并不能大面積帶動班級學生的勞動積極性,對于班級整體榮譽感的形成反倒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在實際的勞動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現象:完成自己的崗位工作后便開始催促同組伙伴;檢查人員扣分地點不在自己的“包干區(qū)”范圍,便開始指責他人……這些情況的發(fā)生都源于學生沒有把自己真正當成是班級勞動團隊中的一員,個人意識強而集體意識弱。
二、解決支招:革新制度,提升勞動效能
面對班級勞動教育中出現的問題,勞動崗位改革勢在必行。自三年級起,班級里開展了大刀闊斧的勞動崗位改革,從原來的固定勞動崗位制度變成了菜單式崗位設置。崗位的設置就猶如餐廳中菜品形成的過程,從制定“菜單”、選擇“菜品”、更換“菜品”,到形成“菜系”、相互評價,都由學生全程參與,大大提高了他們勞動的積極性。
1.共同制定“菜單”:樹立崗位意識
為改變原本崗位設置覆蓋不全的現狀,我召開了一節(jié)“我的班級我做主”的主題班會,專門探討班級勞動崗位設置,由學生自主發(fā)現班級衛(wèi)生良好運轉需要哪些崗位。在學生七嘴八舌的討論中,崗位設置突破了原先單一的值日崗位,日常衛(wèi)生的維護、教室裝扮等都被納入班級崗位設置中。 學生自主設計了菜單式班級勞動崗位,新增了諸如電燈電扇管理員、護綠小使者、電腦管理員等多種新崗位。這份菜單式崗位清單細化了每一名學生在班級建設中需要承擔的各項工作。具體可感的崗位設置邁出了學生勞動改革實踐的第一步。
2.自主選擇“菜品”:發(fā)揮學生特長
啟動崗位招聘,學生依據自己的特長競聘上崗。面對五花八門的班級勞動崗位,學生自主選擇心儀的、擅長的崗位。熱門崗位有多人應聘的,就實施競聘上崗。面對一崗多人的崗位,比如掃地,在招聘的過程中,實施分級招聘,由班主任參與把關,將上崗人員的技能分成優(yōu)秀、良好、合格等不同的等級,方便后續(xù)開展崗前培訓和崗位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