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秀梅 羅衛(wèi)
肢體功能障礙是腦卒中常見并發(fā)癥,是影響患者日常生活的主要原因,如何改善患者肢體功能障礙是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恢復期主要干預重點??v向軌道-橫向軌道共同模式下的干預策略不僅重視護理人員的專業(yè)程度,同時將患者家屬納入護理過程,與護理人員組成雙軌道模式進行干預,對提高患者護理效果有積極作用[1]。本研究選取我院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患者,旨在分析縱向軌道-橫向軌道共同模式下的干預策略臨床價值。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我院2019 年1 月至2020 年5月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患者116 例,根據(jù)建檔時間不同分為2 組,各58 例。納入標準:經腦血管造影、經顱多普勒超聲檢查確診;初次發(fā)病,發(fā)病時間<6 個月。排除標準:先天性肢體功能障礙;合并腦血管畸形。對照組男34 例,女24 例;年齡53-77 歲,平均(64.88±5.07)歲。觀察組男32例,女26 例;年齡52-79 歲,平均(66.14±5.21)歲。2 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方法 (1)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護理,進行常規(guī)飲食運動干預及健康宣教,指導正確體位及患肢擺放。(2)觀察組由護士長組織雙軌道共同模式小組,小組成員討論及與患者家屬溝通后共同制定干預措施,具體如下:(1)縱向軌道:綜合評估患者情況,制作調查問卷了解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相關知識掌握情況;建立電子檔案,根據(jù)患者不同情況針對性設計個性化方案,定期舉行小組會議反饋給主治醫(yī)師及康復師,優(yōu)化康復訓練方案。內容如下:康復知識宣教:通過文字、圖片、視頻、PPT 等方式講解缺血性腦卒中常見誘因、肢體功能障礙、危險因素及護理知識??祻陀柧殻号P床期間指導正確體位,間隔2 h 翻身,按摩肢體、關節(jié),輔助床上被動活動;可坐起后指導床上主動訓練,可下床后指導床邊站立、平衡訓練,逐漸過渡至步行、上下樓梯,訓練強度以患者可耐受為準。飲食指導:主治醫(yī)師及營養(yǎng)師討論、結合患者喜好制定營養(yǎng)膳食食譜,確保營養(yǎng)均衡,減少鹽、脂肪攝入。心理指導:間隔3 d 進行1 次心理評估,加強與患者交流,緩解患者心理壓力,可通過正念冥想、注意力轉移相關方法,定期組織病友會,通過病友分享成功康復經驗給予患者信心。(2)橫向軌道:在護理人員指導下由家屬組成康復訓練小組,對家屬進行相關培訓,包括健康宣教、康復訓練、溝通技巧;家屬小組主要任務為督促患者落實康復訓練方案,給予鼓勵及心理支持,密切關注患者心理狀態(tài),配合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心理調節(jié)。(3)共同干預模式:每2 周邀請家屬及醫(yī)護人員進行經驗交流,鼓勵家屬分享在護理過程中遇到的困難、經驗、需求,在康復醫(yī)師及主治醫(yī)師指導下對康復方案進行調整。2組均于干預3個月后進行評估。
1.3 觀察指標 (1)健康知識掌握情況。發(fā)放我院自制健康知識掌握調查問卷,分為完全掌握、基本掌握、未掌握,完全掌握、基本掌握計入健康知識掌握率。(2)肢體運動功能,以Fugl-Meyer 運動量表進行評估,分為上肢(66 分)、下肢(34分)兩部分,分值越高表明肢體運動功能越好。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通過SPSS 22.0 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表示、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健康知識掌握情況 見表1。
表1 健康知識掌握情況n(%)
2.2 肢體運動功能 見表2。
表2 肢體運動功能(±s,分)
表2 肢體運動功能(±s,分)
注:與同組干預前比較,*P<0.05。
組別觀察組對照組例數(shù)58 58上肢下肢干預前26.48±3.95 27.02±4.11干預后50.67±4.75*44.31±4.39*干預前15.74±2.34 16.12±2.43干預后23.86±3.62*20.19±3.47*
缺血性腦卒中是嚴重腦血管疾病,發(fā)病率高,且40%以上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肢體功能障礙,嚴重影響患者正常生活,降低生活質量[2]。但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障礙并非不可逆,恢復期通過積極的康復訓練有助于促進肢體功能康復[3]。選擇合理的干預方案對患者肢體功能恢復及預后改善有積極作用。
本研究引入縱向軌道-橫向軌道共同模式下的干預策略,以護理人員及家屬雙軌道為基礎,通過有效聯(lián)合護理人員、家屬、患者三方,形成多重互動模式,從而提高護理效率及質量。橫向軌道通過培訓患者家屬專業(yè)知識及技巧,可充分發(fā)揮家屬主觀積極性,拓展患者出院后獲取護理干預的渠道,對預防不良事件有積極作用[4]??v向軌道以護理人員為主,通過組建小組納入主治醫(yī)師、康復師、營養(yǎng)師,從健康宣教、康復指導、心理指導、飲食指導等全方面進行干預,具有系統(tǒng)性、專業(yè)性,有助于提高康復效果[5]。本研究干預后觀察組上肢、下肢運動功能評分較高,充分說明縱向軌道-橫向軌道共同模式下的干預策略從護理人員、家屬兩方面進行干預的有效性。將家屬納入康復訓練及健康宣教環(huán)節(jié),一方面可提高患者家屬專業(yè)程度,另一方面有助于緩解患者負性情緒,對提高治療依從性有積極作用。且該護理模式可整合護理人員與家屬資源,完美銜接院內護理及院外護理,提高護理質量的同時,可從線上、線下分別獲取患者實際狀況,提高護理干預及時性、有效性。本研究中觀察組健康知識掌握率較高,說明縱向軌道-橫向軌道共同模式下的干預策略對促進患者掌握健康知識優(yōu)勢明顯,這與出院后患者家屬實施橫向軌道干預密切相關。
綜上,縱向軌道-橫向軌道共同模式下的干預策略應用于缺血性腦卒中恢復期患者,可提高健康知識掌握程度,促進肢體運動功能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