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惠娟 冼麗英 鄭東文*
Ⅲ型膠原腎小球病又稱為膠原纖維腎小球?。–G),是Ⅲ型膠原纖維在腎小球中異常沉積引起的腎小球疾病。臨床表現(xiàn)最常見為水腫和蛋白尿,部分患者為腎病綜合征,腎功能進行性減退,最終發(fā)展為腎功能衰竭。本文報告Ⅲ型膠原腎小球病1 例。
1.1 一般資料 患者,女,43 歲,因“反復浮腫8 月”于2016 年10 月入住廣東省東莞市人民醫(yī)院腎內科。既往有貧血史,無進一步診治,無腎臟病家族史。查體:指甲和髕骨無異常,雙下肢輕度凹陷性浮腫,余查體未見異常。實驗室檢查:外周血白細胞總數4.44×1012/L,血紅蛋白90 g/L。尿常規(guī):尿蛋白1.0 g/L,24小時尿蛋白定量5.29 g。血清白蛋白26.7 g/L,肌酐76.8 μmol/L。地貧四項:血紅蛋白A(HbA)93.7%,血紅蛋白F(HbF)1.2%,血紅蛋白A2(HbA2)5.1%,區(qū)帶(Qudia)查見HbF 區(qū)帶。泌尿系彩超提示雙腎大小形態(tài)正常。感染性疾病、風濕免疫疾病、腫瘤、代謝性疾病篩查均未見異常。入院診斷:“1.腎病綜合征;2. 地中海貧血?”,患者拒絕腎穿刺活檢及貧血病因進一步篩查。入院后予護腎、ACEI 類降尿蛋白、利尿消腫、調脂、補鈣、護胃、清除氧自由基等治療。2016 年10 月14 日開始標準劑量激素治療(強的松60 mg Qm)后出院。出院后定期在我院門診隨診。門診先后使用雷公藤、環(huán)孢素、環(huán)磷酰胺,患者潑尼松10 mg 維持,未緩解。2018 年9 月因反復浮腫再次入院。查體:雙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腫,余無特異。實驗室檢查:血紅細胞總數3.25×1012/L,血紅蛋白66 g/L。腎功能:尿素氮(BUN):9.55 mmol/L,肌酐(CR):131.9 μmol/L。24 小時尿蛋白定量5.57 g,血清白蛋白23.7g/L。地貧基因:17位點β-地貧基因突變(雜合子。骨髓涂片:骨髓增生活躍,粒、紅、巨三系增生,淋巴細胞比例降低,血小板不少)。胃腸鏡未見異常。彩超提示雙腎結構正常。診斷為“腎病綜合征、地中海貧血”。入院后繼續(xù)予潑尼松10 mg維持并行腎穿刺活檢術。
1.2 病理結果 (1)光鏡:腎穿刺組織,包括腎皮質及髓質,常規(guī)做PASM+Masson、PASM、Masson、PAS 及HE 染色,可見12 個腎小球,其中2 個球性硬化。其余腎小球基底膜彌漫不規(guī)則性增厚,基底膜偏淡染,基底膜、系膜區(qū)疑似彌漫無定型物質沉積。腎小管上皮空泡及顆粒變性灶狀萎縮(約占25%)。腎間質灶狀淋巴、單核細胞浸潤(約占10%)。小動脈管壁增厚。剛果紅(-)。免疫熒光:可見3個腎小球。腎小球:IgG(-),IgA(++),IgM(++),C3(++),C1q(-),F(xiàn)ib(-)。沉積部位:毛細血管基底膜沉積方式:節(jié)段性花瓣狀。線性免疫組化:Coll IV(+),Kappa、Lambda(-)。光鏡診斷:須鑒別特殊物質沉積性腎病或Ⅲ型膠原腎小病。因此免疫熒光加做膠原蛋白Ⅲ,提示CollⅢ(+)。(2)電鏡:鏡下檢測到1 個腎小球。毛細血管內皮細胞明顯空泡變性,個別管腔內可見紅細胞,無明顯內皮細胞增生,毛細血管襻部分受壓,腎小囊壁層增厚、分層,壁層細胞空泡變性,無明顯增生?;啄ぃ汗?jié)段性增厚,厚度約300-700 nm,節(jié)段性皺縮。臟層上皮細胞:上皮細胞腫脹,空泡變性。足突彌漫融合。系膜區(qū):系膜細胞和基質增生,未見電子致密物沉積。系膜區(qū)及基底膜內側可見大量規(guī)律排列有橫紋的Ⅲ型膠原纖維。腎小管-間質:腎小管上皮細胞空泡變性,少數腎小管萎縮,腎間質少量炎癥細胞浸潤。腎間質血管:個別毛細血管管腔內見紅細胞聚集。電鏡診斷:Ⅲ型膠原腎小球病。
Ⅲ型膠原腎小球病主要表現(xiàn)為腎小球內出現(xiàn)大量異常Ⅲ型膠原沉積。1991 年Arakawa 等和Imbasciati 等將該病命名為膠原Ⅲ腎病。迄今國內外共累計報道約36例,報道的病例有散發(fā)性和家族性,其中家族性報道有6 個家系,是否與人種或地域相關目前仍不明確[1,2]。目前大部分病例報道來自亞洲,主要來自日本,我國有少量病例報告,歐洲、南美洲均有個案報告。目前認為本病發(fā)病機制有家族性發(fā)病傾向,可能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性疾病,但缺乏有力的分子生物證明。也有研究表明與遺傳性H 因子缺乏有關,導致C5-C9 的慢性消耗,造成膜攻擊復合物樣效應[2]。而腎內Ⅲ型膠原來源有兩種假說:(1)內源性:通過對α 平滑肌肌動蛋白的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發(fā)現(xiàn),患者系膜區(qū)系膜細胞被激活,系膜細胞可能是腎內Ⅲ型膠原的主要來源。(2)外源性:與機體系統(tǒng)性Ⅲ型膠原合成和降解失衡有關,在部分患者中觀察到血清Ⅲ型前膠原水平和血清透明質酸水平明顯升高,由此推斷過多的Ⅲ型型膠原前體進入血循環(huán)并沉積在腎小球而致病[1]。
2.1 臨床表現(xiàn) 水腫合并腎病性或腎炎性蛋白尿,蛋白尿可持續(xù)存在,也可間歇性發(fā)生。多數患者出現(xiàn)高血壓,腎功能進行性減退,有的患者3 年內即進展為終末期腎衰。部分患者存在持續(xù)性貧血,伴中度網織紅增加和結合珠蛋白降低,但Coomb 試驗陰性,血小板和白細胞正常[5]。本例臨床表現(xiàn)為腎病綜合征,伴高血壓、腎功能減退,為常見的臨床表現(xiàn),同時伴有貧血經基因檢測診斷為合并地中海性貧血。本病例無腎外表現(xiàn)。
2.2 病理特點 一般無細胞增生,臟層上皮細胞腫脹,可成分葉狀。系膜區(qū)增寬,但系膜細胞不增生。增寬的系膜區(qū)和內皮下間隙中可見HE 淡染,PAS、剛果紅或PASM 染色呈陰性的物質?;啄浡栽龊瘢琍ASM-Mason 染色時腎小球基膜可見雙軌征?;啄群拖的^(qū)大量弱PAS 陽性物質沉積。電鏡下可見不同程度的系膜區(qū)增寬、基質增加,內皮下間隙增寬,在增寬的系膜區(qū)、系膜旁區(qū)及內皮下區(qū)域中可見電子致密的、散在或束狀聚集的纖維狀物積聚,纖維直徑約43-65 nm,纖維有明、暗帶,致密層未見纖維沉積。系膜區(qū)增寬,但系膜細胞不增殖。免疫組織化學顯示膠原纖維是單一的Ⅲ型膠原。免疫熒光偶見局灶、節(jié)段沉積的M、C3 分布于系膜區(qū)及血管袢。增寬的系膜區(qū)及整個毛細血管染色見陽性的膠原Ⅲ[2]。電鏡檢查對本病具有確診意義,本病例在光鏡下基底膜、系膜區(qū)疑似彌漫無定型物質沉積,電鏡系膜區(qū)及基底膜內側可見大量規(guī)律排列有橫紋的Ⅲ型膠原纖維,免疫熒光Coll Ⅲ(+),符合診斷。此外,本病必須與以下疾病進行鑒別診斷,包括甲-髕綜合癥(NPS)、膜增生性腎炎、纖維性腎小球病(FGP)、纖維連接蛋白腎小球病(FNG)、免疫管狀腎小球?。↖TG)[2]。
2.3 治療 本病尚無特效治療方法,國內文獻[3]報道中一例Ⅲ型膠原腎小球病,使用足量激素治療后尿蛋白下降至0.04 g/L,但未見后續(xù)隨訪結果。另有文獻報道1 例蛋白尿伴血壓、血肌酐升高3 年入院,3 年前血肌酐152 μmol/L,入院前2 月查血肌酐362 μmol/L,腎活檢確診后3 月進入腎替代治療,預后不良[1]。國內文獻報道中5例有2 例3-5 年發(fā)展為腎功能衰竭行腎替代治療,有1例發(fā)病3 年死于腎功能衰竭[4]。本病例在2016 年10 月診斷腎病綜合征,腎活檢前先后嘗試使用ACEI 類、激素、激素+雷公藤、激素+環(huán)孢素、激素+環(huán)磷酰胺,腎病綜合征均未緩解,而在2018 年9 月腎活檢確診后患者繼續(xù)門診復診隨訪,依據相關文獻推薦改使用激素+嗎替麥考酚酯治療,多次復查尿蛋白仍大于6.0 g/L,伴低蛋白血癥,血肌酐平均在140 μmol/L 左右,2019 年11 月停嗎替麥考酚酯,單用潑尼松5 mg 維持至2020 年2 月停用激素。使用尿毒清、貝那普利等治療,目前血肌酐155 μmol/L,尿蛋白3.0 g/L。該患者使用ACEI、激素、免疫抑制劑未能減少蛋白尿,2016-2019 年血肌酐水平成緩慢升高趨勢。
綜上所述,Ⅲ型膠原腎小球病是罕見腎小球疾病,缺少特異性臨床表現(xiàn),檢測血清膠原m 前肽可作為診斷膠原Ⅲ腎病的非創(chuàng)傷性指標,有待進一步研究確證,目前腎活檢病理檢查仍是診斷本病的唯一手段[6]。治療上仍在探索階段,預后存在個體差異,有待繼續(xù)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