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霞,林苑蘭
(廣州醫(y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yī)院,廣東 廣州 510060)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是一種由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傳染病[1]。國家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將其納入“乙類”傳染病,采取“甲類”傳染病防控措施[2-3]。COVID-19主要經呼吸道飛沫和密切接觸傳播,人群普遍易感,以發(fā)熱、干咳、乏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4]。根據COVID-19目前尸檢和穿刺組織病理觀察結果顯示,COVID-19累及多種臟器,如心、肝、肺、腎、脾、膽囊、腦組織等,多數COVID-19患者預后良好,少數可能病情危重[4]。部分治愈后出院的COVID-19患者再復查時核酸檢測呈陽性[5-6],盡管目前沒有證據表明核酸復陽患者仍具有傳染性[7-8],但治愈出院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累及的臟器功能是否均已恢復仍有待于進一步研究。本研究通過B超檢測COVID-19治愈后1個月返院復查患者的脾臟大小,旨在評估COVID-19對脾臟大小的影響。
1.1資料
1.1.1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1至3月30日本院定點收治的COVID-19確診患者90例作為觀察組,其中普通型79例,重型11例;選取同期年齡相匹配的健康體檢者60例作為對照組。觀察組患者中男39例,女51例;年齡20~78歲。參照COVID-19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4]均經核酸檢測及臨床影像學檢查確診及分型,經治療后符合出院標準予以辦理出院,出院后1個月返回本院行門診復查。對照組研究對象中男27例,女33例;年齡20~72歲。
1.1.2觀察組納入標準 (1)核酸檢測為陰性;(2)無呼吸道癥狀,且血常規(guī)正常;(3)無乙型肝炎、肝硬化或血液系統(tǒng)疾?。?4)無血吸蟲及腫瘤病史。
1.2方法
1.2.1脾臟的B超檢測 2組研究對象均經B超檢查,常規(guī)測量為左肋間斜切,常規(guī)檢查為患者取右側臥位或平臥位,測量脾臟厚徑、肋下長徑及脾臟最大長徑。儀器為GEVividE95彩色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3.5 MHz。
1.2.2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者脾臟大小的差異。
2.1觀察組與對照組研究對象脾臟大小比較 觀察組患者脾臟長度、厚度與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年齡與對照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觀察組與對照組研究對象脾臟大小比較
2.2觀察組普通型與重型患者脾臟大小比較 觀察組普通型與重型肺炎患者脾臟厚度、長度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普通型患者脾臟厚度、長度與重型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觀察組普通型與重型患者脾臟大小比較
脾臟是人體最大的淋巴器官,也是一個重要的免疫器官。在臨床上繼發(fā)性脾臟腫大較為常見,常繼發(fā)于慢性乙型肝炎[9]、肝硬化[10]、血小板減少性紫癜[11]、慢性粒細胞白血病[12]等。脾功能亢進常伴脾臟腫大,導致一系或多系血細胞減少[13]。然而,繼發(fā)脾臟縮小的疾病少見文獻報道。有趣的是,COVID-19患者尸檢結果顯示,脾臟明顯縮小,淋巴細胞數量明顯減少,脾臟內巨噬細胞增生,骨髓三系細胞數量減少[4],但其機制尚不明確。
本研究納入90例COVID-19患者及60例健康體檢者,經B超探討了COVID-19對脾臟大小的影響。結果顯示,與健康體檢者比較,COVID-19患者脾臟厚度、長度均明顯縮?。煌瑫r,不管是普通型患者還是重型患者,其脾臟厚度、長度均明顯小于健康體檢者。此外,重型患者脾臟厚度小于普通型肺炎患者,可能因納入重型患者樣本量偏小的原因,二者差異未顯示出統(tǒng)計學意義。表明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后脾臟受累,脾臟大小可能與受累嚴重程度相關。脾臟縮小的發(fā)生發(fā)展機制可能與脾臟內淋巴細胞數量減少、灶性出血壞死及巨噬細胞吞噬有關,最終導致脾臟縮小,與COVID-19患者尸檢報告[4]較為相符。此外,本研究納入的COVID-19患者排除了基礎疾病對脾臟大小的影響,在臨床表現(xiàn)與健康者相比無異常,血常規(guī)檢查表明三系血細胞也均正常,處于治療后康復期,但其脾臟仍小于健康者,提示脾臟縮小可能是機體自我調節(jié)修復的一種過程,但是否為最終結局,尚有待于后續(xù)更長時間的隨訪進行驗證。COVID-19累及的脾臟是否能在更長的康復時間內恢復至感染前的大小及功能,仍有待于長時間隨訪。
總之,COVID-19累及脾臟,使脾臟縮小,B超檢查有助于評估脾臟在新冠病毒感染后的累及情況及恢復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