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沂鷺
[摘 要] 目前對于小學語文思辨能力的研究文獻數(shù)目較少,學生的語文思辨能力上升空間較大,筆者借助韋恩圖探究提升學生小古文閱讀思辨能力的策略,通過比同比異,即比古今異義(突破難詞、夯實基礎)、比觀點理由(借助韋恩圖、理清觀點)、比人物特點(入境演繹、感悟品質)以及比思維表達(學以致用、提升思維,教學模型)。
[關鍵詞] 韋恩圖;思辨能力;教學模型
講臺就是教師的舞臺,教師如果能把教學策略運用得當,那課堂會不會是另一番景象?
一、小學語文思辨能力研究的現(xiàn)狀
(一)從研究發(fā)展情況看
從萬方數(shù)據(jù)中搜索,從2005年至2020年,關于小學語文思辨能力的研究由起初的低起點,呈現(xiàn)逐年上升發(fā)展的趨勢。
(二)從檢測水平情況看
面對思考辨析類的題目,學生不僅要能由表及里進行對比和分析,深入理解文本背后的含義,還要在此基礎上做出富有個人獨到見解的評析。對于大部分學生而言,這樣的題型是富有挑戰(zhàn)性的。
二、思辨能力和韋恩圖的思想背景與內涵
(一)思辨能力含義界定
語文素養(yǎng)中的“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難點。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的思考與辨析思維是否真正得到落實值得人們思考,不同年級的思維發(fā)展梯度和不同文本的閱讀思維方式值得進一步探究。
“思辨”一詞出自《禮記》。所謂思辨,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斷等思維活動;而辨析指的是對事物的情況、類別、事理等的辨別分析。思辨能力體現(xiàn)在是否能夠層次分明、條理淸楚地說理。對小古文而言,思維能力的訓練絕不僅僅是停留在讀懂故事內容的水平上。學生在讀懂的基礎上,還應對文字的關聯(lián)、故事的邏輯以及文意內涵的理解進一步思考,由表及里地揭開小古文的文化蘊含。
這里指的思辨流量是小學生在語文課堂中思考和辨析的廣度和深度。廣度指的是學生圍繞同一個問題從不同的角度去分析;深度是指學生思考和分析的深入程度。思辨性思維能使學生從低水平的重復閱讀走向深入閱讀,增加課堂思辨的廣度與深度流量,引領學生主動閱讀,探究文本奧秘。
(二)通過比較閱讀提升學生思辨能力
通過比較閱讀來推進學生思辨能力的提升。比較閱讀,是指針對某個文本材料,聯(lián)系與之相關的內容,從不同角度進行比較,經(jīng)過對文本進行重新整理,優(yōu)化信息群的思維過程。比較閱讀是一種積極主動、層次較高的研究型、鑒賞性閱讀。
小學生的比較閱讀,最重要的是在比較當中提升思辨能力。學生通過比同,找到事物之間的共同點,從而使知識條理化和系統(tǒng)化;學生通過比異,得以明確事物獨特的一面,視野更加開闊。比較是使思維深化的重要手段,比較貫穿于閱讀思維的全過程之中。在對材料做比較時,思維必須要有條理性,特別是做宏觀比較時,應有比較的側重點。
(三)韋恩圖的運用
1.語文教學中思維導圖指的是將從一定的角度將文本信息和情境建立起一種看得見的文字關聯(lián)圖式。對大部分小學生而言,面對較為難以理解的文本或篇幅較長的文本,思維支架是有效的閱讀輔助工具,結合圖式支架與文本的關聯(lián),學生能更高效地深入文本內涵。
2.韋恩圖是思維導圖的一種形式,將AB進行對比,重疊的部分就是他們的共同特點,非重疊的部分是他們各自的特點。學生以韋恩圖為學習導航,從不同角度對文本進行比較,對文字信息重新加以排列和組合,從而優(yōu)化信息群。
3.韋恩圖能促進學生深入學習。學生在以韋恩圖為支架的小古文聽說讀寫實踐中,不斷運用概括、比較等邏輯思維形式進行分析和思考,能更好地形成分析和思考問題的小古文思維模式。當遇到新文言信息時,就可以把某些語文思維模式提取運用,這時新的語文思維能力便形成了。語文思維能力提高了,就可以在更為廣泛的聽說讀寫的小古文語言實踐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
(四)思辨能力與韋恩圖的關系
比較閱讀是提升思辨能力的有效閱讀方式,韋恩圖是開展比較閱讀的有效圖形思維工具。
三、借韋恩圖,以《兩小兒辯日》為例提出小古文閱讀教學策略
(一)教材分析
《兩小兒辯日》選自《列子·湯問》,是小學階段的最后一篇小古文,編者選文頗具匠心,雖是小古文,構思卻與單元現(xiàn)代文結構呼應,即“提出觀點——印證觀點——總結觀點”。本課以“辯斗”開篇,以人物對話的方式講述觀點和依據(jù),具有較強辯論性,這不僅扣緊了單元語文要素,也呼應了單元的“辯論”主題的口語交際。
因此,與之前簡單講一則故事的小古文相比,本課的難度有了一定提升,要求學生能在古文語境中提升思維力。
(二)教學目標
通過借助注釋、語境猜讀、字源字理等方法理解“辯、去、知”等重點字詞的意思;通過多形式的讀,能正確、流利朗讀課文,背誦課文;借助韋恩圖,理清觀點及理由;通過模擬辯斗,聯(lián)系口語交際“辯論”中的要點,提升思維能力;拓展閱讀,學以致用。
(三)教學創(chuàng)新點
1.比古今異義
在課前學生完成導學單,課上通過導學單對比,借助韋恩圖總結古今異義,夯實基礎?!秲尚恨q日》當中的“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的“去”存在古今異義,可以在導學單中設置多選題引導學生分辨“去”的含義。
2.比觀點理由
韋恩圖充分運用左右腦的機能,利用記憶、閱讀、思維的規(guī)律,協(xié)助提升思辨能力。
六年級學生能較好理解小古文內容,但思維力較弱。學生借助思維導圖,進行思維能力訓練,借助韋恩圖學習比較和概括的思維方法,掌握本單元語文要素的重點,體會文章是怎樣用具體事例來說明觀點的,從而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從學生的角度發(fā)現(xiàn)學習的起點和難點,導圖呈現(xiàn),鏈接接下來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再現(xiàn)情境、補白文本、品味情感與生活,進一步開拓思維場,讓經(jīng)典的小古文的文化走進小學生的內心。
3.比人物特點
“兒童的智慧在它的手指尖上”,科學是動手“做”出來的,學生的思維能力也是在思維實驗訓練中培養(yǎng)出來的,教師既不能代替,也不能傳授,教師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也要學會“做”語文,特別是距離學生日常生活較遠的小古文,更要強調操作性,使學生在語言實踐中提升小古文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學生充分進行情境演繹,借助韋恩圖,評價人物,感悟精神。本環(huán)節(jié)教學效果如下:
(1)落實思維實踐:本課文本主要是對話,依托思維規(guī)律,讓學生在表演玩樂中戲讀,學生以實踐新的行為,發(fā)展與文本的共情能力,通過多維誦讀促進對小古文的有效感知與積累,以此落實深度語文思維實踐。
(2)優(yōu)化思維情境:通過同桌練習模擬辯斗的問題情境誘發(fā)思維,通過初步的展示和評價進一步助推思維,在教師旁白的輔助中提煉思維成果,進而形成思維情境鏈。以此模式優(yōu)化小古文教學實踐,學生在演讀情境中不僅能增長知識,提升思維,還能傳承經(jīng)典,實現(xiàn)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
4.比思維表達
本環(huán)節(jié)進行拓展文閱讀,以學習《兩小兒辯日》的方法對比閱讀《師曠論學》。這是學生的練習成果,借助韋恩圖,從論點、論據(jù)以及論證方法三個角度進一步進行了分析。
四、建立教學模型
根據(jù)小古文的特點,建立學習小古文的教學模型:比古今異義(突破難詞、夯實基礎);比觀點理由(借助韋恩圖、理清觀點);比人物特點(入境演繹、感悟品質);比思維表達(學以致用、提升思維)文約意豐的文言文蘊含豐富的學習素材,教師應總結方法,建立教學模型。教師讓學生長期堅持在比較中閱讀,同中求異,異中求同,增加課堂思維流量,發(fā)展學生的閱讀、評析、比較、思考的能力,從而更充分地提升學生的小古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潘涌.“創(chuàng)造性文化基因”的缺失與培育——對美國大學在華招生考試的深度透視[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2(24).
[2]余黨緒.我的閱讀教學改進之道:思辨性閱讀.《語文教學通訊》[J].2014-01-01.
(責任編輯:姜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