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錢學翠
數學思維具有獨特的內隱性與抽象性,常常以概念、公式等抽象的形式出現,這對于抽象思維能力較弱的小學生而言,存在一定的認知難度,導致其難以進入深度學習狀態(tài)。正是基于此,思維可視化便進入了我們的視野。本文將重點圍繞思維可視化之“為何”與“何為”展開探究,促進數學深度學習真實發(fā)生。
在弄清思維可視化到底“為何”之前,我們有必要先弄清其內涵。顧名思義,思維可視化就是通過直觀形象的手段,將抽象的、不易直接發(fā)現的思維展示在人們眼前。就數學學科而言,可視化就是將那些隱藏的思維過程,通過可見的圖示或實物等形式展現出來的過程。那數學深度學習的內涵又是什么呢?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吳永軍指出:“深度學習是一種整體的學習狀態(tài),是學習者全身心投入的過程,既是一個大腦內部信息加工的過程,也是一個充滿情感、意志、精神、興趣的全面參與的過程?!笨梢姡瑪祵W深度學習也必然是學生積極投入,并沉浸于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遷移的過程之中的學習方式。這兩者雖然看似兩個概念,但如果我們從心理、智力、效能這三個維度進行對比分析,就不難發(fā)現其存在的關聯性。(見表1)
表1
效能維度更有利于學生在理解知識的基礎上進行知識體系的建構,促進學生的學習遷移效能。學習者浸潤于深度學習環(huán)境之中,深入探究,能高效地獲取有意義的知識與能力,并遷移運用。
由表1 可見,“深度學習,是師生共同經歷的一場智慧之旅?!边@一點正好與可視化學習的內涵不謀而合,兩者具有內在的共通性,這為我們進一步探究思維可視化在深度學習中的作用提供了可能。下面我們仍從上述三個維度出發(fā),來理解思維可視化之“為何”,即思維可視化對深度學習所起的具體作用。
1.激“趣”。
從心理維度看,數學思維的可視化意味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將原本深奧的數學知識轉化成可視的內容,讓學生在妙趣橫生的情境中進行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有了強烈的學習動機后,學生在學習中會全身心投入到對知識的探求之中,既獲得了極為豐富的情感體驗,也學到了知識。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高”這一概念時,教者精心創(chuàng)設了小老鼠拖三角形餅干進洞的情境。學生通過不斷地轉換餅干的位置,直至幫助小老鼠把餅干拖進洞里的操作,理解了三角形“高”的含義以及底和高的對應關系,這樣可視化的手段一下子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當學生浸潤于這樣充滿趣味的課堂中,深度學習的狀態(tài)就會有明顯改善。
2.促“解”。
從智力維度來看,“趣”是一種外在形式,而“理解”則是“智力層面的建構,是人腦為了弄懂許多不同的知識片段而進行的抽象活動”。認知心理學中的“雙重編碼”理論認為:人的大腦存在兩個相互獨立,但又彼此關聯的系統(tǒng),其中一個是淺層次的表象系統(tǒng),另一個則是相對復雜的理解系統(tǒng),表象系統(tǒng)促進了理解系統(tǒng)的建構。就數學學習而言,這里的表象實際上就是一些具體可視的學習方法,這些可視化的學習方法,能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通過結構化、模塊化的可視圖表呈現出來,促進理解。比如在復習“圖形的計算”時,學生利用思維導圖,將所學過的所有圖形進行整理,形成一張完整的知識體系圖,學生通過這張圖,對“圖形的計算”進一步加深了理解。(見圖1)
圖1
3.致“用”。
從效能維度來看,思維可視化還可以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從而學以致“用”。這是數學核心素養(yǎng)中關鍵能力的體現,也是數學學習的真正目標。此處的“用”是基于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基礎之上的“遷移”,將所學的知識與能力運用到新的數學情境之中,去解決那些困惑的、具有挑戰(zhàn)性的復雜情境中的問題,這是布盧姆所提出的關于“應用”的核心內涵。以圓柱內容為例,在知識遷移運用階段,針對“為什么有這么多東西要做成圓柱體”這一問題,采用分解圖的方式,學生就能水到渠成,形成能力的遷移。(見圖2)
圖2
當我們對思維可視化之“為何”有了一個清晰的認知后,就可以更好地探討思維可視化到底“何為”,即“如何來做”這一問題。因為只有掌握了“如何來做”的技術手段,才能為數學深度學習注入活力。下面就通過學生看得見、摸得著的身邊的事例,以及畫草圖、建導圖、列表格等方法,來進一步進行探討。
1.動手做:讓數學概念更真切。
思維可視化的重點是在于“傳遞”,通過圖像的方式將教師掌握的思維方式傳達給學生,讓學生進行學習。在“傳遞”的過程中,如何讓學生接受相應的經驗就十分重要。根據心理學原理,當新學習的知識與已有知識存在關聯時,記憶效果會更佳??梢?,教師運用思維可視化進行教學,應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元素,采取動手做的形式,展示思維過程,這樣才能達到與生活對接的效果,讓數學概念更真切。
例如在教學“有余數的除法”這一課時,學生在之前已經學習了沒有余數的除法計算,但是在實際生活中,有余數的除法更為常見。為此,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境,將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原型,在課堂當中展示出來。比如有10 個面包,平均分給5 個人,每個人能分到幾個?如果平均分給4 個人,每個人又能分到幾個?學生通過思考,自己擺一擺,當平均分給5 個人時,每人分2個,這是之前學習過的沒有余數的除法;當平均分給4 個人時,每個人也是2 個,但是多出了2 個。
圖3
教師通過這一可視化教學方式,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對接,同時引出學生沒有學到的知識,即對于多的2 個應該怎樣表示。此時教師引入“余數”的概念來表示,那么這個“2”應該如何寫在算式當中?對于學生來說,這是一個高于學生生活情境的內容,需要動腦筋進行思考,引導學生進入深度學習。
2.畫“草圖”:讓解題思路更簡便。
思維可視化,還有一種簡單的方式就是畫草圖。草圖,是一種簡潔而又直觀反映數學思維的方法,它可以將原本相對復雜的思維過程,簡單地表達出來,進而幫助學生梳理出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破解學生思維難點,讓解題思路更簡便。
例如有一道練習題:修路隊原計劃每天修路3 千米,5 天修完,實際上4 天就完成了任務,那么平均每天比原計劃多修了多少千米?我們平時在遇到這類題目時,通常采用這樣的解題思路:首先算出這條路的總工作量,然后再根據“工作效率=工作總量÷工作時間”這一關系來計算出實際每天的工作量,最后再用“實際每天的工作量-原計劃每天工作量”得出結果,這種常規(guī)的思路是正確的,但是這樣列式解答相對比較復雜,我們不妨引導學生采用畫草圖的方式來試一試。(見圖4)
圖4
3.建“導圖”:讓知識體系更完整。
數學知識一環(huán)套一環(huán),它們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學生不斷從已有經驗走向新知。由此可見,教師應該有“瞻前顧后”的知識體系觀,啟發(fā)學生看到知識與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并通過建立思維導圖,建構具有個性化特色的“數學知識網絡圖”。這種思維可視化的學習方法,無形之中引導學生學會梳理知識,形成數學知識的思維網絡導圖,讓知識體系更完整。
如在教學“表內除法”時,由于學生腦海中對除法的相關知識是散亂的,對除法的定義、名稱以及計算方法都不太清楚。此時,教師不必急著講授新知,而應遵循數學知識體系,從舊知入手,引導學生自建思維導圖。學生通過回憶,將這些知識在思維導圖中一一列出,即使內容不全,也可以相互提醒,互相協(xié)作,共同建構完整的知識體系導圖。(見圖5)
圖5
針對那些還存在疑惑或學習困難的學生,教師則要從點到線,從線到面,一步步擴散知識,將與除法有關內容作一個大盤點。這樣一個建構思維導圖的過程,實際上是從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入手,將他們不斷向完整的知識體系方向引領。整個過程,學生探索熱情高漲,思維活躍,最終高效地完成了思維導圖,為數學深度學習注入了活力。
4.列表格:讓數學思維更嚴謹。
表格是一種能夠將知識進行橫向、縱向對比的可視化學習形式,也是學生參與數學思維可視化訓練頗具難度的一個項目。在列舉表格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從知識的前后關聯,或者知識的發(fā)展軌跡來進行填寫,這樣的訓練過程,會讓學生的思維更加嚴謹。
比如數學的單位換算,不能僅限于對數學單位的認識,還應該學會進行單位換算,這是數學學習的重要基礎,也是構建小學數學知識體系的一個橋梁。隨著年級遞增,數學學習內容不斷增加,要記住的數學公式也在增加。但是總有些學生對于數學中的單位換算掌握不牢,特別是有關長度和面積的計算,他們總是在解決問題的時候犯錯誤,對于單位的換算也頻頻出錯。幫學生理清知識體系,形成嚴謹的思維方式,我們可以將小學所學的單位換算整理成單位換算表(表略)。
學生在整理的過程中,發(fā)現長度單位在換算時,除了千米和米的進率是1000,其余相鄰的兩個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在面積單位中還可以引入“公畝”這一單位,計算面積時都是用兩個數量相乘,所以相鄰的兩個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就是10×10=100;同理,相鄰的兩個體(容)積單位之間的進率就是10×10×10=1000,這一系列做法,增強了知識結構的完整性,讓數學思維更嚴謹。
綜上所述,思維可視化之“為何”,突出其存在的價值,“何為”則呈現了其在深度學習中的具體操作樣態(tài)。本文雖僅從思維可視化之“為何”與“何為”這兩個問題進行探討,未免有失偏頗,但仍可以喚起大家對思維可視化教學的思考。特別是在具體教學實踐中,由于受學生的認知差異、學習內容的復雜程度等諸多因素影響,思維可視化的教學手段也需不斷調整,從而為學生的數學深度學習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