員曉明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北京 100029)
從電影藝術的角度來說,演員的表演藝術是固定的,他們在電影中的創(chuàng)作被完整記錄下來,與其他從創(chuàng)作元素一起構成獨特的、有藝術表現(xiàn)力的銀幕形象。但演員的表演絕不僅限于此,有時他們會通過對某些業(yè)已形成風格的表演者進行模仿以收到戲劇性的效果,這是一種“復制”式、“模仿”式的創(chuàng)作;有時他們也會跳脫出正在進行的情節(jié),面對觀眾直接交流,營造出“間離”的效果。無論如何,在所有的表演技術風格中都包含著一定的技巧,且每一種風格都可能產(chǎn)生優(yōu)秀的表演。一名優(yōu)秀的演員不僅應在某一部作品中表現(xiàn)出色,更應具備多方面的技巧,以適應不同的創(chuàng)作需要。羅伯特·德尼羅就是這樣一位出色的演員。
在影片《喜劇之王》中,羅伯特·德尼羅用表演“表演中的人物”的方式塑造人物。這始于“帕普金”的性格——生活中、舞臺上他無時無刻不在表演,即使在沒有人的地方、即使在他自己獨處的空間里,他也依然在“表演”,他生活中的全部動能和希冀很大程度上都來自這種“自我表演”所帶來的虛構意義上的自我認同,所以即使遭遇了他人的無理或冒犯,他也用一種看上去非常禮貌的微笑予以回應,與其說這是一種禮貌,不如說是他在內心為自己營造出的一面保護安全的屏障和面具,這個面具保護著他脆弱的自尊,幫助他維持自己的幻覺不被現(xiàn)實所戳破。他迫切的追尋著被公眾認可的心理真實。德尼羅對帕普金的演繹建立在這種復雜的情感投射基礎上。他所扮演的帕普金在想象中為自己和偶像羅杰建構出親密無間的老友情誼,他想象他們在一起用餐閑聊、想象著擁護者上前所要簽名,有趣的是在想象中他與羅杰的地位發(fā)生反轉,他以明顯強勢的姿態(tài)占據(jù)了兩人關系的主動一方并以一種不太明顯的輕蔑姿態(tài)與羅杰交談,德尼羅在此處的表演呈現(xiàn)出潛藏在人物心底的真實想法——對名人的嫉妒,更加彰顯了他對名人地位的渴求。帕普金是瘋狂的,他的瘋狂浸透在他日常行為的一舉一動之中,在帕普金身上,幻想與現(xiàn)實所構成的“復合化沖擊”始終存在,如詹姆斯·納雷摩爾分析的那樣帕普金的瘋狂似乎是一種“準社會互動”——或者說電視節(jié)目同人際關系共存的傾向——的副產(chǎn)品。通過電影,“那些最遙不可及、最卓越的人碰在一起,仿佛他們都在某人的朋友圈中?!?/p>
德尼羅的帕普金為自己營造出了一個想象中的成功世界,即便在現(xiàn)實中帕普金也堅持用成功者的標準和體勢姿態(tài)面對周圍的一切,盡力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同時德尼羅賦予帕普金的體勢——說完自己名字之后身體的抖動和有些刻意的笑容——又說明帕普金自己的吹噓并不完全相信——一種被他刻意回避的不認同和不自信。在影片中的很多時候帕普金都在這兩種狀態(tài)中反復游走,在邀約麗塔去羅杰的別墅度假這場戲中,帕普金的心理在確定和懷疑之間反復徘徊,當麗塔問及“你沒有告訴他我們什么時候在這里嗎?”帕普金用“我們沒有時間去理清細節(jié)”回應,為了打消麗塔的懷疑他馬上開始若有其事的一個一個介紹羅杰的相片,當麗塔確信無疑邀請他共舞的時候,帕普金猶豫了,他磕磕巴巴地說:“如果杰瑞進來的話……”并第一次探頭向門外窺視了一眼。這充分表明在這一時刻帕普金對于自己的幻象有所察覺,但一剎那的懷疑之后他迅速投入了與麗塔的舞蹈中。當麗塔表示“想知道這座房子的其他地方什么樣子”并向樓上走去時,這種不確定的感覺又一次在帕普金身上出現(xiàn),他一邊緊張地叫住麗塔:“不,麗塔,不該上去,我覺得不好”,一邊不斷的探身向門外窺視——“窺視”這個動作的力度和幅度比之前更加強烈。當聽到羅杰要報警的時候,帕普金又一次擺出了自己那蹩腳的幽默表示他們“正在擦樓梯”,并試圖用閑聊的方式平息羅杰的怒氣,但他仍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向羅杰描繪自己一路上的不易,在羅杰一次次的質問下,帕普金在內心里建立起來的確信逐漸崩潰,語氣逐漸軟化,最后拋出了“我只是想你聽聽我的東西,那要求很多嗎?”這個請求,羅杰指出“給你電話是為了擺脫你”成為壓倒帕普金幻想的最后一根“稻草”。這段戲中德尼羅身上的緊張感和表面輕松實則壓抑的心理與一系列外在身體動作相結合,他對帕普金心理精神狀態(tài)有著精準把控——在確認和懷疑、幻想和現(xiàn)實中迅速頻繁轉換,在每一個“切換點”上德尼羅給予人物的每個反應都是如此準確。
“成為脫口秀名人”的心理動機指引著影片中帕普金的一切行為活動,精神上的異化給這種心理增添了不確定的元素,現(xiàn)實中的不得意、幻象一次次被打破加劇了帕普金行為上的癲狂,最終他選擇用最極端的方式——“綁架”達成自己的目的??傊?,帕普金終于站上了夢寐以求的舞臺,演員的表演特性在這場戲中顯露無遺——羅伯特·德尼羅在扮演正在演出的“帕普金”。電視畫面上的帕普金與銀幕上德尼羅的表演形成鮮明對比
在影片《喜劇之王》中,羅伯特·德尼羅的表演始終蘊含著一種張力極強的“彈性”,且能夠根據(jù)不同搭檔演員的風格對自己的表演進行調整。如該片中飾演“瑪莎”的女演員桑德拉·伯恩哈德所采用的是一種“外化的、表現(xiàn)性的”表演方式,她有著亂蓬蓬的頭發(fā)、紅紅的雙唇、總是緊緊皺著眉頭和聳動的鼻梁,這些無一不宣示著她與眾不同性格。她用極富攻擊力的方式與帕普金交流,這種外放式表演與德尼羅走心的演繹出人意料的緊密結合,反而創(chuàng)造出一種無形的冷幽默。他們兩人的對手戲通常都滿含著激烈的矛盾碰撞,且羅伯特·德尼羅對她的回應是多樣的、真誠的。在他們正面相見一場戲中,兩人因為羅杰發(fā)生了激烈爭執(zhí),這場戲在兩位演員的快步行走中進行?,斏翘羝馉幎说囊环剑笈疗战饚妥约喊涯撤N表達情意的物件傳遞給羅杰,遭到拒絕后瑪莎開始惱羞成怒,這場戲中雖然瑪莎是爭執(zhí)的發(fā)起者,但實際上控制權卻掌握在帕普金手中——他的控訴遠遠多過瑪莎的不滿,他的爆發(fā)遠遠強過瑪莎。在這場具有即興特征的表演中,羅伯特·德尼羅和桑德拉·伯恩哈德之間建立起緊密連接,對對方的給予和反饋真實接受、真實反映,彼此的情緒和節(jié)奏也隨著矛盾沖突的增強不斷調整變化,隨著情緒的愈加激烈兩人的語言交疊在一起,聲音越來越大,語調越來越高,形體動作幅度和節(jié)奏也越來越快,兩位演員的節(jié)奏交疊在一起,形成了“接受——反饋”的有機循環(huán)。
如果說羅伯特·德尼羅在《喜劇之王》中的表演是通過展示“本性與表達之間的不一致”來塑造和提示人物內心最深層次的真實驅動,那么在《出租汽車司機》中,羅伯特·德尼羅則是通過表現(xiàn)被外力驅動之下人物發(fā)生的一系列心理生理上的變化以及在細微表情動作方面的出色設計來塑造特拉維斯這個形象。在這部影片中,特拉維斯是一名剛剛從戰(zhàn)場歸來的退伍軍人,他患有嚴重的失眠癥,由于心理上的創(chuàng)傷使他寡言且封閉,成為一名出租車司機之后他幾乎整夜都奔馳在黑暗的馬路上,內心變得愈發(fā)極度孤寂和迷惘,他帶著強烈的麻木面對社會投射出的陰暗,而女主角貝齊成為陰暗中的一線光亮,給他帶來了“做些什么”的沖動。對于特拉維斯來說,無論做什么,目的都在于使自己擺脫無所事事的生活,讓自己成為一個“有意義”的人,所以刺殺總統(tǒng)和拯救妓女這兩件事對他來說根本沒有什么差別,影片所要表現(xiàn)得也正是一個青年靈魂從孤獨中自救的故事。從另一個層面來說,特拉維斯這個人物與《喜劇之王》中的帕普金有著某種程度的相似之處,在他身上時刻存在一種無處發(fā)泄的苦悶,“克制”和“不穩(wěn)定的亢奮”始終貫穿于他的行動中,加之影片通過鏡頭和光影手段營造出的壓抑氛圍,使人物的行動更具一種黑色幽默感。
生活中的特拉維斯通常是心平氣和的,有時候又會透露出一剎那的兇狠——這兩者形成了極大的反差,使觀眾能清晰地捕捉到人物內心的壓抑與隱藏著的危機。如在出租車行求職的一場戲中,他低著頭緩緩走進辦公室站在桌前——姿態(tài)像一個犯錯的孩子,他上下滾動的眼球、輕抿的嘴唇以及微微晃動的身體說明此時的緊張不安。面對女售貨員時,他又呈現(xiàn)出扭捏的姿態(tài):一條手臂僵硬的撐在桌子上,身體側向女售貨員,另一只手小幅度揮動著,他的體勢姿態(tài)充分地表現(xiàn)出他的不自信和與人交往方面的障礙。當他的乘客中偶然出現(xiàn)了總統(tǒng)候選人的時候,特拉維斯的神情姿態(tài)立刻與之前不同,他以某種帶有“討好”意味的語氣和表情向候選人表達自己的支持,他的過分熱情反倒引起候選人的警覺,所以用一種極為冷漠的官腔回復特拉維斯,這件事又一次對特拉維斯的敏感心靈造成傷害。
在追求貝茜的時候,德尼羅又一次發(fā)揮了自己的精湛演技——影片中的特拉維斯生動的“模仿”著那個自己內心深處希望成為的樣子——自信、風趣、帥氣,他用自己所了解的一切看起來高雅的行為動作去展現(xiàn)自己??上У氖?,他強撐出來的信心在不堪一擊的現(xiàn)實面前被干脆利落地擊碎,貝茜態(tài)度的冷漠疏離使特拉維斯又一次意識到自己的失敗以及與周圍世界的格格不入,他的幻想泡沫又一次破滅,特拉維斯再次回到無聊苦悶的生活,他不停地感受到失落與迷茫,穿梭于燈火輝煌的街市中的成群結隊的行人、情侶都帶給他巨大的孤獨感,他最終決定刺殺候選人帕蘭汀這個暴力行為來拯救自己的理想、證明自己存在的意義。
在這部影片中,特拉維斯的最大悲哀在于他沉溺于時代的漩渦中不可自拔,他想改變孤獨與無望的人生并為此付出了努力但都遭到失敗,他的過于敏感的性格和脆弱的心理承受力導致他在無形的刺激中一次又一次地受到傷害??梢哉f,他的悲劇即是社會時代擠壓的結果,也是自身性格造成的。羅伯特·德尼羅的演繹有著鮮明的層次感,這種效果不僅來自他對人物內心轉變動機的精準把握更來自對轉變過程中的人物心理生理各方面變化的有機把控,這還是一種對周圍信息真誠接受的強大能力
羅伯特·德尼羅的表演是完全基于人物性格基礎上的真實反饋,他所掌控的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及“方法派”所倡導的以真實體驗為基礎的表演創(chuàng)作方法,他擅長將人物的心理和情緒刻畫得淋漓盡致,更重要的是他總能挖掘到深深隱藏于人物心底的真實動因,將人物的一切行為合理化,使人感受到來自人物的鮮活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