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
“培養(yǎng)學生的終極目標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明確目標。而學會自主學習是學生必備的一個重要素質(zhì)。那么,怎樣借用數(shù)學錯題,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呢?筆者結(jié)合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談幾點認識。
一、引導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錯題
恩格斯認為:“無論從哪方面學習都不如自己所犯錯誤的后果中學習來得快?!彼栽谄綍r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從錯題中分析原因。
由于學生的知識基礎、領悟能力、思維能力等的差異,發(fā)現(xiàn)、分析錯題的能力也不盡相同。例如,書本中的相對難的題(包括星號題),《學法》上的拓展題和單元測驗卷中的附加題。能力強的學生,教師不提醒,由他們自己選擇分析;中等及中等偏下的學生,建議在作業(yè)講評后或者試卷講評后再選題進行分析,這樣可以促進這些學生消化教師上課講過的內(nèi)容。下面舉的例子都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找到的典型錯題(學的都是人教版教材)。
L在學完第一冊第六單元后找到了一個這樣的典型錯題:10個小朋友捉迷藏,如果其中1人已經(jīng)找到另外3人,還有幾個小朋友沒被找到?很多小朋友直接寫10-3=7(人),錯誤地認為還有7人沒有被找到。
Z在學完第三冊第六單元后找的錯題是:同學們進行隊列展示,每行人數(shù)同樣多。小林從前數(shù)是第4個,從后數(shù)是第3個,從左數(shù)是第5個,從右數(shù)是第2個,隊列展示的有多少人?Z的錯誤答案是3+5+2=10人。
W在學完第六冊第四單元后找的錯題是:淘淘家離學校800米,他每天往返兩次,一共要走()米。①1600②3200③2400
二、指導學生自主分析錯題
學生做錯題的原因雖然很多,但歸根結(jié)底不外乎兩點:從知識層面來說,是對所學知識掌握不全,理解不夠,不能靈活運用;從習慣層面來講,則是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做題習慣。那么,上述幾位同學分別是怎樣分析自己的錯題原因?
L認為:只算了被找到的3人,沒有把找的1人算進去。應該首先想到捉迷藏需要1個人來找其他人;一共10人,減去找人的1個人,再減去他找到的3個人,即10-1-3=6(人),所以還有6人沒被找到。
Z認為:對“隊列”沒有概念,沒有從條件中找到小林的位置與隊形排列的關系。他認為要這樣做:先畫圖理解題意,“小林從前數(shù)是第4個,從后數(shù)是第3個”,那么每一列的人數(shù)是4+3-1=6(人),“從左數(shù)是第5個,從右數(shù)是第2個”,說明有5+2-1=6(列),所以,隊列展示的有6×6=36(人)。
W認為:沒有正確理解“往返”二字的意思?!巴笔恰叭ァ钡囊馑迹胺怠笔恰盎亍钡囊馑?,往返一次就是800×2=1600(米),而往返兩次就是1600×2=3200(米),故選②。
從學生的錯題分析可以看出,他們都是從知識層面來分析錯誤原因的。最開始分析時,學生常出現(xiàn)“粗心、沒學懂”等錯誤原因,并不知道從知識層面來分析,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意有針對性。
例如,在學完《圓的周長》這節(jié)課后,有人就錯了這樣一道題:把一張周長為62.8厘米的圓形紙片對折后得到一個半圓,這個半圓的周長是(31.4厘米)。
學生誤認為“圓周長的一半=半圓的周長”,沒有想到圓周長的一半是一條曲線,而半圓是一個封閉圖形,它的周長比圓周長的一半多了一條直徑。學生混淆了含義相近的兩個數(shù)學概念而出現(xiàn)了類似錯誤。
這說明,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深化數(shù)學概念的教學。什么是深化數(shù)學概念教學?就是在學生認識概念的基礎上,對概念進行分析,以達到透徹理解并掌握概念的目的。教師在教學較難、較復雜的概念時,要突出關鍵詞并逐層剖析。如教學“周長概念”時,應突出“封閉”“一周”這兩個概念的結(jié)合;同時可以把“圓周長的一半”和“半圓周長”這兩個相關的概念結(jié)合在一起進行比較教學,引導學生進行類比分析,以加深對此概念的理解,如,比例和比值,平均速度和速度平均值等。
三、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教師不但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有針對性,讓學生知道從知識層面分析自己的錯誤原因,還要注意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故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情景,形成問題,使學生愿意學。問題可由學生提出,也可以由教師在情境中提出。但是,提出的問題要擊中思維的燃點,這樣能迅速喚醒全體學生的認知系統(tǒng),從而提高單位時間里的學習效率。例如,教學分數(shù)大小的比較時,我采用講故事激發(fā)學生提問題:孫悟空分西瓜。悟空說:“我分給沙師弟1/3個西瓜,分給八戒2/6個西瓜……”孫悟空的話還未說完,沙師弟就大叫起來:“猴哥這樣分不公平!”聽完這個故事后,請同學們來評評理:“孫悟空分得公平嗎?”故事激起了學生心中的疑團:“沙師弟分得份數(shù)少,是否分得少呢?”“兩個分數(shù)誰大誰小該怎么比較呢?”這樣,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下,學生心里想提的問題就多了,學習的積極性也就調(diào)動起來了。長期下去,學生會越來越喜歡數(shù)學,從而主動學習數(shù)學。
著名教育家約翰·杜威認為:失敗是有教導性的,真正懂得思考的從失敗和成功中學得一樣多!借用數(shù)學學習中的典型錯題,進行認真分析,實現(xiàn)對錯題的反思,不僅能讓學生在此活動中不斷獲得成長,而且還能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