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村 牛夢笛
如今,將蘊含著“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精神的影視劇打造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文化符號,是每一個影視創(chuàng)作者需要認真思考并不斷實踐的新課題。
作為一種重要的電視劇類型,武俠劇一直是中國電視領域中的“常青樹”?!皞b之大者,為國為民”的俠客精神讓人們對武俠劇念念不忘、情有獨鐘之余,也在向世界展現著中國武俠的魅力。
時代記憶中的武俠作品
20世紀50、60年代,伴隨著金庸、古龍、梁羽生等新派武俠小說家的走紅,以描寫武俠人物的俠義行為、命運情感為主要內容,表現武打動作、江湖兒女快意思仇行為的武俠故事從文字創(chuàng)作逐漸走向影視舞臺。中國武俠劇在80年代開始步入輝煌期。1982年徐少強、湯鎮(zhèn)業(yè)、黃日華在《天龍八部》中塑造的蕭峰、段譽、虛竹,成為一代觀眾的武俠偶像,這部武俠劇直接影響了日后武俠劇的創(chuàng)作以及觀眾的審美心理。1983年被香港TVB搬上電視熒屏的《射雕英雄傳》中由演員黃日華演繹的郭靖,大智若愚、愛國、重孝義、重感情,很大程度上還原了金庸原著中的“大俠”形象。劇中的其他演員對原著角色的還原程度也可圈可點,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年改編自同名小說的《神雕俠侶》更是被譽為“金庸劇”的巔峰之作。
90年代,雖然香港地區(qū)的武俠劇沒有往日的風光,但是在武俠劇的帶動之下,一大批經典武俠電影誕生。例如胡金銓的《笑傲江湖》,何平的《雙旗鎮(zhèn)刀客》,王家衛(wèi)的《東邪西毒》,徐克的《倩女幽魂》,“黃飛鴻”系列和《新龍門客棧》等,均以不同的美學思想和人物構建,講述了武俠世界里的愛恨情仇,以視聽符號展示了中國的“俠”文化。以“新武俠電影”為代表的徐克在其所打造的“黃飛鴻”系列中,成功塑造出一個扶弱救貧、為百姓伸張正義的民族英雄形象,揭示了個人命運與時代命運的有機關聯(lián)。與此同時,內地的武俠劇異軍突起,涌現出了《江湖恩仇錄》《乙未豪客傳奇》《太極宗師》等武俠作品。
21世紀以來,武俠影視劇的內核和外延都在不斷豐富和拓展。作為中國觀眾早已熟悉并熱愛的一類劇情類型,影視創(chuàng)作者從未放棄過對武俠題材領域的耕耘。除了《笑傲江湖》( 2001)、《小魚兒與花無缺》(2005)、《雪山飛狐》(2007)、《倚天屠龍記》(2009)外,2021年在CCTV-8和騰訊視頻收官的《天龍八部》,讓久違的武俠電視劇走進了公眾視野,喚起了很多觀眾對自己那個年代武俠影視劇的回憶。該劇補充講述了主人公喬峰成為丐幫幫主、率眾抗遼的故事前情,為原著中喬峰這一角色無畏逆境、豪情悲愴、“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形象奠定了基礎,人物呈現真實自然、有血有肉,讓劇集避免簡單的暴力填充或是獵奇的偏離主線,更加專注于詮釋真正的“武俠精神”。
在武俠電影方面,李安在《臥虎藏龍》中用鏡頭完成中式的詩意美學表達,張藝謀借《英雄》抒發(fā)天下大局為重的價值取向,王家衛(wèi)用《一代宗師》表達了悲天憫人之情,葉偉信的“葉問”系列不僅向觀眾展示了柔中帶剛的詠春拳之美,更注重從家庭生活層面細致刻畫和展示主人公葉問的思想成長經歷,塑造了一個顧家庭、重親情,知曉民族大義,肯擔當的民族英雄形象,凸顯了中國人濃厚的家國情懷。
雖然武俠影視作品在當下影視市場中不再那么風靡,但是影視創(chuàng)作者們用自己的作品完成了對“俠”的故事書寫,完成了對“俠”的情感探索,表達了自己對“俠”的精神的思考,為觀眾帶來諸多可以回憶的經典武俠作品。
回歸傳統(tǒng)武俠文化
作為中國特有的文化,武俠故事中所呈現出的中國文化元素和審美特色,以及俠客們所代表的英雄形象和文人理想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尤其是金庸先生的作品陪伴數代人成長,其作品中刻畫的武俠世界,塑造的武俠精神是留給國人的寶貴的精神財富,成為民族的武俠文化基因融入骨血。
改編自武俠小說的武俠劇不僅有娛樂大眾的功能,還肩負著文化責任擔當。但新世紀以來,在資本的推動下,影視制作盲目求快,甚至一味追求視覺觀感刺激,傳統(tǒng)武俠文化逐漸消逝。面對此種情況,近年來,諸多創(chuàng)作者向回歸傳統(tǒng)武俠文化方向上不斷發(fā)力。
例如,2015年播出的《瑯琊榜》自播出至今好評如潮,除了生動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與打磨極致的拍攝細節(jié)之外,更加扣人心弦的,是正義終將驅散黑暗的信仰,是不論居于廟堂或是江湖都應心系天下蒼生的內涵。
2017年翻拍的《射雕英雄傳》不僅在內容上還原原著,而且從武俠畫風的精致、豪情到劇情跌宕緊湊,都展現出了極致的“正統(tǒng)武俠風”的效果,表現了對亂世沉浮中百姓疾苦的關懷、對戰(zhàn)亂四起中貪官污吏的鞭撻和對殺身成仁的英雄的謳歌。這其中所展現的英雄圖譜超脫了一般意義上的江湖俠義,更充滿了愛民之心與對天下蒼生的關懷。
2021年版的《天龍八部》除了呈現出原著中家國大義,還刻畫出人性的善與惡,以及探討人物“求而不得”的命運。
以影視劇《天龍八部》為代表的武俠題材劇集,都緊緊圍繞俠義精神展開講述。在戰(zhàn)爭不斷、紛亂重重、百姓飽受生活疾苦的社會環(huán)境中,俠者追求的不止是行走江湖之快意灑脫,更有兼濟天下的雄心壯志。武俠文化的魅力正在于此,這也是眾多影視創(chuàng)作者不斷探索和實踐武俠影視作品的初心所在。
“俠義精神”走向世界
武俠世界充滿著愛恨情仇,這些情感是人類共通的感情需求。武俠世界里的故事,就像發(fā)生在我們身邊的真事。武俠劇中最核心的“俠義”精神,強調“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和“見義勇為”“ 除惡揚善”的武術精神,不僅具有廣闊格局且更接地氣,也為國產武俠劇走向海外市場打下了良好基礎。
早在2005年,由張紀中執(zhí)導的《射雕英雄傳》《天龍八部》《神雕俠侶》等金庸武俠片陸續(xù)在日本NECO收費電視臺播出,并發(fā)行DVD正版影碟,一大批中國武俠迷就這樣應運而生,日本觀眾對中國武俠劇贊不絕口。
2013年,以一代宗師葉問的成長經歷為主線,向觀眾傳遞出熱血、愛國、勵志等正能量的電視劇《葉問》,被香港TVB集團購買海外播放權后啟動了全球聯(lián)播,在新加坡Star Hub娛家戲劇臺、馬來西亞Astro華麗臺、歐洲TVB海外頻道 (英國、法國、荷蘭等) 、美國TVB海外頻道、加拿大城市電視、澳洲TVBJ翡翠衛(wèi)星臺、新西蘭WTV 中華電視網等海外知名電視臺加盟播放,受到海外觀眾的喜愛。
2015年《瑯琊榜》在韓國中華電視臺播出時,在韓國迎來了收視狂潮,創(chuàng)下了當年的收視紀錄。在武俠影片方面,李安的《臥虎藏龍》斬獲奧斯卡金像獎,張藝謀的《英雄》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并在海外市場獲得了不菲的票房。可以看到,武俠影視作品作為表達中國文化和中國風貌的重要傳播媒介,為海外觀眾提供了新鮮而獨特的文化和美學體驗,也為創(chuàng)作者增強了武俠影視劇“走出去”的信心。
綜觀這些在海外廣受好評的武俠影視作品,無一沒有繼承金庸先生從武俠文化中提煉出來的武俠精神。這些武俠影視作品中蘊含的對家庭、國家、社會乃至人類的責任擔當、信守正義、追求自由、勇于犧牲等價值內涵和人文情懷,符合人類的共同價值取向和情感需求,是武俠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基礎。
如今,充分利用好影視媒介,講好中國的“俠”故事,展現中國的“俠”之美,刻畫中國的“俠”形象,傳播中國的“俠”自信,將蘊含著“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精神的影視劇打造成為講好中國故事的文化符號,是每一個影視創(chuàng)作者需要認真思考并不斷實踐的新課題。